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秋季腹泻的健康指导(如何应对小儿秋季腹泻)
小儿秋季腹泻的健康指导(如何应对小儿秋季腹泻)患者、病毒携带者或外部环境,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或流行。传染源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潜伏期1-3天。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3-8天。
入秋后,因为腹泻来就诊的患儿也多了起来。家长看着心疼,那么,如何预防秋季腹泻,让孩子少遭罪呢?
今天,小编为大家科普一下秋季腹泻。
定义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多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潜伏期1-3天。
主要表现为呕吐,发热,腹泻等症状。
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病程约3-8天。
传染源
患者、病毒携带者或外部环境,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或流行。
传播途径
经粪-口传播:病从口入,宝宝吃了含有轮状病毒的食物。
呼吸道传播:宝宝吸入了空气中以气溶胶形式存在的病毒颗粒。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6~24个月婴幼儿易感。儿童、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免疫力不足时亦可感染。
临床表现
呕吐:病初1-2天通常伴有呕吐,可以先于腹泻发生。
非血性水样腹泻:大便次数较多,每天可达十余次,水分也较多,呈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样便,可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味。
发热:一般为中度发热(38℃-39℃),也可以表现为高热,持续高热可引起小儿惊厥,少数患儿也可无发热。
腹痛:可有轻度弥漫性腹痛,伴或不伴有腹胀。
脱水:可表现为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皮肤弹性差、口腔黏膜干燥,眼窝凹陷,眼泪及尿量减少或无尿,四肢凉等,重度脱水可导致死亡。
其他症状:30%-50%的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可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呼吸困难等。
少尿定义
婴幼儿每日排尿量少于200ml,学龄前儿童每日少于300ml,学龄儿童每日少于400ml时为少尿,每日尿量少于50ml为无尿。
出现哪些情况需要立即就医?
持续12-24小时反复呕吐,无法口服给药或进食,精神不振的患儿。
腹泻严重,频次较多,便中带血,大量喝水的情况下不见排尿或者小便颜色深。
体温大于38.3℃ 惊厥的患儿。
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眼窝凹陷,口渴明显,口服补液盐效果不佳。
家长需要做什么?
观察大便性状和次数,如果是糊状或大便里有不消化的奶瓣儿,量不大,不是水样便,也不是黏液脓血便,可以暂时不处理,观察一下。
如果是水样便,每次量很多,或肉眼可见黏液或血丝,应立即去医院就医,并化验大便。
观察孩子是否有脱水现象,如孩子哭时泪少或无泪,加上尿少,说明脱水很严重,要立即就医。
注意孩子是否有发热,如温度超过38.5℃以上,要适当选择退热药。
温馨提示
孩子大便收集到塑料袋里,立即送就近医院化验,不要超过2小时。
最好不要混入尿液,不要从地上或尿布上搜集大便。
让孩子便在塑料袋上,取有黏液或血丝的大便化验。
护理
注意保暖,特别是腹部、足底。
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局部皮肤发红处可涂抹5%鞣酸软膏,女婴尿道口接近肛门,应注意会阴部的清洁,防止上行性尿路感染。
母乳喂养,减少哺乳次数及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人工喂养可喂米汤,待腹泻次数减少后可以吃些易消化饮食,如粥、面条,少量多餐,由少到多,由稀到稠。
保持口腔清洁,适当补充水分。
预防
注意保暖:季节交替时小儿抵抗力下降,要注意加减衣服,特别要注意保暖。
加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空气流通。
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炸、寒凉、辛辣等食物。
不要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正常菌群的失调。
接种轮状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