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恩师从相伴到相知(师道相承我和我的两位导师)
我是你的恩师从相伴到相知(师道相承我和我的两位导师)正对主席台的地方,我的博导和博士后导师都在认真倾听着我的讲述。透过他们含着祝福与期望的眼睛,我体会着毕业的欢乐,感受着命运的神奇。典礼结束后,我们三人拍下了一张值得珍藏一生的合影。那是疫情中一场精致而难忘的毕业典礼,印着“I LOVE SHNU”的定制口罩遮住了每个人的微笑,但充满希望的双眸依旧把憧憬、希望与惜别阐释得淋漓尽致。文 / 杨伊单位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年6月22日,在全校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我饱含深情地把自己求学的故事娓娓道来。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导,是老师用他们优秀的言传身教,填充了无数学生的梦想与希望。“教师博雅”新推出“师说”专栏,听老师们讲述“教”与“学”的动人故事。
师道相承
——我和我的两位导师
文 / 杨伊
单位 /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20年6月22日,在全校的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我饱含深情地把自己求学的故事娓娓道来。
那是疫情中一场精致而难忘的毕业典礼,印着“I LOVE SHNU”的定制口罩遮住了每个人的微笑,但充满希望的双眸依旧把憧憬、希望与惜别阐释得淋漓尽致。
正对主席台的地方,我的博导和博士后导师都在认真倾听着我的讲述。透过他们含着祝福与期望的眼睛,我体会着毕业的欢乐,感受着命运的神奇。典礼结束后,我们三人拍下了一张值得珍藏一生的合影。
后来,每每看到这张合影,我都会感到:面对生活的沟壑与险阻,来自导师为人、为学的教诲总能保驾护航;而我从博士到高校“青椒”的艰难蜕变,如父的恩师一直伴我乘风破浪。
我是疫情中“在家毕业”的一届博士。去年,何时返校未可知,查重、盲审却将如期而至。为了我能按期毕业,在我对着论文一遍遍校对和精修的时候,千里之外我的导师夏惠贤教授也在对着我的论文一遍遍审读,一面把修改意见一字一句记录下来,“隔空鞭策”我修改。见字如面,每次看到导师熟悉的字迹都如沐春风。4月的一个清晨,当我兴奋地告诉博导盲审成绩的时候,隔着手机屏幕我能感到夏老师比我更开心!在五个月不能与导师见面的困境下,我如期毕业了。论文答辩的那个下午,当夏老师在镜头前说到“已经五个月没有见到学生”的瞬间泪如雨下,那是我三年来唯一一次见到夏老师落泪,是激动,是欣慰,是不舍。而这一切,皆与学生有关。
毕业典礼前一天上海下起了瓢泼大雨,但典礼当天雨过天晴。在一片清爽的空气中,我踏上了博后征途。
教育学背景的我进入了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我薄弱的语言学研究基础着实给合作导师陈昌来教授出了一个难题。从进站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努力,陈老师以他独有的睿智和洞察力在我不算聚焦的前期成果中努力找到了“生长点”,与新的领域进行嫁接和交叉;我用从零开始的心态一本一本啃语言学教材,带着笔记本电脑东奔西走去学各种新的方法。进站的一年多里,我从头学起陌生的术语,重新起步钻研未曾涉猎的领域。自我怀疑的时候,陈老师总会坚定地说:“你肯定能学会!”遇到瓶颈的时候陈老师总会幽默地说:“这还能把你难住?”如果生活本身也是个宏大的研究,我和导师正在努力用辛勤之笔把这段岁月写成青椒成长的“经典案例”,即使有一天我跨过了眼前的坎坷,他也依然会幽默地说一句:“这就满足啦?往前走!”
如今,入职刚满一年的我依然面临着角色、专业的双重适应,面对着一切未知的挑战,但似海师恩不断为我注入着砥砺前进的勇气。夏老师就像一片天空,能用人性的率真与旷远包容年轻的翅膀;而陈老师就像一片深邃的大海,不论是顶风冒雨的小船还是破浪前行的巨轮都能寻觅到前进的理由和力量。而我就是海天之间的一对翅膀,是刚刚起锚的航船,我铭记着并续写着与导师的美好故事,在人民教师的岗位上——
耕耘,成长,振翅,启航。
编辑:刘安憬 李沁笛
往期推荐
师说 | 老师教会我诗意地生活
师说 |永远的珍藏
师说 |一条批语引发的故事
师说 |且传且习,如砥如砺
师说 |相拥的欢喜
师说 |诗漾年华,圆梦童心
征稿启事
“教师博雅”微信公众号现面向广大教师群体征集“师说”专栏稿件,内容为回忆自己老师的故事或叙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文体以散文为主,突出真情实感,篇幅在1500字内。来稿刊发,支付稿酬。
【注意事项】
文章须为原创,如果作者所投稿件非原创或者已发表,所引起的版权纠纷由作者自行承担。
【投稿方式】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jyxwxczx@163.com,并在邮件标题中注明“‘师说’专栏投稿”,同时请在邮件中注明单位、姓名和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