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时间是最好的朋友(把时间当作朋友)
如何理解时间是最好的朋友(把时间当作朋友)我们会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获得答案。那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如何能把时间化敌为友呢?对于卫丞来说,他深信积累的力量,自己不倦怠,反复实验,努力奋斗,一定会获得成功。莎士比亚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当然,卫丞没有抛弃时间,并让时间成为了他的朋友,没有成为他的敌人。
电视剧《麓山之歌》里,杨烁饰演的卫丞,是顶着物理学与材料学双料博士的“科学怪人”,是“麓山一号”科研项目的领军人物。
他为了研发出中国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压柱塞泵”,如痴如醉。他在众人面前反复说着一句话,“没有时间了,这个项目不能停,就差最后1000小时了。”
大家并不明白这个“没有时间了”的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且,这个偏执的“科学怪人”又凭什么如此自信,这个项目离成功就只差那1000小时?
这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人员,对实验所花时间成本的严格计算与掌控。这份自信,也是源于经过了5年(2628000个小时)的验证后,“假设”必定会成为“真理”的自信·。
对于卫丞来说,他深信积累的力量,自己不倦怠,反复实验,努力奋斗,一定会获得成功。
莎士比亚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当然,卫丞没有抛弃时间,并让时间成为了他的朋友,没有成为他的敌人。
那么,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如何能把时间化敌为友呢?
我们会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获得答案。
本书作者,是原新东方老师李笑来。他是畅销书作家、新东方名师、创业者、中国比特币首富、天使投资人...... 他本人也如其名,仿佛“笑看江湖”一般,事业有成和人生精彩都垂手而得。
你我皆凡人,也就短短十年间,李笑来成了人生大赢家。同时我们也体会到,时间就是他的朋友,如影随形。
他写书且畅销,像《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和《TOEFL高分作文》,常年位于同类图书销售排行榜首。
他把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学生TOEFL成绩的经验,融入到了《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也让本书更有实战性和说服力。
这本关于时间黄金理论的书,被一版再版,豆瓣评分高达8.5,超过2万人参与评价。
本书主旨非常明确,就是告诉我们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必须开启心智,深信积累的力量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思想。
人生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时间在积累,一切在积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把时间当作朋友,否则,它就是我们的敌人。
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认清现实世界并让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同时,我们要充分认识你自己,学会正确思考,在交流中提升自己,最后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一、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作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著名的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一生苦难重重。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残酷对待。
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这就是所谓的“运用心智获得解放”,而不是靠大脑来支配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通俗点讲,心智有点像佛教里常说的“顿悟”。作者给出的定义是,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的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
人与人的心智力量之所以有差异,是因为每个人心智积累的过程不同,所花的时间也不同,则具体表现在了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上。
所以,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进取,更需要积极地总结经验,在思想上进行“复盘”,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因为无论是正向还是反向,心智一旦开启,就会不断自我积累,自我过滤,直至根深蒂固。
二、认清现实世界
有了心智的掌舵,我们还需要认清不同阶段的自己,也要认清和不得不接受眼前的现实。
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年少时论资质,他也并不出众,甚至师父也嫌弃他。师父曾说他双眼元神,活像死鱼眼,扮相不出众,天生不是吃这碗饭的。
有自知之明的梅兰芳,没有因为这些话而丧失信心与积极性,反而变得更加勤奋和刻苦了。
于是,在他喂鸽子的时候,就会仰望着天空,目不转睛地跟着飞翔的鸽子。在他养鱼的时候,就会俯视池水,双眼紧跟着戏水的鱼。
梅兰芳也曾这样评价自己,“我是个笨拙的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
就像作者讲的那样,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梅兰芳,懂得学艺是没有“速成的事”,更没有捷径可走,只能与时间做“交换”。
“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他没有因为自己的“不完美”而心急暴躁,也没有因为学艺之路漫长而退缩。
我们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是能让自己的心不受外界影响,专注做事而心无旁鹜,我们时刻都在进步。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与时间作朋友,而不是做现实的敌人。
三、让行为与时间“合拍”
那么,前面已经说了“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而我们想要与时间做朋友,那需要怎么做?
毛泽东讲,战略上我们要藐视敌人,战术上则要重视敌人。而对于时间管理,我们也需要从战略和战术上来应对。
从战略上讲,就是要合理估算时间成本,正确认识眼前的任务。
作者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判断其熟悉程度(或陌生程度),再据此判断估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
在估算好时间后,我们不能畏手畏脚,需要及时行动。就算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拆解任务,即使遇到了困难,也应该有“吃一堑,长一智”的精神,不回避,勇往直前。
从战术上讲,就是我们要学会过程管控。
重新认识时间,记录时间,进而更精确地感知时间。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制订预算,制定出适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计划和目标。一旦计划目标制定了,我们就需要坚定地执行下去。
为了确保自己不是在浪费时间,我们还需要制作列表,分清任务的主次,制定执行的步骤和流程。最后,做好相应的预演和成果验收准备也是十分重要。
作者认为,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
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
四、充分认识你自己
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和感知了时间,也清楚在不同人生阶段需要去与时间“合拍”。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合”这个“拍”?
