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真实的人生(在他眼里人是不分男女的)
牛顿真实的人生(在他眼里人是不分男女的)这样的表达确实很有迷惑性,但任何话语都是有语境的,“巨人肩膀”那一句的语境是这样的:胡克其实早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推导出正确的公式,但由于数学不好,他只能勉强解释行星绕日的圆周运动。牛顿有两段话经常被我们提起,用以赞扬他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一段是:“如果说我能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段是:“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另一方面,结交他的人大都各怀目的,人们对他毕竟只有敬畏和仰慕,并不真的喜欢他。这道理其实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热衷于跟比自己傻的人待着,很少有人愿意在“人精”身边衬托自己的愚蠢。大家不喜欢牛顿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乖张。他身边的人曾回忆说,牛顿在人前只笑过两回,其中一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牛顿
牛顿在科学圈里很有权势,被女王封了爵位,人称“牛爵爷”,官至皇家造币局局长兼皇家学会会长。如果17世纪就有诺贝尔奖的话,牛顿估计至少能垄断四届物理学奖,分别是发明分光计、构建力学体系、发明反射式望远镜以及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为了表彰他在炼金方面的造诣,可以考虑再奉送他一届化学奖。与此同时,他还鼓捣出了“流数术”,
所以菲尔兹数学奖也要给他发一届。更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在26岁之前取得的。所以,你能想象到他在当时是如何“一呼万应”的,敢跟他叫板的只有当时德高望重的大数学家莱布尼茨和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牛顿死的时候,全英国的贵族都以给他扶柩为荣,全欧洲的名流蜂拥到伦敦为他送葬。来自法国的大哲学家伏尔泰在现场大受刺激,回去写了首诗,嫉妒之情溢于言表。
牛顿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他一辈子没有朋友,也没有结过婚,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生性孤傲,自恃才高,谁都看不上眼,同时在他眼里人是不分男女的,只有傻和巨傻两种,所以他对女色没兴趣也就可以理解了。曾有人给牛顿介绍过几个名媛,都是当王妃的坯子,但一见面就受不了他的牛烘烘和不知所云。
另一方面,结交他的人大都各怀目的,人们对他毕竟只有敬畏和仰慕,并不真的喜欢他。这道理其实很简单,绝大部分人都热衷于跟比自己傻的人待着,很少有人愿意在“人精”身边衬托自己的愚蠢。大家不喜欢牛顿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乖张。他身边的人曾回忆说,牛顿在人前只笑过两回,其中一次还是嘲笑。有人问他,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那么老朽,不知道还有什么价值。牛顿闻听放声大笑。
而且牛顿人品太差,跟谁都打架。他从小就有校园暴力的记录,有个胖子同学不小心踩了他的风车,他抬手就把胖子打哭了。
长大以后,不再以拳脚论高下,他就雇用枪手大骂莱布尼茨,甚至不惜化名亲自去骂。其人品至此真是无以复加,莱布尼茨若不是脸皮厚早就疯了。
牛顿有两段话经常被我们提起,用以赞扬他谦虚好学的优秀品质,一段是:“如果说我能看得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段是:“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
这样的表达确实很有迷惑性,但任何话语都是有语境的,“巨人肩膀”那一句的语境是这样的:胡克其实早就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推导出正确的公式,但由于数学不好,他只能勉强解释行星绕日的圆周运动。
所以,科学界对胡克的成果不太重视。后来数学小狂人牛顿用微积分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把他提出的力学三条基本定律成功推广到星系空间,改变了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公认的“天地不一”的旧观点,被科学界奉为伟大的发现。于是胡克大怒,指责牛顿剽窃了自己的成果。牛顿尖酸刻薄地回敬道:是啊,我他妈还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这本是一句反语,至少不是真的想客气一下,但后人出于塑造完人的目的,只保留了孤立的原话而去掉了语境,变成了一句彻头彻尾的谦辞。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另一段话上:牛顿晚年因为树敌过多,来自欧洲大陆比如法、德的一些新锐科学家质问他:“牛顿你牛什么啊?”牛顿此时完全展现了他科学大宗师的风度与水平,潇洒地回敬道:“我没有什么牛的。我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子,偶尔会为捡到几个美丽的贝壳而欣喜若狂,却对面前浩瀚的真理大海无所察觉。”意思是说你们连贝壳都看不见有什么资格评价我?可惜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前因后果,而只记住了那段优美深邃如同诗歌的话语。
按现在的说法,牛顿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但我们也发现,当智商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可以取代情商的。牛顿是个遗腹子和早产儿,出生时体重不足,亲娘改嫁后他跟文盲姥姥度过无聊的童年,没有任何的早期智力开发和学前启蒙。7岁上学以前,他脑子里空空如也,但是上中学后已经熟练掌握了拉丁语、希腊语、西班牙语和英语,然后被推荐进了剑桥,二十出头就被聘为终身教授。
晚年的牛顿除了升官发财再无其他骄傲之处,而且官迷心窍,一直干到85岁寿终。当然,他并没闲着,写了150万字的神学著作,跟上帝猛掏心窝子,同时坚定地投身化学事业,在家里盖了窑,拿出年轻时搞物理的劲头儿玩命做实验,希望从黄铜和煤渣中提炼出黄金。可惜,化学反应只能改变分子并不能改变原子,他违背了化学定律里的物质不灭原则,到头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牛顿死后,他的墓志铭这样写道:牛顿爵士,安葬在这里。他以超平常人的智力,第一个证明了行星的运动与形状、彗星轨道与海洋的潮汐。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线的各种不同的折射角,颜色所产生的种种性质,让人类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