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海西女真和完颜氏(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三部地)

海西女真和完颜氏(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三部地)2021年4月6日刘兴晔于开原回到原题,“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三部地”,概言“三部地”乃三部交汇于此,是三部势力的边缘末梢而非海西女真的统治中心。三、“三部地”不是政治中心。三部的这种交汇是平行布列关系,而非叠加态。“三部地”是三方势力之边缘,不是一个政权的统治中心。海西女真与哈达、叶赫、辉发三部,不是一个军部与属下的三个师部之间的关系。即使硬比作军部与三个师的关系,军部又不在海龙城,即明代扈伦四部的政治中心不在海龙城。四部的政治中心何在?前期为哈达军事联盟,盟主为哈达;后期为叶赫军事联盟,盟主为叶赫,最后统一于建州。海龙城不曾为海西女真的政治中心或地区统治中心,反而是三部关系最为脆弱的所在。四、海龙城不是四部星散地。在海西女真四部的形成过程中,南迁的海西女真不是迁至海龙城后才星散为四部的,而是在南迁至吉林乌拉城后就形成“胡笼国”,再星散为四部,故四部从开始到结束完全与海龙城没有一点关系。

“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三部地”能说明什么

《清史稿》等史料中介绍海龙府,尝言明代为“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三部地”,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海西女真主要有哈达、叶赫、辉发、乌拉等四部,惟前三部与海龙府有关,其南面今清原县为哈达部,其西北今东丰县、辽源市等为叶赫部,其东面今辉南县、柳河县等为辉发部,这种表述是正确的。如果这样理解,无疑也是正确的。在“地域中心论”研史过程中,如何把握这里的“三部地”概念,本文试做简析。

一、“三部地”意为三部交汇于此。哈达、叶赫、辉发三部相当于三个行政区划,“三部地”为三部交界之地,如“鸡鸣闻三国”的珲春地区,三部如同中、朝、俄三国,互不隶属,时而结成联盟为朋友,时而因为利益冲突而为仇敌。这样的地区如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抗日根据地,如晋察冀、陕甘宁、鄂豫皖、湘赣边境的井岗山等,往往都是(敌人)统治最薄弱的地区,恰恰不是统治的核心地区。

二、“三部地”并非指三部的全部。清末海龙府辖区不是明代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三部的全部辖区。仅如三部中的哈达部,还包括今铁岭市、开原市东部山区,抚顺县、清原县北部与西部,很显然这些地方都不隶属清末的海龙府;再如叶赫部,开原市东北部、昌图县东部、四平市大部、伊通县南部等地,这些地方亦不隶属清末的海龙府。因此不能认为清末海龙府辖区就是明代哈达、叶赫、辉发三部的全部领地,明代的三部辖区大于清末的海龙府辖区,二者关系是“清末海龙府≠明代海西女真三部”不等式。因此不能以清末地区政治中心的海龙府,等量代换为也是明代海西女真三部的政治中心,不能偷换概念“关公战秦琼”。

三、“三部地”不是政治中心。三部的这种交汇是平行布列关系,而非叠加态。“三部地”是三方势力之边缘,不是一个政权的统治中心。海西女真与哈达、叶赫、辉发三部,不是一个军部与属下的三个师部之间的关系。即使硬比作军部与三个师的关系,军部又不在海龙城,即明代扈伦四部的政治中心不在海龙城。四部的政治中心何在?前期为哈达军事联盟,盟主为哈达;后期为叶赫军事联盟,盟主为叶赫,最后统一于建州。海龙城不曾为海西女真的政治中心或地区统治中心,反而是三部关系最为脆弱的所在。

海西女真和完颜氏(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三部地)(1)

四、海龙城不是四部星散地。在海西女真四部的形成过程中,南迁的海西女真不是迁至海龙城后才星散为四部的,而是在南迁至吉林乌拉城后就形成“胡笼国”,再星散为四部,故四部从开始到结束完全与海龙城没有一点关系。反倒是与乌拉部有关系,因为是从乌拉城星散开来的,致使星散为四部后仍有一部居于乌拉城,也才有了乌拉部。如果是在海龙城形成“胡笼国”再星散为四部,何以四部星散之后海龙城一部无存,四部中非但没有“海龙部”,而且明代史料中几乎没见“海龙城”记载,表明清代海龙城不是明代“海西女真三部”的政治中心。

五、其根源性问题是,仍然来自清代“海龙”读音是否就是明代“忽剌温(扈伦)”。如果是,则“忽剌温(扈伦)”就在“海龙”。可是问题的关键,如果不是呢?忽剌温恰恰不是出现于明代,而是出现于金代,金世宗大定年间就设立了忽剌温部。《金史·兵志》(卷44)载:“大定二十四年以上京率胡剌温之地广而腴……迁速频一猛安、胡里改二猛安二十四谋克以实之。盖欲上京兵多,它日可为缓急之备也。”这就出现了一个二难选择:是忽剌温就不是曷懒路,不能又是曷懒路又是忽剌温,或者把曷懒路“通会”为忽剌温。

回到原题,“海西女真哈达叶赫辉发三部地”,概言“三部地”乃三部交汇于此,是三部势力的边缘末梢而非海西女真的统治中心。

2021年4月6日刘兴晔于开原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