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贝多芬钢琴曲的真实感受(名师讲堂钢琴博士后杨桂琳谈贝多芬之二)
听贝多芬钢琴曲的真实感受(名师讲堂钢琴博士后杨桂琳谈贝多芬之二)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锤子钢琴奏鸣曲》自1817年中开始写作 到次年四月才完成前两个乐章 全部脱稿 可能是在该年岁暮 于1819年9月出版。这首奏鸣曲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的典范。谢洛夫对奏鸣曲OP.106评价“巨人、宏伟的奏鸣曲 是钢琴上的第九交响曲”。因此 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的“此曲想必使钢琴家们大感苦恼 也许五十年后他们才能弹得流利”。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锤子键)Piano Sonata Op.1061818-1819
杨桂琳出生于1994年。最高级别国际钢琴演奏家博士后文凭,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后。幼小三岁开始学琴,于2004年被武汉音乐学院录取,师从钢琴系主任,著名钢琴教育家,苏斌教授。2009年,她以14岁钢琴天才的荣誉直接被德国著名的福特旺根音乐学院录取,跟随世界资深顶级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德国慕尼黑,法兰克福 福特旺根及明斯特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世界闻名舒伯特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主席Arnulf von Arnim先生进修学士和硕士学位。
2018年,以优异的成绩优先德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在慕尼黑音乐学院跟随世界资深顶级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钢琴系主任Michael Schaefer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后跟随世界资深顶级钢琴演奏家,教育家 世界闻名贝多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主席Paval Gililov教授和(世界资深顶级音乐家Valery Gergiev大师)攻读博士后到至今。2004年,她9岁时在威斯巴登钢琴比赛中荣获金奖,并同时在金色市政厅音乐厅举行了获奖音乐会。2005年,她获得了在北京举行的海资曼国际钢琴比赛的一等奖。2006年,她在香港国际钢琴比赛Clementine中荣获一等奖。她获得了美国伊士曼音乐学院国际比赛的最高国际奖学金。在她12岁的时候,她在美国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同时,她参加了杨鸣,周光仁,许忠,赵晓生,郎朗,弗拉基米尔·卡里涅夫,齐格弗里德·毛瑟,埃琳娜·玛格琳娜,德米特里·巴什基洛夫,莉莉亚·齐尔伯施泰因,马塔·阿格里奇,阿里亚·瓦尔迪,安德里亚·博纳塔,帕瓦尔·吉利洛夫,阿努尔·冯·冯阿尼姆(Arnulf von Arnim)和迈克尔·谢弗(Michael Schäfer)等世界资深顶级专家们的大师课,其中钢琴家马耳他·阿格里奇(Malta Argerich)例外给桂琳人生中的唯一一次大师课。帕瓦尔·吉利洛夫说称道:“桂琳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瓦列里·捷吉耶夫(Valery Gergiev)称道:“我从来没有这么多时间陪伴年轻的钢琴家。马塔·阿格里齐称道:“你怎么可以演奏的这么优美!”Arie Vadi称道:“桂琳虽然年龄很小,但她的音乐已经非常深邃有型,这是罕见的。”2010年,在荷兰国际钢琴比赛中荣获金奖。2011年,在德国赢得了贝多芬国际钢琴协奏曲金奖。2012年,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施坦威国际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14年,在柏林Koenig Wurstenhaus 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金奖。2015年,她在荷兰的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2015年,她在意大利的塔迪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17年,加入德国音乐理事会担任委员。从2018年,她在武汉音乐学院任教,并担任长江钢琴比赛的评委。2019年,她签约人人爱乐艺术家、环球钢琴网签约艺术家和德国 Steingeraeber&Soehne皇家艺术家,并担任舒伯特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主席Arnulf von Arnim先生的助理。
2020年,她担任德国音乐理事会唯一认可的威斯巴登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德亚赛区。并被邀担任舒曼国际钢琴比赛评委主席,重庆赛区、被邀担任终身重庆施坦格列泊博物馆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她已经在国内外超过20多个国家举办音乐会,近年来还收到了许多世界著名的钢琴国际比赛和众多音乐会邀请,其中已合作过的世界一流乐团有:罗马尼亚爱乐乐团,荷兰爱乐乐团,土耳其爱乐乐团,贝多芬·波恩爱乐乐团。每场演出后,掌声长久不息,全场沸腾赢得了满堂喝彩,粉丝们争相签名,合影留念,得到了极其热烈的回应。还受到国内外众多媒体的采访,被世界资深级大师们和国际资深教授们誉为“才华横溢,进取的钢琴天才”!
