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什邡师古镇有哪些非物质遗产(彭州非遗故事悟达国师与三昧水)

什邡师古镇有哪些非物质遗产(彭州非遗故事悟达国师与三昧水)据《唐九陇丹景山知玄传》,知玄回到九陇旧庐,忽一日,见一珠从左足流去,仿佛见珠上有“晃错”两字,腿上突起一肿块,有鼻、眼、口状,酷似人面,顿感痛苦万分。但他谨记菩萨法旨:“勿以此苦为累也”,照理佛是不误。只是国师夜市爹妈生的,疼痛起来也会非常难受的,一日正跌坐参禅,忽见罗僧飘然近前道:“国师忘乎?老衲曾言寺有一石窦,若他日有疾,可往试瀖。”言必隐去。知玄抬眼知是罗僧指点,来到石窦前,正欲掬水,忽闻人语:“且慢”,知玄四顾,并未见人,撩开袈裟方见人面疮怒目而言:“你我宿世之怨该了也,我本景帝驾前御史大夫,为汉家天下,主张削藩,尔不以国计民生为重,投靠吴王,提出‘请诛晃错,以请君侧’,挑拨怂恿皇帝,使我含冤而死。累世以来,无时不伺机而报,尔累世为僧,多才行道,法嗣蕃昌,然懿僖两代,赐尔沉香高座,肩舆代步,使余有隙侵尔致于此也,然而所为终究近古罕闻,他莫与议,余遵菩萨法旨:“‘宜解不结’,今与尔

悟达国师与三昩水

什邡师古镇有哪些非物质遗产(彭州非遗故事悟达国师与三昧水)(1)

知玄,俗姓陈,眉州洪雅人(今四川洪雅县),官宦出生,生性聪慧,五岁就能吟诗,一日,与祖父赏花,遵命咏花,数步而成:“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诗意尽含佛性,祖父悲叹“今见儒子志,必从空门”,原寄望孙子登科甲,雪二代无官之耻的厚望已落空了。果然,小孙子七岁时就进寺听讲,“一聆法语,若见前因”。十一岁时就削发遁入空门,十三岁时就享有名气,被西蜀守丞相杜元颍被聘入蜀,升堂入室,讲经说法与大慈寺普贤阁。日记万人座听,皆惊叹不已,蜀人称之为陈菩萨。

之后,随师傅游京师——长安,住在被誉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的著名寺庙“资圣寺”,知玄在这荟萃之地谈经论道,被文宗皇帝诏入顾问。


为求广博,溯佛源本,知玄又刻苦研习外典原著,“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唐武宗在位时,崇尚道教,不问朝政,但求羽化,为劝谏唐皇理政,单身入宫与道门辩论,知玄“辞河下倾,辩海横注‘,洋洋数千言,都与圣意相违,听者无不吓得打抖,都为他性命担忧。但是,武宗皇帝毕竟是一代天子,虽不纳忠谏,却欣赏他的见识口才,终究没为难他。

唐宣宗时,崇尚佛教,诏寻知玄归京,尤为优嘉,赐紫袈裟,封为三教首座,以做藩王时的王府造寺诏知玄住,并将画像列于皇宫。依靠知玄的影响,天废寺又重建大兴。宣宗末,弘佛之举告成即上章乞归故山(今彭州丹景山)。

据《唐彭州九陇茶陇山罗僧转》,知玄住五台山时,有云游僧罗姓者,病卧该寺,寺僧都很厌恶,唯知玄煎药送食,长达三月,毫不怠慢。罗僧病愈告别时,特别嘱咐知玄:“今遂平复,由师之力,我剑外九陇郡之茶陇山,尔异日游方,无忘相访也。”年底,知玄果成形至蜀,但历访群峰,遍寻老樵辈,都不知道茶陇山在哪里。出家人不打诳语,更何况知玄那样照料过他,罗僧怎么也不会骗知玄的。可为何又访讯不着呢?原来这罗僧是一位得道高僧,所住山寺,非得到天完了才能找得到。其实,这是佛家为宣传佛法,抬高罗僧,特意渲染得那么神秘。不过那时的丹景山前峰,确也是峰回路转,草茂林密,幽深静谧,又是佛家禁地;再者茶陇山为古名,世人知之者甚少,所以不容易找到。知玄见天色已晚,正欲回转,忽一山童出现,直呼其号,惊愕中被引进了山中,只见殿塔俨空,房廊环肃,好一座宏伟庄严的古刹。迎接他的正是病卧五台山的老僧,两僧相聚,叙旧论禅,知玄受益颇多。此后,知玄就在这里结庐修行了。所以上章乞归时,称丹景山为“故山”。


