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清代的流放宁古塔真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吗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清代的流放宁古塔真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吗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形成的后金政权:当时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征服了其他许多女真部落。后金政权将那些投降自己的部落中强壮者编入八旗,而未编入八旗者就构成了后来的披甲人。流放宁古塔的罪犯就是要在这里给披甲人充当奴隶,为建设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做贡献。明末清初的诗人方拱干曾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古代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的开拓长期以来只到辽东半岛一带,位置相对更加偏北的吉林、黑龙江两省在古代只分布着一些原始的渔猎部族。清朝入关后广大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龙兴之地曾被清政府封禁二百余年。那时的东北地区基本属于渔猎民族和野生动物的天堂。当时的史书对此曾记载道:“关东地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而‘荒’居首位”。
直到晚清民国时期随着大量关内山东、河北地区的移民掀起“闯关东”的热潮之后才使昔日东北地区的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如今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结构是由“闯关东”这场人口迁徙活动所塑造。在晚清民国时期的“闯关东”热潮兴起之前东北地区的人口其实是相当稀少的。当时宁古塔周围都是一望无际的寒温带森林。每年只有5个月是暖和的,8月就开始入冬。
这里的道路遍布沼泽,若是稍有不慎就会被沼泽吞没,而狼、野猪、黑瞎子、东北虎等野兽也出没于此,一不小心就可能成为野兽的食物。清朝入关后曾长期将东北圈禁起来:禁止关内汉人向东北迁徙,因此前往宁古塔的一路之上基本上都没可以补养和供人休息的地方。对土生土长又擅长骑马射猎的当地民族而言可以通过射猎获得补给,可对因为犯了事流放至此的囚徒而言可就不一样了。
被流放至此的人不习惯这里的气候,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他们也不擅长狩猎,能避免沦为野兽的食物就不错了,还想着打野味吃就纯属做梦了。即使经历了九死一生的磨难后成功在宁古塔活下来的人也必须忍受给披甲人为奴的屈辱。所谓“披甲人”顾名思义就是穿上盔甲的人,泛指戍边的军人。然而清代的“披甲人”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字面意思,而是一种有着专门含义的概念。
清朝的前身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形成的后金政权:当时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部征服了其他许多女真部落。后金政权将那些投降自己的部落中强壮者编入八旗,而未编入八旗者就构成了后来的披甲人。流放宁古塔的罪犯就是要在这里给披甲人充当奴隶,为建设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做贡献。明末清初的诗人方拱干曾说过:“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