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感慨(大明涌现出哪些可歌可泣的事)
大明感慨(大明涌现出哪些可歌可泣的事)国难关头,就连和尚都知道挺身而出,要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那些高官厚禄的官僚们呢?他们为这国家,为大明帝国付出了什么?可仔细想想,我又笑不出来了。申甫发明了一种木制大炮,据说十分厉害。在皇太极包围北京城之后,申甫自告奋勇面见崇祯皇帝,希望能为国效力。崇祯皇帝将他升任为副总兵,并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行招募士兵。申甫带着自己发明的木制大炮和临时招募来的士兵,出城与皇太极血战。结果木制大炮自行爆炸,申甫瞬间身亡。我初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是觉得可笑,这位“和尚发明家”未免也太自不量力了,和我们电视里的“抗日战神们”差不多。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军从蓟门一线突袭,进而包围北京城,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己巳之变”。
同年十二月初一,崇祯皇帝抓捕袁崇焕;十二月十六,崇祯皇帝催促援军攻打皇太极,明军大败而回,四万大军伤亡殆尽。
本来,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与事件,出现了许多勇于拼搏的民兵组织。他们未经系统训练,在与后金的作战过程中伤亡惨重。
比如有一位名为申甫的和尚,他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我们连“申甫”到底是他的姓名还是法号都说不清楚。
申甫发明了一种木制大炮,据说十分厉害。在皇太极包围北京城之后,申甫自告奋勇面见崇祯皇帝,希望能为国效力。崇祯皇帝将他升任为副总兵,并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行招募士兵。
申甫带着自己发明的木制大炮和临时招募来的士兵,出城与皇太极血战。结果木制大炮自行爆炸,申甫瞬间身亡。
我初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只是觉得可笑,这位“和尚发明家”未免也太自不量力了,和我们电视里的“抗日战神们”差不多。
可仔细想想,我又笑不出来了。
国难关头,就连和尚都知道挺身而出,要为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那些高官厚禄的官僚们呢?他们为这国家,为大明帝国付出了什么?
如果他们只是冷眼旁观,那也罢了,毕竟不能要求人人为国流血,毕竟有些人天生就是政治生物和冷血动物。可最令人心冷的,还是他们对民兵组织的看法。
在说起申甫的时候,他们总是一副冷嘲热讽的口吻,仿佛正是申甫这个“乱民”,不自量力地搞事,打乱了大明帝国的高明部署。
可他们哪有什么部署?不就是打算等皇太极抢够了自己撤军吗?不就是打算送上一笔钱,来一场所谓的“和议”吗?
在说起申甫招募的民兵时,他们说这是一帮“市井流氓”,为了冲进皇太极的军队中“抢钱抢粮抢女人”,最后反而送了性命,可笑至极。
编排为国而战的义士,抹黑他们的行为,到底是谁可笑?
在很多人看来,崇祯皇帝是昏庸的,官僚集团是麻木的,人民群众是愚昧的,盲目出头的暴民是可笑的,而那支在后金大军围城时突然撤退的关宁军,却是伟大的。
要不是崇祯这个昏君胡乱出招,把我们伟大的袁督师关押起来,局面怎么会崩坏到如此地步呢?这大概就是某些袁粉的真实想法。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二月,后金大军总算是抢够了,在皇太极的率领下,他们开始逐步撤军。但所谓的撤军,并不是全盘撤离,皇太极留下了宗室爱新觉罗·阿敏,命令他防守遵化等四座城池。
这里面有个问题:既然是撤军,为什么要把阿敏留下来守城呢?按照阎崇年先生的说法,这是要留阿敏断后。可断后也未必需要守城啊,否则,一旦阿敏被明军围住,那断后岂不变成了送死?
再者,断后的意思是:“你们先撤,我随后就来。”可皇太极二月份就撤军了,直到五月份,关宁军准备收复遵化等四座城池的时候,阿敏还守在里面呢。
这是什么断后,要断三个月?
