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大全(诗词的拗救有特殊的声律美)

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大全(诗词的拗救有特殊的声律美)以上是近体中五言拗句的例子,至于七言拗句的例子,如赵翼说:“拗体七律,如“郑县亭子涧之滨”、“独立缥缈之飞楼'之类,杜少陵集最多,乃专用古体,不谐平仄。中唐以后,则李商隐赵嘏辈,创为一种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类,别有击撞波折之致。至元遗山又创一种拗在第五六字,如“来时珥笔夸健讼,去日攀车余泪痕'、“太行秀发眉宇见,老阮亡来樽俎闲'之类,不可枚举。”(《陔余丛考》)再则“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已”字该平用仄,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第一字又不是平声,唐人偶或用下句第三字拗平来救,如韦应物的《简卢陟》诗:“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如此一救,使下句“知音人”成为三平落脚,与古风的句式相混,所以往往拗而不救。如“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满”字该平用仄,拗在仄起出句的第三字,就得用下句第三字来救转,下句“君”字该仄用

诗到了“近体”的完成,音律节奏的美,几乎到达了巅峰。“律”是一种严格而固定的规则,这种规则的美,自然也是一种束缚。往往由于声律的过分固定,不免因辞害意。诗人才士,总耐不住任何束缚,几乎是在律诗初盛的唐代,便同时有了故意失粘的拗句,用以创新音调,由于拗句不合于“律”,便往往陷入“古”,为防“古”、“律”杂糅,诗人对拗句,往往从声律上去“救”,拗而能救,就不算是一种“病”,反而在平板无味的陈腔滥调中,跃生出新的音调与力量。

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大全(诗词的拗救有特殊的声律美)(1)

拗救的法则,不外乎避免律句与古诗句法的混淆,以及避免诗句犯“孤平”的错误。“拗救”在修辞上发生的效用,拗救的音节非但能使声调新美,还能使诗风特别强劲,宋人对于拗句的效用,已有如此的看法,如范晞文说:“五言律诗,固要贴妥,然贴妥太过,必流于衰。茍时能出奇于第三字中下一拗字,则贴妥中隐然有峻直之风,老杜有全篇如此者,试举其一云:“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对床夜语》卷二)

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大全(诗词的拗救有特殊的声律美)(2)

范氏已指出拗句可以造成“峻直之风”,健崛骏爽,自然能增加诗的强度。元代的方回,有拗字使“骨格峻峭”之说。清代的袁枚也主张“因拗转峭”。民国以来,王力对诗律最有研究,他也说:“造成了拗救的局面,在声调方面,更觉得铿锵可喜。”说法几乎是一致的。

试就范氏所举杜甫的《送远》诗来分析,发现许多该平的关键词,却用仄声;该仄的关键词,却用平声。本诗该平用仄,表现出一股悲抑吞声的情感;该仄用平,造成那平声字特别突出、特别强烈的感觉。拗救的极致,就在能与情感发生密切的关联。

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大全(诗词的拗救有特殊的声律美)(3)

如“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满”字该平用仄,拗在仄起出句的第三字,就得用下句第三字来救转,下句“君”字该仄用平,就是双拗救转的法则。上句由于“拗”,成“仄仄仄平仄”,仄声多了形成悲抑的气氛,下句由于“救”,成“平平平仄平”,“君”字在句眼上拗成平声,非常响亮,使主角特别突出。

再则“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尽”字该平用仄,也增加了“一哭”的悲抑气氛,但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可以不救,只要第一字是平声就可以了。

再则“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岁月”二字该平而都用仄,使全句成为“仄仄仄仄仄”,当然悲抑的气氛更浓。五言仄起出句拗三四两字,必须用下句第三字来救转,下句的“霜”字该仄用平,使“霜”字特别响亮,寒冷的意味也就被强调出来。

再则“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已”字该平用仄,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第一字又不是平声,唐人偶或用下句第三字拗平来救,如韦应物的《简卢陟》诗:“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如此一救,使下句“知音人”成为三平落脚,与古风的句式相混,所以往往拗而不救。

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大全(诗词的拗救有特殊的声律美)(4)

以上是近体中五言拗句的例子,至于七言拗句的例子,如赵翼说:“拗体七律,如“郑县亭子涧之滨”、“独立缥缈之飞楼'之类,杜少陵集最多,乃专用古体,不谐平仄。中唐以后,则李商隐赵嘏辈,创为一种以第三第五字平仄互易,如“溪云初起日沈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之类,别有击撞波折之致。至元遗山又创一种拗在第五六字,如“来时珥笔夸健讼,去日攀车余泪痕'、“太行秀发眉宇见,老阮亡来樽俎闲'之类,不可枚举。”(《陔余丛考》)

赵氏所举杜诗,为《题郑县亭子》及《白帝城最高楼》二诗,“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是古风式的律诗,后人也称为拗体,如吴瞻泰称赞《郑县亭子》诗,以为“拗体诗必如此炼句,方老方秀”(《杜诗提要》卷十一)。

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大全(诗词的拗救有特殊的声律美)(5)

其实杜甫的拗句式样甚多,这还不能算是拗救的标准例子。七言律诗中拗第三字或拗第六字,杜诗都有例子,赵氏以为拗救是中唐以后所创,当然是错误的。

至如所举“山雨欲来风满楼”、“长笛一声人倚楼”都是以第五字的平声来救第三字的仄声,这样既可避免孤平,又可使“风”、“人”等实体的主题字样,出现在音响的关键-诗眼-之上,特别有力而突出,如果写成“山雨风来欲满楼”、“长笛多声且倚楼”格律虽顺适,刚健的笔力则消失了。

古诗中最常见的意象大全(诗词的拗救有特殊的声律美)(6)

所举元遗山诗,都属七言平起出句拗第六字,而用下句第五字拗平来救的例子。“来时珥笔夸健讼,去日攀车余泪痕”(《高平道中望陵川》),用“余”字救“健”字;“太行秀发眉宇见,老阮亡来樽俎间”(《望苏门》),用“樽”字救“宇”字。格律拗折,像涧曲湍回,激湍的音节,自然与不漪不波平弱的声势有别。

赵氏所谓“击撞波折之致”正是从铮铮纵纵的音节中体味出来的。至于古诗的音节,原本比律句为强,七古则尤加健举,句法字法,讲究“撑得住,拓得开”(见《诗友诗传续录》),撑得住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强度”,拓得开就是“张力”。

#诗词##原创诗词##诗词##唐诗宋词#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