父母给的最好礼物是兄弟姐妹(兄弟俩为父母做了一本纪念册)
父母给的最好礼物是兄弟姐妹(兄弟俩为父母做了一本纪念册)这本纪念册分为“伉俪情深”、“流光溢彩”、“往事如烟”、“心心相印”、“生生不息”、“记忆犹新”、“怀念诗文”、“树壮根深”八个篇章,内有家庭大事记一览表,有“女主角”、母亲倪兰芝回忆录,有子女及孙辈的回忆、纪念文章和诗歌数十篇,有家族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照片500多张,真可谓是“全面准确、脉络清晰、图文并茂、情真意切”。1953年7月,杨绍波在云南军区体工队训练球员时的照片一个叫杨有恒的男人和他的小弟杨新生,就是这样一对“有心”的兄弟,他们给父母很用心地编了一本纪念册,取名《何日彩云归—杨绍波、倪芝兰纪念册》。2018年2月,杨有恒、毕彩芝夫妇在印度阿格拉泰姬陵前的合影照片 他们用这种形式谱写了家传,给下一代和后人留下了清晰和详实的家族文脉,在完成了他们多年的夙愿之后,也给朋友和读者带来了许多启发。
有些事,本来不难,但因为少有人做,所以显得很难,比如给父母做一本纪念册。
1940年10月,杨绍波、倪芝兰在陪都重庆的结婚照
把父母和家人的照片收集、整理、归类,有可能的话再写一些纪念文字,然后按时间和家族的关系编排,找一家印刷公司设计包装成册,其实,过程并不复杂,也不会耗费太多的时间,而要完成这一切,只需要两个字“有心”。
杨绍波、倪芝兰纪念册封面
一个叫杨有恒的男人和他的小弟杨新生,就是这样一对“有心”的兄弟,他们给父母很用心地编了一本纪念册,取名《何日彩云归—杨绍波、倪芝兰纪念册》。
2018年2月,杨有恒、毕彩芝夫妇在印度阿格拉泰姬陵前的合影照片
他们用这种形式谱写了家传,给下一代和后人留下了清晰和详实的家族文脉,在完成了他们多年的夙愿之后,也给朋友和读者带来了许多启发。
1953年7月,杨绍波在云南军区体工队训练球员时的照片
这本纪念册分为“伉俪情深”、“流光溢彩”、“往事如烟”、“心心相印”、“生生不息”、“记忆犹新”、“怀念诗文”、“树壮根深”八个篇章,内有家庭大事记一览表,有“女主角”、母亲倪兰芝回忆录,有子女及孙辈的回忆、纪念文章和诗歌数十篇,有家族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照片500多张,真可谓是“全面准确、脉络清晰、图文并茂、情真意切”。
部分目录
长期以来,我们都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但似乎没有谁宣传过“爱家主义”,因为,在我们的集体无意识中,“爱家”根本不能成为一种“主义”,它只不过是一种狭隘的思想,相比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杨有恒兄弟所做的这件事情却给我们一个提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爱家”也是一件大事。
1953年9月,倪芝兰在沈阳求学时与6个子女在北陵公园的合影照片
就像杨有恒在纪念册的“写在前面的话”一文中开头的第一句话所提的问题那样,“你从哪里来”始终是每一个人需要了解和回答的最根本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家族演变,不知道祖辈的奋斗的足迹,不知道家族兴衰的内在和外在因由,即使他对中国宏大历史了如数家珍,那也是一个只会“说大话”的人。
1962年夏天,杨绍波、倪芝兰夫妇与6个子女的合影
作为资深媒体人,杨家兄弟也说过许多“大话”,他们在报章和电视上都为宣传工作做出过贡献。但是,在“宏大叙事”的同时,他们也在默默地寻找着家族的根源,思考和总结着家族的文脉和传承。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杨绍波在解放军云南军区当兵时的照片
