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然而,当下的日本年轻人却完全没有投资的意愿。不仅如此,有的人为了逃避社交压力,大学毕业后就去打零工,工作三个月,再旅游三个月,循环往复,实在是潇洒。曾经,日本的电视节目上还介绍过一位“省钱仙人”。据说,他三十多岁就在工作之余依靠省钱攒够了几千万日元,过上了退休养老的生活。而他的“养老”生活,则是天天吃盒饭,能过一天是一天。大体来说,作为发达都市,东京年轻人和深圳年轻人生活的节奏是差不多的。平均收入上看,东京人的收入要更高,但是,生活上却显得节衣缩食。如此看来,比起深圳人,他们更应该搞点投资——比如投资不动产。01所谓“平成废柴”,是与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时期奋力拼搏的“昭和男儿”对应的说法,描述的是九十年代泡沫经济结束后年轻人丧失活力的面貌。至于如何“丧失活力”,从如今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就可见一斑。因为我曾经有过在东京生活的经历,好友A还问起了我东京年轻人的状态。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年轻

文|张彧

最近,我在和一位好友A聊天的时候,我们达成了一个共识:现在深圳年轻人的心态,越来越像日本年轻人了。

“躺平”、“佛系”、没有理想、拒绝996、不想谈恋爱也不想结婚,但又时不时陷入“内卷焦虑”中……

当下,深圳年轻人最大的恐惧,大概就是自己沦落成“平成废柴”吧。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1)

01

所谓“平成废柴”,是与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时期奋力拼搏的“昭和男儿”对应的说法,描述的是九十年代泡沫经济结束后年轻人丧失活力的面貌。至于如何“丧失活力”,从如今日本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就可见一斑。

因为我曾经有过在东京生活的经历,好友A还问起了我东京年轻人的状态。我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年轻人的眼中已经失去了“光”。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2)

大体来说,作为发达都市,东京年轻人和深圳年轻人生活的节奏是差不多的。平均收入上看,东京人的收入要更高,但是,生活上却显得节衣缩食。如此看来,比起深圳人,他们更应该搞点投资——比如投资不动产。

然而,当下的日本年轻人却完全没有投资的意愿。不仅如此,有的人为了逃避社交压力,大学毕业后就去打零工,工作三个月,再旅游三个月,循环往复,实在是潇洒。曾经,日本的电视节目上还介绍过一位“省钱仙人”。据说,他三十多岁就在工作之余依靠省钱攒够了几千万日元,过上了退休养老的生活。而他的“养老”生活,则是天天吃盒饭,能过一天是一天。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3)

总之,不买房不结婚,活在当下,已经是大多日本年轻人的共识。

02

比起东京年轻人“躺平”的决然态度,深圳的年轻人似乎要略逊一筹。毕竟,深圳一直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有无数成功案例在前。也正因如此,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奔赴这座城市,寻求实现人生理想。

不过,如今深圳的年轻人似乎也来到了一个“临界点”。

就如我的好友A,他原本怀抱着拼搏的信念来深,没多久却遇上了失业潮,现在,他因为公司随时可能倒闭而焦虑,买房和结婚生子的想法也越发淡薄。而他公司的晚辈们,除了加班就是宅家打游戏,似乎对谈恋爱都丧失了兴趣,尽管公司旁边就是林立的住宅,却没有人再会动买房的念头。

他忍不住感叹:前些年毕业,大家最常挂在嘴边的词语还是“财务自由”……现在想来,感觉不可思议,仿佛是无比遥远的记忆。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4)

事实上,从发展轨迹来看,深圳与日本也非常相似。

深圳自从改革开放,经历了“野蛮生长”,再到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而日本,战后百废待兴,但随着贸易与工业制造战略的成功,也快速实现了经济腾飞。当然,日本与深圳实现经济繁荣的“秘密武器”也一样,那就是996。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迎来了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而松下幸之助“以公司为家”的经营理念,成为了无数“昭和男儿”的人生信条。听一些昭和出生的老一辈日本人讲,他们的父亲当年投入工作达到忘我的境界,已经脱离了996进入了007的状态,真正做到“以公司为家”,自己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和父亲度过亲子时间。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5)

不过,当年乘上经济高速发展东风的日本人,通过近乎自虐式的奋斗,也带来了相当的回报。

阅读七十年代末崭露头角的文学大家村上春树的小说,就能看出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日本是如何繁荣。在描述七八十年代光景的作品中,日本普通上班族动辄就去巴黎或是夏威夷旅游,年轻男人购买豪车名表不惜一掷千金,年轻女人往往有三个男友,一个负责谈情说爱,一个负责嘘寒问暖,一个负责吃饭买单……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6)

