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杏子熟了诗词原创(品艺斋说诗五之一)

杏子熟了诗词原创(品艺斋说诗五之一)我们先来看看高手如何在同一题材中避熟就生。题材方面的避熟就生,这恐怕是当前诗词创作之中最难之事了。因为,诗人的写作题材,除了情性,就是世事、人生,山水自然,天地万物。让人动情者,无非人间的恩怨、生离死别与两性之间的情爱思恋;让人激愤者,无非世事之不公、权利之不平等与权贵贫贱之间纷争不息的乱相;让人追求者,也无非生命之珍贵、生活之精彩与生存之永恒意义。是以,你所动情者,你所激愤者,你所追求者,别人也然。你所注意的,也是别人有目共睹的。你所想说的,也是别人所想说的。题材之同一,话题之重复,似乎在所难免。如何避熟就生?避熟就生,就是别人嚼过了的话题没有新意我不嚼,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切入点,另辟蹊径。避熟就生,就是别人用过了的意象没能翻新我不用,添一个新的部件,找一个新的化妆师,另整颜容。避熟就生,就是别人说烂了的词句无法入味我不说,换一个新的句式,找一个新的发光体,另造神奇。这就是说,避

杏子熟了诗词原创(品艺斋说诗五之一)(1)

《品艺斋说诗》 说说诗词的“避熟就生”

文|梦欣

杏子熟了诗词原创(品艺斋说诗五之一)(2)

看一下当今各种诗词网站、论坛、微群的发帖数量,就可知道当今的诗词爱好者们的写作热情有多高涨,一天写出一部全唐诗,这恐怕是会让古代的圣贤们惊呆的事。在为传统诗词的高温时节到来无比欢慰的同时,也深感诗词作品质量有待提高的迫切性。尽管如今发帖,无须浪费纸张,且网络空间大、带宽足,传输不是问题,但浅陋不堪,千人一面,读来无感觉,嚼着无滋味,看着也烦。

如何减少陈腔滥调?一个很重要的诀窍是:避熟就生。

清人刘熙载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剥去数层方下笔,庶不堕熟字界里”(《艺概•诗概》)。避熟就生,可以说是改变千人一面、永葆诗作新鲜活力的一大法宝。

避熟就生,就是别人嚼过了的话题没有新意我不嚼,换一个新的角度,找一个新的切入点,另辟蹊径。避熟就生,就是别人用过了的意象没能翻新我不用,添一个新的部件,找一个新的化妆师,另整颜容。避熟就生,就是别人说烂了的词句无法入味我不说,换一个新的句式,找一个新的发光体,另造神奇。

这就是说,避熟就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题材即内容方面,二是结构即手法方面,三是词句即语言方面。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杏子熟了诗词原创(品艺斋说诗五之一)(3)

(一) 题材的避熟就生

题材方面的避熟就生,这恐怕是当前诗词创作之中最难之事了。因为,诗人的写作题材,除了情性,就是世事、人生,山水自然,天地万物。让人动情者,无非人间的恩怨、生离死别与两性之间的情爱思恋;让人激愤者,无非世事之不公、权利之不平等与权贵贫贱之间纷争不息的乱相;让人追求者,也无非生命之珍贵、生活之精彩与生存之永恒意义。是以,你所动情者,你所激愤者,你所追求者,别人也然。你所注意的,也是别人有目共睹的。你所想说的,也是别人所想说的。题材之同一,话题之重复,似乎在所难免。如何避熟就生?

我们先来看看高手如何在同一题材中避熟就生。

荆州诗人廖国华《霜下蕉》:

一夜褪红妆,为谁颜色减?

霜心似火眠,只待东风点。

芭蕉,历代有太多人吟咏过。金人姚孝锡《芭蕉》“凤翅摇寒碧,虚庭暑不侵。何因有恨事,常报未舒心”,明人吴宽《芭蕉》“老卉呈红娇,破叶留故绿。正当零落时,对此殊不俗”,明人汤显祖《忆光孝寺前看蕉花》“拜朔台前春色深,碧云江上几沉吟。霏红腻绿莲花女,抽尽芭蕉一卷心”,都是比较有名的咏芭蕉佳作,郑板桥的一首《咏芭蕉》更是脍炙人口:“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在同一题材的吟咏中,如何才能避熟就生?廖国华的妙手是将题材空间缩小,只写“霜下”之蕉。