而经过一番认真的挖掘和整理之后,他们发现,其实每个家庭的发展和变迁,都是一部国家的“微历史”,因为,从他们自己家族的演变中,他们看到了国家历史的折射与变化,这是他们在开始编辑这本纪念册之前所没有料到的。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杨绍波与吉林省(长春市)篮球队主力队员合影照片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杨绍波与北平未名篮球队老队友的合影照片
杨有恒说话带东北口音,初识他以为他是东北人,而他告诉我,其实他的祖籍是云南蒙自人,祖上是在明代由江苏迁入云南的,在清代末年又有家族成员光耀门庭(曾叔公是主政新疆17年的省长和督军杨增新)。
民国时期的爱国志士、云南蒙自的十大历史名人——1911年-1927年主政新疆的杨家曾祖杨增新遗像
1990年前后,杨绍波、倪芝兰夫妇在北京昌平祭扫先祖杨增新墓后的合影
之后,家族成员又随着动荡的社会“开枝散叶”,东进北上,分布在全国各地,但几乎每个人的命运都和国家时局息息相关,而其中,他的父亲杨绍波则最具有代表性。
1966年初夏,杨绍波、倪芝兰在长春与5个子女(二子有明在外地)合影照片
家族史是国家历史的投射,个人历史也可能是国家某一部分历史的缩影。而杨有恒已经去世20年的父亲杨绍波,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篮球事业的一部“微历史”。
1979年8月,杨绍波与载誉归来的世界中学生篮球比赛冠军——长春100中学女篮师生合影
在《何日彩云归》这本纪念册中我们了解到,杨绍波老先生很小的时候随兄在北平、天津、日本求学时,就非常喜爱篮球运动,并且多次入选学校和地区篮球队。“七七事变”后,毕业于黄埔系第十四期的杨绍波,虽身为国民党中下级军官,但仍然以篮球的一技之长独善其身,是北平著名的东敏篮球队的主力成员。
1993年12月,杨绍波与当年吉林省篮球队全体成员合影
1949年,他随傅作义和云南卢汉两次参加起义,政治上获得新生,而在篮球事业上更上层楼,先后担任昆明军区文化部体工队男篮教练、吉林省男篮教练、吉林省篮球总教练,为新中国的篮球事业培养了不少国手和名将。即使在“文革”中受到冲击和改革开放时期退休后,他也从没有放弃篮球的基层培训和教练工作。1981年,他执教的长春业余体校女子篮球队还夺得了世界中学生女子篮球比赛的冠军。
74年春节杨绍波、倪芝兰夫妇在长春与部分子女的合影照片(长子有渭在兰州、三子有恒和四子新生在湖北十堰)
和许多普通家庭一样,杨绍波家庭并无大富大贵的显耀之人,而正因为此,这本纪念册就显得更加平实亲切、温润情长。因为,它没有炫耀,但却充满家族的荣光,它没有煽情,但却字字真切,犹如拉扯着家常。
1984年春节,杨绍波、倪芝兰夫妇在长春与部分子女的合影(四子新生在湖北十堰)
在纪念册中,几乎杨家的所有儿孙都写了一篇纪念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章,文章有短长,文字有参差,但它们都是写给亲人的话,是发自内心的诗,它们让家族更加亲和、凝聚和守望,而这一切,也是家族微历史的重要补充。
1989年8月,杨绍波、倪芝兰夫妇在长春旧居门前与部分家庭成员的合影照片
在现代生活中,人人都很“忙”。所以,像编写家庭纪念册这种“闲事”往往就因为“互相指望”、“无人挑头”便一直停留在“口头计划”之中。杨有恒兄弟其实也是个大忙人,但是,他们却在繁忙之隙不忘家族使命,为家族史的整理费尽心思,用杨有恒自己的话说:“我也快70岁了,我现在不做这个,还等到什么时候?”
1990年前后,杨绍波、倪芝兰与5个子女(长子有渭在北京)在长春家中的合影
“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个最简单明了的答案就是“我从父母哪里来!”所以,给父母做一本纪念册,留住他们的音容笑貌,给后人留下一本家族史的“画传”,这件事现在就应该做,而不一定要等到老人百年之后。
文/孙海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