不过,之后的故事也是众所周知。九十年代初,泡沫经济一夜之间破碎,处于经济停滞的状况下的日本,再没有力气支撑村上式的“文艺范”姿态。

相比之下,日本和深圳的发展轨迹,只是多出了“躺平”一个环节。

03

今日,假如走出东京,探访一下周边的卫星城市,依旧能够看到不少“泡沫破碎”的痕迹。

还记得和A聊天的时候提到过,我乘坐JR线从东京出发向着紧邻的千叶县的一场旅行。路上,通过车厢的窗户,就能看到铁路两旁成排的空置房屋。据说,这些都是泡沫时代的遗留物。当时,许多东京“炒房客”高价购买了千叶的土地修建房屋,之后,却无人居住,房产税则是让他们叫苦不迭。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7)

而旅行的终点,是一座海边小镇。这座小镇中,所有建筑的外墙都是灰黑色的,看起来暗淡无光。只有成片倒闭的商店门口发白的昭和年代海报,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散步时经过的一片被围起的荒地。起初,我很好奇为什么有这么大一片土地被空置,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路过的老人,才被告知这是一片废弃后被拆除的小学的旧址。

他指了指更远的地方,告诉我那边是一所中学。不过,过不了多久,大概也要被拆除了。我这才想起,来到小镇后,几乎见不到年轻人,都是清一色的老人。在泡沫年代,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轻松地赚钱,这座小镇也不例外。可是一旦经济高速发展势头猛然终止,所有人的心态也都会发生逆转。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8)

事实上,日本泡沫经济结束后,最为痛苦的不是经历过泡沫时代的人,而是那些在泡沫时代中长大的人。这批年轻人儿时见证过经济繁荣的景象,从小被父母打满了“鸡血”,却没有赶上经济高速发展时代,最终只剩下想“卷”却又不能“卷”的失落。

而这一代人,成为了第一代“平成废柴”。他们深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不再有996的动力,也不敢结婚生子,并且完全放弃了对未来的投资计划,这样的生活方式,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完美的“逻辑闭环”。

04

在1995年这个日本经济萧条的时间里,一部极其出名的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诞生了。后来,只要谈起“平成废柴”,这部动画总是一个不能被绕过的话题。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9)

和许多深圳年轻人一样,深受日本动漫文化影响的我,在年少时观看《新世纪福音战士》,觉得它就是一部热血少年驾驶着巨大人形兵器拯救世界的故事。当时,我或多或少地感到,这部动画有别样的寓意,却无法了解。

如今看来,这部动画讲述的,或许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

在1995年播出的时候,当时的日本年轻人们,看到的同样是一个极具代入感的热血故事。只不过,看到动画的结局部分,他们才发现,这一切其实就是梦幻一场……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10)

近些年,深圳正好赶上互联网井喷发展浪潮,那些集众多光环于一身的大厂青年,早早就迈向了人生巅峰。与此同时,他们的消费理念也“大步紧跟”,开始大肆消费,甚至大笔投资。这看起来与泡沫时期的日本是多么相似。

在东莞,惠州,中山,遍地都是深圳人购置的房产,仿佛房产就是“成功人士的标配”;家长们不看子女资质,不惜砸下重金疯狂“鸡娃”,期待他们考上名校;年轻人刷爆信用购买奢侈品,就只为在小红书上晒出一副照片……

普通人在深圳还有未来(越来越怕自己变成)(11)

当时聊天的最后,A感叹道:“都说日本当年的经济泡沫很大,可是现在国内的泡沫不也很大?”

我补充道:“所谓的泡沫,不仅仅是房地产的泡沫。大概,存在的还有因为过高预期带来的心理上的‘泡沫’吧。”

就如同日本经历过的那样,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生活理念的改变,也是一种必然。如今,深圳年轻人不再为自己设定遥不可及的目标,这或许并不是什么坏事。从“一个东京就能买下整个美国”的前车之鉴上,他们就能感受到足够的危机意识。

毕竟,对于将996当作日常的深圳,日本充满“平成废柴”的现状,一定能带来启示——对于日本来说,所谓的“躺平”现象已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深圳,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作者简介:张彧,一个曾在日本留学,如今已经变成“平成废柴”的深二代。

图片来自网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