这种题材空间缩小法,是避熟就生一种常见的手段。同样咏芭蕉,加了“霜下”二字就把范围局限到一个小小的空间,这就把读者的视线导引到一个较少去过的地方,陌生感就出来了。芭蕉与其他植物不同的最大特色是叶子尽从蕉心抽放出来,由卷心到舒开,情趣盎然。诗人都把目光贯注在芭蕉的卷心上。显然,跳不出这个圈子,就无法将自己的诗作和前人区别开来。诗人于是将眼光放到霜冻期间凋零的芭蕉,终于吟出一首气骨清高、韵味悠远的好诗。“霜心似火眠,只待东风点”,精警而富有哲理意味,当是芭蕉咏物诗中的最高境界。

在咏物诗中,题材同一最多的恐怕就是咏梅诗了。历代诗人都对梅花的高洁之风情有独钟,是以吟咏梅花的诗词可以说多得成为一个奇迹,据大略统计就超过一万首。那么,你要再直接写“咏梅”诗就很难从沉入大海中浮出海面了。湖南郴州诗人郭瞾敏一样也用题材缩小法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小空间,试读《鹧鸪天·咏梅遥寄友人同勉》:

瘦雪重烟难掩芳,一痕清影枕寒霜。但凭明月知高韵,何屑东风送旧香。

魂傲雅,骨疏狂。冷看桃李效娥妆。冰心不与三春嫁,懒听流莺道短长。

这词,撇开了那些“争春”、“报春”的老路子,尽管依然离不开梅花的高洁与疏狂,却是从与“友人同勉”的角度,咏出了新的韵味。而题目的“咏梅遥寄友人同勉”限定了一个较小的切入点,这就有了避熟就生的陌生感。

再看福建诗人王翼奇的一首《梦登岳阳楼得句》:

巴陵胜状昔年闻,云梦潇湘此吐吞。

也拟登楼问忧乐,不知谁是范希文。

这诗,题为《咏岳阳楼》也无不可,可是作者用《梦登岳阳楼得句》也明显有避熟就生的用意,而且着一“梦”字就有虚实莫测之韵味,为作者的冷眼审视时下腐败成风社会乱象提供了一个进退两便的立足点。如果你浏览一下作者的诗词作品目录,你可以发现,这位诗人喜欢用一些叙事体的长题目,比如《括苍山中夜读李贺诗 》、《金陵薄游归武林后漫成一律寄白下友人》、《杭州马坡巷谒龚自珍故居》、《杭州马塍与魏新河寻姜白石葬处未得时杜鹃花盛开》、《象山花岙岛吊张苍水兵营遗址》,等等,这一类长题目的作品特多。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要用这些啰里啰嗦的长句子作题目?原来,题目的定语越多,空间就越小,这就容易用题材空间缩小法获得避熟就生的写作效果。诗作一看,就是自家面目,不与人雷同,粗略一观已独具特色。

湖南诗人熊东遨的一首《癸未元宵前二日友人约赴浙南看山车中有作》用了一连串的定语,题材所缩小的空间,保证古今诗词绝无第二首可以雷同者:

喜赴清风约,携春过北江。

不知山态度,先与月商量。

月道亏将满,山应翠覆苍。

明朝逢卫八,杯酒尽吾狂。

这首五律的诗题,时间限定:癸未元宵前二日;地点限定:浙南之山;情节限定:应友人之约赴浙南看山;写作方式限定:车中即兴吟咏。这一系列的限定便给读者一个强烈的感觉,这诗别人无法重复,自己也不能重复。诗的好坏姑且不论,仅此诗题的新鲜感、陌生感、趣味感,已先夺人眼球。

天津诗人江婴的一首《闻故乡淫雨为灾江淮泛滥然救灾中公款大吃大喝之风犹未稍减愤而歌之》,在题材的把握上一样用上同一种办法,把题材限定于一个较小的空间,其诗曰:

粤鲁川苏集一餐,圆台方桌满杯盘。

鱼虾自是江淮好,水困灾民酒困官。

此诗若用《救灾途中》为题也无不可,但作者把据以激发愤慨的具体事实都详尽地植入题目之中既可通过题材具象化缩小诗作空间造成避熟就生的效果,又可在题目上突出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一举两得,让读者印象更为深刻。

(未完待续)

杏子熟了诗词原创(品艺斋说诗五之一)(4)

梦 欣(品艺斋郭业大)香港诗词学会顾问,知名诗词评论家,诗人。

作者/梦 欣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