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运营天才年流水15个亿(不研发不地推一张嘴)
27岁运营天才年流水15个亿(不研发不地推一张嘴)第二个阶段,是“社群2.0”,代表就是QQ群之类的社交工具。此时的社群,大多来自于线下的集聚,如同学群,同事群,同乡群等。这一时期的社群是“从线下到线上”,因此成员间关系比较紧密,社群活跃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价值也变得更高。但是由于社群的根源在线下,因此很难发展到一个更大的规模。在我看来,互联网社群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群1.0”,代表是天涯之类的社区。同一个社区的陌生人,通过互联网结识,并进行交流。这一时期的社群仅仅局限于线上,因此,这种交流只能以弱关系的形式存在,而不能产生更高的价值。2.专注。我个人曾经在知乎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罗辑思维不做APP?后来才明白,虽然用户数百万的罗辑思维有能力做一个APP,但是任何APP,都不如微信这个最大的平台。对于一个对大多数人而言并无刚需的自媒体,独立的APP只能是一种画蛇添足。社群3.0,打通人与人的连接提及罗辑思维,就不能不提到最近大热的
最近,一则消息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知识社群“罗辑思维”正式对外宣布完成B轮融资,估值13.2亿人民币。在传统媒体逐渐衰退的今天,这家公司不做APP,没有地推团队,只靠一个胖子每天讲60秒语音,就在短短两年多达到了十几亿元的估值。罗辑思维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自媒体,简单专注是王道
创业之初,罗振宇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远远不及今天。而他能把罗辑思维从一个普通的自媒体,发展到有着数百万关注者的大号,在一开始就与产品的简单与专注有分不开的关系。
1.简单。每天早上60秒的语音,看似简单,实际上不仅降低了用户的门槛,也培养了用户的习惯。如今,很多人包括我个人在内,都养成了早起听语音,再回复文字阅读文章的习惯。语音信息量不大,却可以成为导向图文阅读的一个跳板,可以说是一个妙招。
2.专注。我个人曾经在知乎问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罗辑思维不做APP?后来才明白,虽然用户数百万的罗辑思维有能力做一个APP,但是任何APP,都不如微信这个最大的平台。对于一个对大多数人而言并无刚需的自媒体,独立的APP只能是一种画蛇添足。
社群3.0,打通人与人的连接
提及罗辑思维,就不能不提到最近大热的“社群经济”。而社群经济这个词本身,也正是罗振宇本人所倡行的。
在我看来,互联网社群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社群1.0”,代表是天涯之类的社区。同一个社区的陌生人,通过互联网结识,并进行交流。这一时期的社群仅仅局限于线上,因此,这种交流只能以弱关系的形式存在,而不能产生更高的价值。
第二个阶段,是“社群2.0”,代表就是QQ群之类的社交工具。此时的社群,大多来自于线下的集聚,如同学群,同事群,同乡群等。这一时期的社群是“从线下到线上”,因此成员间关系比较紧密,社群活跃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价值也变得更高。但是由于社群的根源在线下,因此很难发展到一个更大的规模。
而第三个阶段,是“社群3.0”,其代表就是以微信的诞生为标志,以罗辑思维为代表的社群。这一时期的社群,开始再度回归线上。然而,相比“社群1.0”,它并不仅仅局限于线上,而是开始向线下进行延伸,使得社群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如“罗辑思维”的“霸王餐”,就是连接创造价值的一个代表。
社群的未来,在于用人与人之间的强关系,打通线上线下的连接。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O2O”。而在这一点上,罗辑思维走到了前边。
抓准用户,用同样的商品创造更高的价值
无论自媒体还是社群,都并非罗辑思维真正的盈利点。支撑其庞大估值的,则在于它的“社群电商”,也就是通过自媒体,向关注者销售书籍等商品以及课程之类的服务。
不要小看这一块的市场。通过这种方式,罗辑思维已经实现了每年千万的销售额。况且,相比血流成河的电商大战,罗辑思维的图书、商品往往价格不菲,利润空间也相当可观。我个人就看到过罗辑思维主推的一款食品,正常价格不过20多元,在他们处仅仅是更换了包装,定价就高达99元,而购买者仍然不绝如缕。
为什么罗辑思维能将相同的商品卖出更高的价格呢?秘诀就在于我在上一个部分中所提到的社群经济。在物质逐渐丰富的今天,总有一部分人不那么在乎价格,而是注重社群的归属感与自我认同。罗辑思维通过自媒体的布局,以及社群的定位,精准地抓住了这一部分人在更高层面上的需求。
归根到底,罗辑思维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自媒体与社群的成功,更是来自于优秀的产品思维与精准的商业定位。如今,坐拥近600万用户的罗辑思维,估值达到13.2亿。这一商业模式的成功,为更多希望通过社群创造价值的创业者指明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