“贝多芬晚期四首巨作”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锤子键)
Piano Sonata Op.1061818-1819
《锤子钢琴奏鸣曲》自1817年中开始写作 到次年四月才完成前两个乐章 全部脱稿 可能是在该年岁暮 于1819年9月出版。这首奏鸣曲成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加以交响化处理的最完美的典范。谢洛夫对奏鸣曲OP.106评价“巨人、宏伟的奏鸣曲 是钢琴上的第九交响曲”。因此 正如贝多芬自己所说的“此曲想必使钢琴家们大感苦恼 也许五十年后他们才能弹得流利”。
第一乐章(快板降B大调)
这一乐章具有光明和雄伟的性质。就钢琴音区和音响的使用而论 它的写法接近李斯特的钢琴风格。第一主题由节奏强烈的动机开始 仿佛是响亮号角般的召唤 显示出这是一首壮观的奏鸣曲。而延长的休止符把它与后面的乐段分开 像是个速度性引子 这个成为全曲核心的主题 后面却附上了优雅的旋律。
第二乐章(诙谐曲 很快的快板 降B大调)
这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最后的诙谐曲 如幽灵一闪掠过。“如果说第一乐章中接近人民性和大自然的浪漫史诗 那么这儿显露了对浪漫主义的另一方面――稀奇古怪幻想形象的接近”。11这个乐章包含了5个部分 以歌谣曲式和三声中部为主。与第一乐章积极明确的形象相比 这一乐章是情绪多变 似乎一切都不确定 处在现实与梦幻的边缘上 调性多变 节奏速度多变 体现了贝多芬晚年复杂的思想情感。尾声中B大调和降B大调之间的斗争十分有趣 很吸引听众。笔者认为这一乐章中从47小节开始的三声中部的演奏是一个重点 需要主题轮流突出 声部层次分明。112小节速度很快 笔者建议使用刮奏弹法。
第三乐章(持续的慢板 热情的、充满感情的 升f小调)
这一乐章被认为是贝多芬作品中最为出色的慢板乐章之一 音乐内容上带有他晚期作品中所特有的宗教色彩。兰兹称这乐章为“全世界集体痛苦之墓”。第一小节是在这一乐章完成和整个奏鸣曲交付出版之后 根据贝多芬的请求而补写的 他以此来迫使听众做好准备并跪下。
第三十钢琴奏鸣曲
(献给马克西米利安娜·布伦塔诺小姐)
E大调 Op.109 这首奏鸣曲洋溢着优美诗情的抒情性,是幻想曲类的奏鸣曲,它是贝多芬晚年亲切浪漫性的突出杰作。它以最美好和最完善的外在抒情美形式表现了无比丰富的内容,体现了极其强烈而丰富的诗意天性,高雅而梦幻般的寂静气氛笼罩着全曲,人们常称它是“巨人式奏鸣曲。”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献给十九岁的马克西米利安娜·布伦塔诺小姐的,贝多芬与布伦塔诺一家非常亲近,甚有交情。父亲弗朗兹是个富商,对贝多芬有过经济的援助,其妹(布伦塔诺小姐的姑姑)是著名的才女贝蒂娜,对歌德十分倾心,曾经介绍贝多芬与歌德认识,母亲安多妮,贝多芬曾献给她《狄亚贝里变奏曲》,贝多芬献上这首奏鸣曲是为了报答他们之间的友好感情。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在充满危机的艰难状态中,集中所有的精力、使出浑身解数于1820年至1821年创作而成的。
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充分恢复了自己的力量,重新站立起来,体现了贝多芬在黑暗势力令人窒息的社会条件下,仍然没有放弃资产阶级的理想,仍然对政治事件加以关注和思考,欧洲各民族反抗运动和争取自由的斗争,都大大地鼓舞了贝多芬的斗志。贝多芬在寄给布伦塔诺小姐奏鸣曲时曾在信中写下诚挚而优美的献词:“此曲是要献给你的,这并不是一般常见的东西所能比拟的,这是精神,这是把地球上高贵、杰出的人连结起来的精神,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其摧毁的作品。”贝多芬在这段自白清楚的言语中向我们道出了他的晚年在道德哲学方面所达到的观念境界——通过伦理生活,通过人群的生活来实现善的世界。
奏鸣曲Op.109第一乐章写得十分自由,它既更改速度又变换节拍,甚快板和慢板主题的直接对立形成了一种双重的性质,它的结构十分匀称,具有很强的润饰戏剧性,快板和慢板之间实现了有说服力的统一,洋溢着温柔的心情和感觉,愉快地沉浸在美好的生活之中。第二乐章的形式十分简练,既严正又有伸缩性,情绪是热情澎湃的,性质是刚毅坚决的。最为精彩的第三乐章是由优美的行板和六个变奏组成的,它是全曲的重心所在,是整个奏鸣曲的构思基础,乐章写得非常自由、完美紧凑、精炼的主题和富有诗意的曲调是令人所吸引的,在内容的深刻式表现手法上都是优异的、难以形容的,变奏的速度、气氛、性质的对比是别具一格的,具有精美细腻的钢琴风格。
