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的什么心情(朱自清沉郁内心的自我解围)

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的什么心情(朱自清沉郁内心的自我解围)而最现实的却是要面对一家多口的生计问题,这是先生内心沉郁不宁静的原因之三。1927年,即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这年,他30岁。此时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女人的丈夫,五个孩子的父亲,第六个孩子也即将出世。面对众多人口的一家,朱自清微薄的工资用以度日实在艰难,而对于国民党的美援面粉,拥有正直思想的朱自清绝口不提。这种让妻儿跟着挨饿受苦的忧郁心情,他更想找地方释放。再则,父子关系水深火热,这是先生内心沉郁不宁静的原因之二。1917年,自从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家境渐拙。他竟私下将朱自清任教的薪水全部截流充当家用,朱自清无法理解父亲当时的做法,父子关系一度进入僵局。后来朱自清成家,父亲又将矛头对准了儿媳妇,认为儿媳妇的笑是在讽刺他,导致性格开朗的儿媳妇从此便不会笑了。面对 这样的父亲,朱自清领着妻儿愤然离家。到了1927年,离家多年的朱自清思念父亲,深感父亲的不容易,

诵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直给人一种诗意的美,迫不及待地想去身临其境一番,毕竟生活还是需要一些情致的。文中的荷塘位于清华园里的近春园一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沦为“荒岛”,前后长达一百二十余年,唯有这片荷塘历经了变迁。

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的什么心情(朱自清沉郁内心的自我解围)(1)

《荷塘月色》创作于先生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国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当中,先生感于世变,夜不能寐,内心因不满现实又看不到出路心生苦闷,便将情感倾注于月色下的荷塘,以求短暂的超脱。

文章富含了先生极具匠心的细腻和意蕴,在恰到好处的用词下,既不显得过于华丽,也没有落下一丝俗套,将自己深深的沉郁苦闷隐藏在荷塘美景之下。先生当时正值精神、生活双重困难的地步,内心郁郁如屈原,既愤懑又无奈。但是深切的情怀使他对生活仍然热爱,于是,他通过月下散步、荷塘观月,内心渐渐平静,一番自我解围,重新对生活燃起热情之火。

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的什么心情(朱自清沉郁内心的自我解围)(2)

|黑暗现实导致朱自清各种沉郁心情和内心深深的不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文章开篇就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初衷,是因为内心不宁静,一个“颇”字更是道出了不宁静的原因还不只一种,这是现实压抑中的突暴式烦闷,而荷塘的宁静恰好可以消解这些烦闷。

朱自清先生写下《荷塘月色》是在1927年的七月,时下正值“四.一二”政变时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展开了对国军左派人员、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的疯狂屠杀。这是先生内心沉郁不宁静的原因之一。对于曾经投身“五四”运动的先生来说,这无疑又一次掀起了他的心潮澎湃。面对这样的黑暗现实,先生悲愤、不满,他无法理解这种杀戮,他想弃笔从戎,可叹已非孑然一生。欲罢不能是一种彷徨压抑的心情,他想找地方释放。

再则,父子关系水深火热,这是先生内心沉郁不宁静的原因之二。1917年,自从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家境渐拙。他竟私下将朱自清任教的薪水全部截流充当家用,朱自清无法理解父亲当时的做法,父子关系一度进入僵局。后来朱自清成家,父亲又将矛头对准了儿媳妇,认为儿媳妇的笑是在讽刺他,导致性格开朗的儿媳妇从此便不会笑了。面对 这样的父亲,朱自清领着妻儿愤然离家。到了1927年,离家多年的朱自清思念父亲,深感父亲的不容易,已然感觉自己愧对父亲,这样一种矛盾的心情,他也想找地方释放。

而最现实的却是要面对一家多口的生计问题,这是先生内心沉郁不宁静的原因之三。1927年,即朱自清创作《荷塘月色》这年,他30岁。此时他是清华大学的教授,同时也是一个女人的丈夫,五个孩子的父亲,第六个孩子也即将出世。面对众多人口的一家,朱自清微薄的工资用以度日实在艰难,而对于国民党的美援面粉,拥有正直思想的朱自清绝口不提。这种让妻儿跟着挨饿受苦的忧郁心情,他更想找地方释放。

