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最大独乐寺(千年古刹独乐寺与蓟县白塔)
蓟州最大独乐寺(千年古刹独乐寺与蓟县白塔)观音阁远景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面阔五间(20.23m),进深四间八椽(14.26m)。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设三层(中间有一夹层)屋顶为九脊殿式样(清称歇山顶) 。这座建筑的特色是中空,四周设两层围廊,空间构思独特。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厢斗底槽"式样,并在二层形成六边形的井口,以容纳16m的辽塑11面观音像。独乐寺山门为庑殿顶。脊作鸱尾,青瓦红墙。南面有匾额曰“独乐寺”,相传是严嵩手笔。端详整个建筑的比例权衡,与明清建筑大异,至为庄严稳固。在小建筑物上,施以四阿顶,世所罕见。“观音之阁”额,李白书观音阁剖面图,梁思成绘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中国天津市蓟州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独乐寺虽为千年名刹,而寺史则殊渺茫,其缘始无可考,寺庙历史最早可追至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独乐寺”匾额
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寺内现存最古老的两座建筑物山门和观音阁,皆辽圣宗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独乐寺因相继被日本学者关野贞以及中国学者梁思成调查并公布而闻名海内外。
独乐寺山门(殿)
独乐寺山门为庑殿顶。脊作鸱尾,青瓦红墙。南面有匾额曰“独乐寺”,相传是严嵩手笔。端详整个建筑的比例权衡,与明清建筑大异,至为庄严稳固。在小建筑物上,施以四阿顶,世所罕见。
“观音之阁”额,李白书
观音阁剖面图,梁思成绘
观音阁位于山门以北,面阔五间(20.23m),进深四间八椽(14.26m)。外观2层,有腰檐、平坐;内设三层(中间有一夹层)屋顶为九脊殿式样(清称歇山顶) 。这座建筑的特色是中空,四周设两层围廊,空间构思独特。台基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为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殿堂"结构中的"金厢斗底槽"式样,并在二层形成六边形的井口,以容纳16m的辽塑11面观音像。
观音阁远景
柱子仅端部有卷杀,并有侧脚。上、下层柱的交接采用叉柱造的构造方式。由于上层和夹层的檐柱收进约半个柱径,在外观上形成稳定感。位于底层斗拱以上和平坐楼板以下的夹层,在柱间施以斜撑,加强了结构的刚度,它经受了千年来多次地震的考验,证明结构是合理的。
观音阁内中央的须弥座上,耸立着高16米的泥塑观音菩萨站象,头部直抵三层的楼顶。因其头上塑有十个小观音头像,所以又称为“十一面观音”。
斗拱的种类有24种。上檐柱头辅作(斗拱)双抄双下昂,昂尾压在草栿之下。补间辅作只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驼峰。
梁架分明栿及草栿两部分,仍用叉手与托脚。大部天花用平暗,仅当心间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天王壁画
1972年1月在观音阁下层四壁新剥出了十六罗汉和两天王壁画。两天王所执法器和璎珞上的金饰皆使用了沥粉。壁画人物的风格和山云形式、青龙细部都与十一面观音立像背后的倒坐观音塑壁相似。十六罗汉下部世俗男像中屡见有元代流行的斗笠帽,许多妇女的衣饰也和山西洪洞广胜寺元代壁画的描绘相似。据壁画的题材和第一尊罗汉下方的供养碑记推测,新剥出的壁画,为明代中叶重描内层的元代壁画,而内层元代壁画的主要内容,又来源于元以前所绘的最内层壁画。
独乐寺罗汉像壁画
独乐寺罗汉像壁画
关于独乐寺寺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因观音塑像内部支架是一棵参天而立的大杜梨树,以“杜梨”的谐音而取名;其二,佛家清心寡欲,恪守戒律,独以普度众生为乐,故名独乐寺;其三,传说安禄山起兵叛唐,在此誓师,因他想做皇帝,“思独乐而不与民同乐”而得寺名,最后一种说法流传最广。
梁思成先生称独乐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以下为独乐寺与蓟县白塔航拍图片:
寺院布局图
其余建筑包括东西配殿、韦驮亭、报恩院、乾隆行宫等为明清遗存(寺院布局见图)。
辽代山门与屋脊
独乐寺山门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大门建筑。单檐庑殿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门道两侧各有一尊辽代泥塑力士像。正脊两端鸱尾高1.34米,是国内现存于建筑屋顶上年代最早的鸱尾。「獨樂寺」匾额相传为明朝嘉靖年间权臣严嵩所书。
观音阁
独乐寺观音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楼阁式木构建筑之一。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上下两层,中有暗层,通高23米,阁内有一尊16米高的辽代泥塑观音像。下层内壁有元代绘制、明代重描的壁画,以十六罗汉和明王像为主题。「觀音之閣」匾额落款「太白」,相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书。
观音阁构件中存在部分旧料,经碳十四测年,最早的可以追溯到隋至初唐。据考证这些旧料来自一座与现存观音阁规模相似的建筑,很有可能就是唐代独乐寺的观音之阁。
独乐寺地处原蓟州古城西北部,南面约300米有同样建于辽代的蓟县白塔,东面约300米有明清时期的渔阳鼓楼。
位于天津市蓟州区白塔寺街8号,又称「渔阳郡塔」「观音寺塔」,是一座复合型砖塔,平面八角形,下半部为密檐式,上半部为覆钵式,高约30米。塔身四个正面设门,一真三假,其余四面浮雕碑碣,碑上刻偈语。塔身转角处有八座小塔,即体现佛祖生平八段经历的「八大灵塔」。
蓟县白塔剖面示意图
唐山大地震中白塔遭到严重破坏,1983年大修,将塔第一层檐以上拆解重砌。拆解过程中发现塔内有塔,并从塔室内清理出辽清宁四年(公元1058年)石函一件。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该塔始建于辽代中期,可能与独乐寺重建同时,后来在1057年的地震中受损,次年包砌修复并放置石函,明代虽亦有包砌,但大体保持了辽代式样。
白塔地处蓟州古城西南隅,正好在独乐寺中轴线南侧的延长线上,距离独乐寺山门约320米(如图所示)。有观点认为白塔曾是独乐寺的一部分,称其为「独乐寺塔」。
但是通过航拍能看出白塔与独乐寺朝向略有差异,独乐寺为南偏西,而白塔接近正南,且寺与塔之间有古城西门内大街相隔,因此白塔最初是否属于独乐寺还很难说。
1983年维修时就曾发现塔下有存在地宫的迹象,可能保留着白塔初建时安放的文物,但当时未作进一步发掘。2005年,一伙犯罪分子从附近民房挖地洞盗掘了白塔地宫,虽然后来案件告破,但文物已无法追回,白塔的始建年代恐怕再也无法知晓。
(本文主要图文来自@莎萝蔓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