罗曼·罗兰在分析奏鸣曲Op.109 时曾指出:这首奏鸣曲是“幻想和爱情的游戏。”罗曼·罗兰认为第一乐章是表达抒情的幻想。第二乐章是强烈感情的对比性冲动转变成带有“顿足重音”的急速舞蹈。第三乐章是“心儿在歌唱”“旧恋的烦恼,但现在以轻声在叙述,好似在自言自语”“内心不可侵犯地保存住对往事的回忆,但其中已没有什么悲哀的和激动的”“幻想、幻想……降临在白天的崇高的、丝毫不动的梦景……秋风吹来了枯萎的树叶和飘过的香味。但这些回忆已经失去了锋芒:精神从回忆的蜡和暗金色的蜜中筑成自己的蜂巢、蜂房。精神统治着使它陶醉、使它痛心的事物,它卷曲在它所创造的宇宙的中心。”
总之,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思想重要的进展,音乐的结论是静思的,是心平气和的奇美幻想,是贝多芬观念领域之后的心灵宁静,是灵魂被骚乱后的宁静,它充满了象是抚慰自己心灵一样的情味,整个奏鸣曲建立在这样柔和而严谨的气氛中,启示出钢琴明亮音色的奇迹。
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101821降A大调
1818年贝多芬接受了伦敦钢琴厂主布罗德伍德赠送的一台大型豪华钢琴,更加激发了贝多芬后期的创作欲望。因此,1820年以后贝多芬创作出了包含第110号作品(No.31降A大调)钢琴奏鸣曲在内的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
《降A大调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以温柔的抒情开始,渲染了一种具有悲叹色彩的宁静,这种宁静与贝多芬的失聪和对生命的深切感悟相照应,这种宁静也带有对命运支配的自信。作品的第二乐章以积极、豪放和自由的音符表达了对过去辉煌岁月的追忆,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随之第三章即表达了贝多芬对当下生活的愤怒与绝望和对正常生活的强烈渴望。作者在这里独创性地使用了不太慢的慢板,降A大调,4/4拍、不太快的快板,降A大调,6/8拍。之后以12/16拍开始和弦,接以降A小调,主部采用6/8拍的三声部赋格曲,中声部答题,低音部八分音符对题高声部转为三声部,继而连续使用G小调和G大调,再进入赋格、小快板、直至结束,这些变化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命运抉择的渴望和掌控。
《第31首钢琴奏鸣曲》的哲学思想分析
(一)康德哲学影响下的《第31首钢琴奏鸣曲》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唯心主义哲学不可知论者代表人物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于1755年发表了《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在书中,康德认为宇宙源于“原始星云”,通过不断的“引力与斥力”,逐渐形成宇宙中各个天体,太阳系也由此产生。康德的“引力和斥力”思想所包含的辩证法可能激起了贝多芬的共鸣。也对贝多芬的个人思想和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贝多芬曾经写下这样的一句话“打进心坎里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如果不是来自那里,那么,音乐仅仅就是音符这样一个外壳――没有精神做内容的躯壳而已。”在《第31首钢琴奏鸣曲》中,舒缓的开篇就是一种对“引力与斥力”这一哲学思想的沉思,第三章中所表现出的对命运的抗争是“引力与斥力”在精神上的直接实现。
通过在哲学上的音乐表达,“他把淤积在内心的苦闷、压抑、烦恼和孤独感,统统转化成了音乐,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听众都从这种宣泄中找到了愉悦和快感。”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分别解决了“我们能知道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对什么感觉愉快和不愉快”三个问题。在《第31首钢琴奏鸣曲》的赋格部分,通过优美宁静的意象塑造表达出作者在“做什么”和“愉快与不愉快”中明确地给出了回应,正受康德哲学思想的启发,使贝多芬的这首奏鸣曲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
(二)《第31首钢琴奏鸣曲》对歌德哲学思想的折射