首先,我们要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古人云,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益足。
作者同样认为,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使人们拥有更多能力,并且往往主要取决于你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事实上,学习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
“珍惜时间”和好好“管理时间”,不是所谓的“合拍”的口号,而是在提醒我们要积极行动进来,不断获取更多有益的知识。
其次,我们需要正确打开知识获取的途径。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学习能力也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我们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有四种:试错、观察、阅读和思考。
其中,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书中讲到了达尔文,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能彻底摆脱“个体感知”局限去“正确地思考”问题的人。
所以,只有开启了心智,才能正确地去思考,才更值得我们投入时间与精力。
接下来,我们需要突破经验主义的防线。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新与旧思想体系,科学与“愚昧”之间的较量。说到底,“进化论”也是与那些“经验主义者”之间的抗衡。
人们在学习和进步的时候,都比较信赖自己以前的经验,但是事实告诉我们,往往真理是与现有的经验相悖的。
所以,我们需要知道,实践进检验真理的唯一一标准,而非那些过往的经验之谈。要想获取成功,还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学习,来不断地提升自己,去成就自己的未来。
最后,我们都需要有自学成长的本事。
作者认为,在中国这样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下,学生更需要有“自学成才的本领。”
这个本领就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积极开放的心态和了解学习的进程。
在自学的道路上,我们如果付出了一定的努力。只有经历了知识、时间及与之相关一切的积累,我们的学习成绩从“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也才有可能突飞猛进。
五、学会正确的思考
前面有讲到,只有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坚持拒绝思考的。
在我们生活中,懒得思考、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的人,保守地估计比例高达80%。
大哲学家罗素曾批评这样的社会现状,说“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然后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思考呢?
(一)要学会独立、正向的思考。我们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个结论,需要主动思考重新推演,检验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还有漏洞和不合理地方。
(二)遵循因果,学会辩证对待命题。分析因果关系是我们在决定是否接受某个观点之前必做的功课。同时,我们拥有分辨出混淆原命题和逆命题的能力,是防止我们陷入思维陷阱的法宝。
(三)我大胆承担举证肯定论断的勇气。因为证明肯定论断的难度要比证明否定论断难度大的多,花费的时间精力也多。
(四)掌握对立论证方法。我们需要理清案例与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尽量避免以偏概全。
(五)理清逻辑顺序,用辨析的思给方式,把感悟升华为“道理”,大胆摆脱心中的恐惧。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时间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
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会正确的思考。
六、在交流中提升自己
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彼此交换,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如果我有一种思想,你有一种,彼此沟通,每个人会有两种甚至更多思想。”
我们在学会了独立思考之后,更需要思想的交流与沟通,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通达、更智慧。
在交流学习中,学会倾听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在倾听对方讲话时,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处理两个方向的信息,即:回顾与预期。
作者希望我们能做到,可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言而言,失言。那就是,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需要分辨谈话的对象,对于自己所说的话,能把握住分寸,切记语言不当。
因为真理是独立存在,也不会因人而改变,需要的是交流双方相互合作,做到正确复述对方的观点。
最后,我们还需要勤于反思,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获取的有益经验的同时,也要突破经验的局限。我们更需要试用类比来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做到耐心等待,宠辱不惊。
七、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上,一位中国小伙临危不乱,出色地完成了作品。
一个巨大的足球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墙面上,每一根线条都清晰流畅,是艺术、建筑和手工完美的融合杰作,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这个人叫邹彬,就是一位农民工,却成为在“砌墙大赛”中,第一个获得奖项的中国人。
他从一个普通搬砖工人,凭着自己对砌砖的热爱和执着,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大胆突破自己,终于获得了成功。
作者指出,我们需要重视和正视兴趣爱好,因为“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即使方法很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获取成功的道路上需要操持高情商,也就是能控制好包括自卑、痛苦等负面、消极的情绪,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动力和勇气。
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正确对待他人的鼓励。我们也要在制定合理实施计划后,掌握好执行的时间节奏,稳扎稳打,不要操之过急而造成适得其反。
荀子《劝学》里有这么一句话,“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这就是积累的力量。时间在积累,知识在积累,经验在积累,与我们相关的一切都在积累。只不过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积累化为正向的、正能量的,为我们所用。
郭沫若也曾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爱惜时间就等于爱惜生命。时间的速度取决于我们对它的态度,只要我们相信积累的力量,我们必将收获沉甸甸的回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也许,我们通往成功的道路会很长。
我们需要与时间为伴,需要有一颗“开智”的心。我们相信积累的力量,会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我们也必定会获得成功。
换句话说,有时间这个朋友一路相随相助,踏歌而行,何尝不是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