宣宗苦留不住,知玄归九陇丹景山,大行利济,普救众生。大约过了二十七年,唐僖宗遭黄巢起义打击避难入蜀,住新都大石寺。御书肩舆诏见知玄,亲与谈论,诸达官贵人趋之若鹜,问道勤重。龙心大悦,亲笔撰文旌表知玄,文曰:“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悟者,觉也,明也,悟达大道,悟佛知见。”又云:“悟者一刹那,不悟河沙劫,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今赐悟达师为号,虽曰强名,用表朕意。”这是悟达国师之号的由来,也是“悟达”的释义。

但是知玄素来苦修,坚守禁戒,过中不食蔬果,衣服仅布褐而已,睡则是以草秆为床,对待众生无贵贱少长之分,都一视同仁。怎能受如此殊荣,但推辞不了,便乞归九陇旧庐。

知玄这新都行宫一趟,祯祸参半。说祯,是知玄到大石寺后,掘地得石函有舍利十三颗,乃建舍利塔,并周塔建寺,而成为今宝光寺的开山鼻祖;说祸,知玄虽得“国师”封号,备受皇帝赞誉,作为佛门修行者,已是名至誉极了。但,这却害苦了知玄。因佛家弟子六根清静,不染尘俗,而今僖宗皇帝硬给知玄蒙尘,不免使知玄罹疾在身,腿上长了个人面大疮。这僧俗同类,生疮害病,也是不可避免的。可从佛家轮回转世,因果报应的观点出发,有敷演出一段宣的故事来。


据《唐九陇丹景山知玄传》,知玄回到九陇旧庐,忽一日,见一珠从左足流去,仿佛见珠上有“晃错”两字,腿上突起一肿块,有鼻、眼、口状,酷似人面,顿感痛苦万分。但他谨记菩萨法旨:“勿以此苦为累也”,照理佛是不误。只是国师夜市爹妈生的,疼痛起来也会非常难受的,一日正跌坐参禅,忽见罗僧飘然近前道:“国师忘乎?老衲曾言寺有一石窦,若他日有疾,可往试瀖。”言必隐去。知玄抬眼知是罗僧指点,来到石窦前,正欲掬水,忽闻人语:“且慢”,知玄四顾,并未见人,撩开袈裟方见人面疮怒目而言:“你我宿世之怨该了也,我本景帝驾前御史大夫,为汉家天下,主张削藩,尔不以国计民生为重,投靠吴王,提出‘请诛晃错,以请君侧’,挑拨怂恿皇帝,使我含冤而死。累世以来,无时不伺机而报,尔累世为僧,多才行道,法嗣蕃昌,然懿僖两代,赐尔沉香高座,肩舆代步,使余有隙侵尔致于此也,然而所为终究近古罕闻,他莫与议,余遵菩萨法旨:“‘宜解不结’,今与尔言明了结,公自请。”知玄悟彻,掬水瀖疮,痛绝倒地,苏醒时心如明镜,通身清畅,视其疮处,了无痕迹。省四千元后果,遂撰《慈悲三昧水忏》。“三昧”,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又释为“善心一处不动而名三昧”。


知玄大彻大悟而著的《慈悲三昧水忏》,早已成为东南亚、港澳、大陆各大寺庙必诵之经文,而九陇丹景山之西峰也渐名为三昧水,成为西蜀名胜之地。石窦之水也成了“普济十方人”的圣水了。

悟达国师知玄七十三岁圆寂。逝前曾遗嘱,其尸体半饲鱼腹,半啖鸟兽。视其国师一生皈依佛门,结缘天下,弘佛行善,死后节葬,不留纤尘。国师一生著作颇丰,据载,有《如来藏经今释疏》,《大无量寿经疏》、《胜 经疏》;《般若心经》、《金刚经》疏义、《慈悲三昧水忏》等佛经、义疏;还著有释氏杂文外编、箴论、碑、志、歌、诗、礼忏文等计白数卷,这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


2006年,悟达国师与三昧水的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彭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章来源:文化天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