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清代的流放宁古塔真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吗
宁古塔的真实历史背景是什么:清代的流放宁古塔真像传说中那么可怕吗来自中原的流民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会当地居民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这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相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在内的古坟多处;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当然吴兆骞自己也承认刚到宁古塔时是很难适应的——这从他给母亲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在文字狱严重的清代很多文人及其家属被流放到宁古塔:金圣叹的家属、吕留良的家属、吴兆骞、杨越、张缙彦等等均在其列。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其实很尊重文人:被流放至此的文人们虽是代罪之身,但基本的行动自由并不会受到限制。关治平在《流人吴
清代笔记《研堂见闻杂录》里也提到:“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这里的中国人指的是中原人。宁古塔在当时客观而言的确是苦寒之地,不过其恐怖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妖魔化了。事实上宁古塔山林茂密、物产丰富:人参随随便便采一大捆,各种水果漫山遍野,各种野生动物遍地都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得其实不就是这里吗?
当地也生活着大量渔猎民族。这些人可不会觉得宁古塔是苦寒之地,因为他们早已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尽管来自中原地区的人一时可能难以适应当地的环境,可人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生物,否则那些闯关东的先民是如何生活下来的?宁古塔的苦寒的确让从中原地区前往的人难以忍受,但难以忍受并不等同于完全无法忍受——清朝诗人吴兆骞被发配宁古塔二十三年不也照样活下来了吗?
当然吴兆骞自己也承认刚到宁古塔时是很难适应的——这从他给母亲的信件中可以看出“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在文字狱严重的清代很多文人及其家属被流放到宁古塔:金圣叹的家属、吕留良的家属、吴兆骞、杨越、张缙彦等等均在其列。
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其实很尊重文人:被流放至此的文人们虽是代罪之身,但基本的行动自由并不会受到限制。关治平在《流人吴兆骞与“秋笳集”》一文中写道:流人到宁古塔各旗都分给住房、耕牛和土地。宁古塔当地从官吏到百姓都十分敬重这些读书人。从大将军到副都统、协领、佐领大都愿与之交结。宁古塔的可怕其实在相当程度上是这些文人刚到此地还不适应时在自己的作品中大加渲染给人造成的印象。
来自中原的流民改变了当地以渔猎为主的原始生活方式,教会当地居民种植稷、麦、粟、烟叶,采集人参和蜂蜜,使农业耕作得到发展。时存300年多年的国防重镇遗留下许多历史文物:这其中古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最为著名,相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城外有包括萨布素将军墓在内的古坟多处;城内庙祠有二三十座,可惜大部已损坏;还有天聪年间修建的大石桥和桥下的泼雪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