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匠手艺人的生活(匠心锻制三代人)
银匠手艺人的生活(匠心锻制三代人)2月28日,龙吉堂錾刻银饰时,曾外孙在一旁观看。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2月28日,龙吉堂在錾刻银饰。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 2月28日,龙吉堂(左前)与儿子龙先虎(后)在教龙建平錾刻技艺。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2月28日,龙吉堂(左)和妻子隆花英在家中。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
2月28日,龙吉堂(中)、儿子龙先虎(左)和孙子龙建平在展示苗族传统银饰(拼版照片)。
80岁的龙吉堂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禾库镇德榜村人,从小学习银饰锻制。他的儿子和孙子继承家族技艺,祖孙三代人坚守锻制匠心,传承苗乡银饰文化。
苗族银饰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一件银饰需要经过熔银、锻打、镶嵌、掐花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是女子出嫁的“标配”。“女孩子出嫁的银饰一套有很多种,头、肩、耳、胸、手上都要佩戴,一整套做下来,七八人合作要花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龙吉堂说。
近年来,机器加工的工业银饰大量涌入苗族地区,传统的银饰制作面临转型挑战,众多匠人放弃手艺远走他乡。龙吉堂坚持传统工艺,以纯银为原材料,使用本民族传统纹样,沿用手工制作,并收徒授艺。在这个银匠世家的影响下,德榜村银饰锻制形成了“传承馆 基地 个体手工坊”的产、供、销一体化格局。目前,当地有银饰作坊十余个,从事银饰锻制的有近200人,成为远近闻名的“银匠村”。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
2月28日,龙吉堂(左前)与儿子龙先虎(后)在教龙建平錾刻技艺。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
2月28日,龙吉堂(左)和妻子隆花英在家中。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
2月28日,龙吉堂在錾刻银饰。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
2月28日,龙吉堂錾刻银饰时,曾外孙在一旁观看。 新华社记者 万志云 摄
2月28日,龙建平在制作银条。 新华社记者 柳王敏 摄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