在整个“己巳之变”的过程中,明军和民兵组织虽然被后金打得伤亡惨重,但后金必然也要在此过程中付出一些代价。
在这种背景下,皇太极只留给了阿敏五千军队,理由是兵力不足。
这事难办了,阿敏手里只有五千军队,却要守四座城池。按照平均算法,每座城池只有一千二百多名士兵。如果重点防守遵化,那么其他三座城池的士兵数量更少。
关宁军有多少呢?最初撤回去的时候只有九千人,卷土重来的时候却有好几万,算上各地的其他援军,《明史》给出的数字是十万。
十万打五千,在武器装备没有代差的情况下,这仗其实不算难打。据《清史稿》记载,阿敏被困在遵化城里,他一度以为自己死定了。
在这种情况下,阿敏的命等于是捏在了皇太极手里。如果皇太极愿意率军来救阿敏,那么阿敏或许还有一点生机可言。
但皇太极似乎没有营救阿敏的打算,所以阿敏在遵化等四座城池大肆抢掠一番之后,趁着明军还未合围,直接率军逃离。
阿敏的逃离并不令人奇怪,五千对十万,如果这都不逃,那么阿敏的脑袋一定有问题。
奇怪的是:明军不是有十万人吗?他们为什么要放任阿敏逃窜呢?这就涉及到军阀部队自私自利的本性了。
几年前我看过一条新闻:某通缉犯持枪流窜,当地相关部门对此无可奈何。最后还是中央空降的高官坐镇指挥,才最终击毙那名通缉犯。
一个通缉犯拿着一把枪,对于普通人而言确实非常可怕,可对于国家机器而言,这有什么可怕的?派出一支特战队,虽不敢说零伤亡,但搞定这么一个通缉犯还是没问题的。
可问题就在于:既然不敢保证零伤亡,那么谁愿意伤亡呢?
既然大家都不愿意伤亡,那么大家就站在一边看着吧,伤着老百姓就算他们倒霉,死道友不死贫道。
最后是中央高官空降当地,实施现场指挥,大家无处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去跟通缉犯玩命。一个持枪通缉犯,都能把一座城市的相关部门逼得如此狼狈,遑论一支五千人的军队了。
阿敏的意思很明显:我打不过你们,所以我现在准备捞一票走人。你们要是不放我走,那我就跟你们较量一下。结局或许是我难逃一死,但我在死之前,也一定要崩掉你们几颗牙!
面对此情此景,明军就像那些不愿意伤亡的特战队一样:你不上?那我也不上。让他抢吧,抢完就该滚蛋了,反正抢的又不是我的财物。
阿敏就这样,带着一堆抢来的财物,在明军的目送下离开了遵化。
客观地说:阿敏的表现还算不错,至少没有兵败被俘,虽然丢失了四座城池,但他手里只有五千军队,也不能对他有太高的要求。
可当阿敏回到沈阳(当时还不叫盛京)之后,却遭到了皇太极的严厉处罚:本打算直接处死阿敏,最后在众人的劝阻之下改为幽禁,一直被关押到死。
我相信任何人看到阿敏的结局时,都会问一个问题:阿敏到底怎么得罪皇太极了?
千万不要说,阿敏丢失四座城池是多么大的罪。就这么点人,要阿敏去硬扛明朝大军,不是强人所难又是什么呢?
皇太极之所以要往死里整阿敏,不过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而已。
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是努尔哈赤的弟弟。在满清创业时代,舒尔哈齐一直是能与努尔哈赤相提并论的实力派。后来,随着后金的事业越干越大,兄弟俩的矛盾也越来越激烈。最终,舒尔哈齐被努尔哈赤幽禁而死。
舒尔哈齐虽死,但他留下了庞大的军政遗产,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了一部分,这两个儿子就是阿敏和济尔哈朗。
皇太极上位之后,在后金的权力顶层一直是四大贝勒共同执政,他们分别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皇太极虽然是领衔人物,但是他并没有明显高于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的地位。当时的后金,则是标准的多头政治格局。为了集权,皇太极一直在有预谋地打击其他三位贝勒。
阿敏被幽禁,也只是皇太极打击政敌的一种方式。到了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三贝勒莾古尔泰受打击致死。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大贝勒代善也被安插了一大堆罪名,以代善俯首称臣而告终。
到了这时,皇太极才算是获得了高高在上的资格,并于次年(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改元称帝,并将国号改为“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