德国著名思想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Wolf-gangVonGoethe,1749―1832)是贝多芬的忠实听众,他一直为贝多芬的音乐所倾倒。“歌德被倾倒了。同日,他写信给他夫人道:我还不曾见过一个更有力的集中、更强劲、更内在的艺术家。这已经不少了!在他的整个生命里,歌德从不曾这样承认别人的优越。”同时,贝多芬非常喜爱歌德的作品,他认为只有歌德的诗歌是最适宜用音乐来表现的,甚至贝多芬在贫病交加的晚年最重要的创作理想是为歌德的诗歌《浮士德》谱曲,并将此事认作对本人与艺术最为重要崇高之事。在两人的互相欣赏与喜爱中,两人的作品及其所传递的思想必定影响两个人自身的思想体系和作品。对贝多芬来讲,其思想受到歌德的作品及其思想的影响更多一些。贝多芬作品中的个人追求、理想、悲怆、忧伤、愤怒在哲学秩序的规范下完全体现在他的晚年作品中,《第31首钢琴奏鸣曲》便集中表达了作者的受到歌德思想影响的情感要素。
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
Piano Sonata Op.111 1819-1822 c小调
作品创作于1821年至1822年。在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贝多芬的创作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狂飙运动让贝多芬意识到自由的可贵,面对生活挫折,将其苦难升华到音乐中;宗教信仰对贝多芬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尽管贝多芬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从未放弃思考摆脱命运的力量和上帝;疾病带给贝多芬的痛苦使他不断挣扎、不断诉求,失聪并没有让他放弃创作,他学会了与病痛抗争与、维也纳社会享乐主义斗争,成就了超越人性光辉的艺术作品。尽管贝多芬晚期作品难于理解,表达了贝多芬深奥的内心世界,是贝多芬强烈的呐喊。
贝多芬这首奏鸣曲并没有像其绝大多数作品那样采用三四个乐章,而是采用两个乐章,同时具有音乐的对比和展开。第一乐章激动不已、躁动不安,充满力量和悲壮的气氛;第二乐章表现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整曲乐思一气呵成,表达了战胜困难的决心与经历风雨后心灵上的慰藉。结构是为表达服务的,情感的需要也是改革的内在动力,同时材料设计运用新的特征和浪漫的倾向。
第一乐章增强了引子的功能,营造不安的情绪,简洁的展开部,使前后衔接更加紧密,更具整体性。第二乐章与第一乐章相比,篇幅相对宏大,小节数量多19小节,演奏时长增加近一倍,在每一次变奏中,发展出新的音型、节拍、节奏和织体,拓宽了深度。第一乐章的旋律部分呈现上升状态,且音域较广持续时间较长,连续的32分音符,迸发着力量,如“花岗岩河床中的火焰”,减七和弦的使用,调性的游离与模糊,让人感到死亡的临近,使乐曲不安的情绪进一步加强,给乐思带来众多的“不可预知”。第一乐章主部与副部之间调性使用了三度关系,同时三度关系是区别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特征的要素之一,大量颤音的运用同样有音乐主题的浪漫因素。
整首作品的谋篇布局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出现了浪漫主义特征,个人情感表达更是超越古典主义的模式,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宣告预示浪漫主义的到来。同时,赋格的应用增加了乐曲演奏难度,表现了贝多芬晚年的复调倾向,增强了宗教感。第二乐章柔版中,旋律简单,动机简单流畅,但又包罗万象,可以乐观又可以悲观,可以凝重也可以释然。整首作品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使钢琴具有交响化的特点。如果说贝多芬第31首奏鸣曲是回顾现实的人生,那第32首奏鸣曲则是对人生的告别,对天堂的向往。“自由,平等,博爱”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出发点,作品op.111的自信与沉思,是贝多芬口号的有力写照。因此,贝多芬第32号钢琴奏鸣曲不仅在钢琴音乐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整个音乐发展历史上也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未完待续.......
旅德、奥国际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德国音乐理事会委员、武汉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博士后杨桂琳女士将于2020年7月9日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开启世界巡回音乐会。
2020年4月16日——19:30
杨桂琳学生音乐会
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