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书评总是被别人观点所左右(人们感兴趣的不是他的行为)

书评总是被别人观点所左右(人们感兴趣的不是他的行为)本书中,默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悲伤,在母亲去世后和女友暧昧并发生关系,在法庭审判中甚至辩解,杀人是因为太阳作祟等种种行为,令陪审员觉得他根本是在狡辩,妄图掩盖他是一个没有丝毫感情、杀人不眨眼的凶手这一事实。 但这种民主是有弊端的,这种民主形式确定的正义是有限的。陪审员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意志不坚定,判断案情常参杂个人情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参考证据定罪量刑的基本法理,而追求“心证”。关注“他曾经做过......”、“他的家人是......”、“他在学校和老师拌嘴”等等这些“品格证据”,因此常出现冤假错案。 我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最后剥夺了他的生命? 就是人民的审判。 英美法系是存在陪审员制度的,而成为陪审员的条件只有两个,一是有选举权,二是公民。一个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最终是由陪审员决定的,而经历过重重选拔、经验丰富的法官只能对法律问题发表意见。美其名曰:民主,

书评总是被别人观点所左右(人们感兴趣的不是他的行为)(1)

加缪用一种平静又坚定的语气,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在20世纪的那个年代,一个稀松平常的故事,但却让学习法律的我,觉得不可思议。

大家会从默尔索的个性去分析他悲惨的结局,认为默尔索一生都在秉承“真实”的执着,他拒绝撒谎,不掩饰自己的感受,不愿虚以伪蛇,但却最终丧命于此。很多人会从主人公拒绝随波逐流的性格这一方面,来评价这本书为什么称为神作。

但今天我更想从从我的专业角度谈一谈,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

我提出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最后剥夺了他的生命?

就是人民的审判。

英美法系是存在陪审员制度的,而成为陪审员的条件只有两个,一是有选举权,二是公民。一个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最终是由陪审员决定的,而经历过重重选拔、经验丰富的法官只能对法律问题发表意见。美其名曰:民主,这是大多数公民意愿的体现。

但这种民主是有弊端的,这种民主形式确定的正义是有限的。陪审员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意志不坚定,判断案情常参杂个人情感,容易受到舆论的影响,往往会忽视参考证据定罪量刑的基本法理,而追求“心证”。关注“他曾经做过......”、“他的家人是......”、“他在学校和老师拌嘴”等等这些“品格证据”,因此常出现冤假错案。

本书中,默尔索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表现出悲伤,在母亲去世后和女友暧昧并发生关系,在法庭审判中甚至辩解,杀人是因为太阳作祟等种种行为,令陪审员觉得他根本是在狡辩,妄图掩盖他是一个没有丝毫感情、杀人不眨眼的凶手这一事实。

最终默尔索在法兰西人民的审判下,背负着有计划、有预谋杀人的罪名,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想到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被陪审团判处死刑,用自己的死亡来证明对方的愚蠢,用自己的死亡证明自己思想的正确性。尽管他的学生已经做好了完全的准备,将带领他越狱,但遭到苏格拉底强烈拒绝。

苏格拉底一生所遵循的道德论证告诉他逃跑是不对的,他认为人在行动时,只须考虑一件事,那就是行为正当与否。而此刻,逃跑的行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因此他选择饮下毒酒。

默尔索在绝望之前,曾经有过挣扎,他曾经尝试和自己的律师表明心迹,曾经尝试在预审法官的审问面前袒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也曾想过在法庭上为自己据理力争。

但当自己真实置身于法庭接受审判的那一刻,他放弃了,他对那些过分关注他本人的检控官和陪审员丧失了信心,他认为在这个世界活着,是一种折磨。

我不禁提出一个疑问:

默尔索在决定赴死的那一刻,有没有一点用他的死来嘲笑这“公正、民主”审判的意味呢?#我在头条搞创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