然而,小小的庭院怎能关得住这些沉郁的心情呢,于是,他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的什么心情(朱自清沉郁内心的自我解围)(3)

|月光下的荷塘,是朱自清从沉郁心情到超脱自然的转折点

对于一个内心“颇”不宁静的人来说,朱自清选择出门透气是迫不及待的。都说一个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他所看到的事物就会映衬出这种心情。这一条通往荷塘的路,是朱自清每天都要走的路,再熟悉不过了,可他竟然用了“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来形容,这显然跟他颇不宁静的沉郁心情是相互映衬的,无论看到什么事物都会联想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可见作者的内心沉郁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政治的退化,选择用情感来浓饰,这时的月光就成了他的救世主,让他联想到了不一样的荷塘。这无疑是在无法改变现状的情况下给自己寻找一个宣泄的出口。这样的月色在和平时期其实是很普通的,但在朱自清的时代却有着意义上的珍贵,这是符合他的心里历程所需要的。只要有小小一方静土,得以短暂的宁静、短暂的超脱,那也是无比舒心的。于是,作者放下一切开始享受这片乐土。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这里的“妙处”显然跟“自由”是相对应的,反映出作者渴望心灵自由的强烈愿望,刻意为自己设定了一个消解的方式。

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的什么心情(朱自清沉郁内心的自我解围)(4)

|荷塘月色的美,是朱自清释放内心沉郁的自我设定

社会现状不给人喘息的机会,相信朱自清已经不知道自己有多久没有放松过心情了。说好了要独自受用这片月色荷塘,可是作者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辞藻来雕琢描绘这样的美景,而是在轻描淡写中尽显事物的各种形态,这是朱自清想要的美,只是读者需要花点心思去体会罢了。

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的美,不是他刻意修饰出来的,而是大自然本身就具备的美。自然界的事物从本质上看本来就很丰富,而人对这些事物的感受也会是多种多样的。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如果人能站在事物角度去体会事物存在的意义,反过来事物存在的意义也能满足人的需求,那么人和自然的和谐就是一种超然脱俗的境界。可是,深读文章,作者似乎并没有将自己变身成荷,去逃避一切,这恰恰就将他高洁、正直的品性在荷塘月色的宁静中体现了出来。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不齐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现实终归是存在的,大自然的宁静对心灵的片刻洗涤,让热闹的蝉声和蛙声给打破了,一句“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使作者极不情愿地回到了现实,开始羡慕蝉和蛙的快乐。相比作者的抑郁惆怅,青蛙和鸣蝉就如同快乐的天使,流离于世俗之外,不需顾及任何烦恼,作者的这种艳羡恰恰就让他想到了美好的东西,从而再次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荷塘月色表达了朱自清的什么心情(朱自清沉郁内心的自我解围)(5)

|朱自清重新面对现实后的人生追求

在文章结尾的部分,作者引用了《西洲曲》和《采莲赋》,看似不搭调,但甚是合乎情理。由荷塘想起诗歌里的采莲,这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采莲赋》是梁朝皇帝萧绎撰制的,属宫体文学范畴,主要写一群美丽绰约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荡舟采莲嬉戏的场景,由美景引起对心上人的思念;《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主要写女子对所爱之人深长的思念。

由此可见,《采莲赋》和《西洲曲》共同突出了一个主题,那就是赞美爱情、歌颂青春。而朱自清所面对的现实社会的孤独寂寥,恰恰就缺少这种热闹风流、自由美好的生活场景,所以促使他心生向往。

作者在诗歌里得到了一次快乐的精神畅游,从而也就燃起了他对青春快乐、自由美好的憧憬,内心自然得到了些许的修复,至少没有了先前的颇不宁静,反而敢于面对社会现实,在现实中鼓起生活的勇气,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美好未来。

文章通过朱自清的一次不寻常的夏夜之游,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处境,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心情沉郁时时都可能出现,而能够找寻到一种自我解围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超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