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感悟无为而不为(道德经内心无欲无求)
道德经感悟无为而不为(道德经内心无欲无求)老子所发出的这样一种感叹,说出了这样一种状态,是觉得别人都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争我夺去追求更多的一个东西,直到自己满足。而自己却好像丢失什么东西一样,在别人眼里是愚笨的,别人收获财富地位的时候,我自己却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老子在这一章中是这样说的:唯诺与呵斥相差多远,美好丑恶又相差多远,其中的道理都是茫茫然众人去寻欢作乐,好像去参加晚宴,又好像欣赏美景,而我独自坦然,没有寻欢作乐的念头。像婴儿一样不会发出笑声,众人都富足而我匮乏,我有一个愚钝的心肠,混沌无知,众人都是自我炫耀,我只能浑浑噩噩中,人都是非常精明,但是我却是懵懂的。大多数人都闷闷不乐,其实都是因为内心的一种情绪而产生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时候,情绪会主导一个事实。比如说事实环境是没有变化的,环境是同样存在于你的身边,他没有善恶,没有好坏之分。你的心情却时好时坏,时而变动,甚至一天都会变化几次。这是因为你自己内心而产生的情绪,
《道德经》:老子的智慧是一种无为而治,也是坦然和淡定。在上一章中,我们聊到老子所阐述的一个思想,他认为很多人都在追求外界的一个寻欢作乐,而自己独自内心坦然。
这种思想是出自第20章,而贵食母中,老子开篇的时候就用几个反问句,意思是说,顺应和反对有多大差距呢?善与恶,也不过是一念之差罢了。
在很多人看来,美丑善恶都是一个相对存在的概念,很多人都爱好美好的事情,讨厌丑恶。因为这一种心态的驱使,很多人会付出很多的代价去追求一个美好的事物,得到的时候就欣喜若狂,没有实现的时候就闷闷不乐。
而真正活得成功的人都是不会有这样一种状态,他们内心不同,心中没有善恶美丑的区别,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没有刻意追求什么,更没有得与失的存在,真是没有这些欲望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很多情绪,也不会有烦恼,也不会有痛苦。
大多数人都闷闷不乐,其实都是因为内心的一种情绪而产生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时候,情绪会主导一个事实。
比如说事实环境是没有变化的,环境是同样存在于你的身边,他没有善恶,没有好坏之分。你的心情却时好时坏,时而变动,甚至一天都会变化几次。这是因为你自己内心而产生的情绪,或者是因为你的期望没有达到,或者是因为你想要的东西都失去等等类似的一些问题,都是因为你自我内心而产生的问题,而客观环境并没有任何关系。
当你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的时候,不会刻意追求物质,不会刻意的追求,那些不属于你的人,自然不会有太多的痛苦和烦恼,时间久了,也自然会品尝出另外一番乐趣。
老子在这一章中是这样说的:唯诺与呵斥相差多远,美好丑恶又相差多远,其中的道理都是茫茫然众人去寻欢作乐,好像去参加晚宴,又好像欣赏美景,而我独自坦然,没有寻欢作乐的念头。像婴儿一样不会发出笑声,众人都富足而我匮乏,我有一个愚钝的心肠,混沌无知,众人都是自我炫耀,我只能浑浑噩噩中,人都是非常精明,但是我却是懵懂的。
老子所发出的这样一种感叹,说出了这样一种状态,是觉得别人都是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争我夺去追求更多的一个东西,直到自己满足。而自己却好像丢失什么东西一样,在别人眼里是愚笨的,别人收获财富地位的时候,我自己却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
正是我了无牵挂无为而治的,烦恼和忧愁,自然会离我远去,那些自我认为的聪明人,整天想要拼出来个所以然,想要弄得一清二楚,而我却哑口无言,闷闷不乐,也不言语。很多人都想要有所作为,而我只想要清静寡欲,别人都认为我是顽固不化,但是我却独自自在着。
老子在这一章中就是拿众人的思想和自己的一种状态,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老子追求的是一种无欲无求,无为而治的内心思想境界,他认为其他人都是有所追求,正是因为两者不同,所以自己没有追求就可以很开心。可以无忧无虑,逍遥自在。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也是建议我们所有人用这样一种状态,去活好自己的人生。
本文由国学书舍原创,您对于老子的这个思想怎么评判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