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调的金矿在哪里(镇深度涨姿势金山)
最低调的金矿在哪里(镇深度涨姿势金山)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山在城北一里府治后,下临长江。自晋以来,郡治皆据其上,三面临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因名北固山。宋真宗为纪念焦光而将樵山更名为焦山。北固山金山的闻名还与金山寺的建造密切相关。早在东晋末年,金山上就建起了一座泽心寺。唐代,名僧裴头陀为修复泽心寺,在掘土垒石中挖到了黄金,于是皇上敕名金山寺。北宋真宗赵恒,自称梦游称泽心寺,于是改山名为“龙游山”,并赐寺名“龙游寺”。仁宗赵祯恢复山名“金山”,并沿用至今。焦山焦山古时人迹罕至,只有樵夫渔人来此,所以称樵山。相传东汉末年焦光曾弃官避乱隐居在此。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他生活清贫,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平时为周围渔民治病。当年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三次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百姓们感念他高尚的品行,把焦光当年隐居的地方称为“三诏洞”。
点击上方“金山网” 可以订阅哦!
镇江素有“城市山林”的美称,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山中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山虽然不高,但是名山不少。金山、焦山、南山、北固山……这些山名是怎么来的呢?和小编一起来探寻。
金山
金山原是长江中的一座悬礁孤岛,由于长江在流向变动中多次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到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整个瓜洲全部塌入长江,就这样泥沙把金山与陆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
金山的闻名还与金山寺的建造密切相关。早在东晋末年,金山上就建起了一座泽心寺。唐代,名僧裴头陀为修复泽心寺,在掘土垒石中挖到了黄金,于是皇上敕名金山寺。北宋真宗赵恒,自称梦游称泽心寺,于是改山名为“龙游山”,并赐寺名“龙游寺”。仁宗赵祯恢复山名“金山”,并沿用至今。焦山
焦山古时人迹罕至,只有樵夫渔人来此,所以称樵山。
相传东汉末年焦光曾弃官避乱隐居在此。焦光学术高深,精通医学。他生活清贫,衣食简朴,以打柴为生,平时为周围渔民治病。当年汉献帝刘协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山做官,他不愿和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三次拒不应诏,世称“三诏不起”。百姓们感念他高尚的品行,把焦光当年隐居的地方称为“三诏洞”。
宋真宗为纪念焦光而将樵山更名为焦山。北固山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山在城北一里府治后,下临长江。自晋以来,郡治皆据其上,三面临水,回岭斗绝,势最险固。”因名北固山。
《梁书·萧正义传》载:“京城西有别岭入江,高数十丈,号曰北固,蔡谟起楼其上,大同十年(544),武帝登望久之,曰:‘此岭下足须固守,然于京口,实乃壮观。’于是改楼曰北顾楼。”北固山又名北顾山。
招隐山
南山是位于镇江市区南侧的众多山头的总称。因其绿树成荫,生态极好,被市民称为“城市的绿肺”。
在南山风景区中景色最为优美、历史积淀最为丰富的就是招隐山。招隐山原名兽窟山。
南朝著名的音乐家、雕塑家戴颙曾在此隐居。他才华横溢,宋武帝刘裕对他极为赏识,对他屡加招聘,请他做官,但由于当时朝廷的昏庸腐败,他认为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挽回的,于是拒诏不出,来到京口隐居。先是在黄鹤山下建竹林精舍,后移至招隐山。招隐山风景秀丽幽静,为戴颙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氛围,激发了他无尽的创作灵感。
一招一隐,便引来“招隐”二字。后人便将兽窟山改名为招隐山、戴公山,以示纪念。云台山
《光绪丹徒县志》记载,此山原在城西江口,旧名土山,唐刘禹锡诗云:土山京口峻。后因濒临江口,峭壁竖立,所以称之竖土山。
北宋英宗名曙,因“竖”与“曙”音同,避讳,更名为植土山。元皇庆二年(1313),敕镇江路建银山寺,以与金山寺对峙,故更名为银山。而名其别阜(土山)曰玉山,临江耸立,上有龙王庙。山下为玉山寺(后为超岸寺)。银山巅后建有云台仙院,谓之南云台,此山故又名云台山。蒜山
早在《二十四史》隋书的地理志里,蒜山就被列为润州的名山。
元代《至顺镇江志》载:“城西蒜山,山生泽蒜,因以为名。”《润州类集》中说,蒜当为筹算之算,三国时期,周瑜和诸葛亮尝会此山,议拒曹操,两人不谋而合地决定“火烧赤壁”,于是后有赤壁之胜,所以当时人们多以算山为山名。
圌山
古称谁山、谯山。主峰海拔258.2米,为宁镇丘陵东端最高峰。
传说圌山原名瑞山,秦始皇东巡途经此地,见瑞气升腾,龙骧虎视,立即传旨将瑞字左边的"王"去掉,用"囗"将余下的"专"框起来,以免王气外泄危及万年江山。于是这座山便叫做"圌山"。
宝华山
宝华山原名花山,由于盛夏季节黄色野花漫山遍野而得名,因古时花和华通假,所以又称华山。
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和尚晚年登山结庵,讲经传教,此山遂名声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遂改花山为宝华山。
宝华山还是佛教名山之一。宝华山的隆昌寺在佛教中属于律宗,专门制定佛教法规,被佛教界称为“律宗第一山”。
茅山
茅山是我国道教圣地,素有“第八洞天、第一福地”的美称。茅山山势曲折,形似“S”形,所以原名句曲山,又因山体内支洞繁多,故又名“金陵地肺山”。
早在西汉年间,陕西咸阳有个叫茅盈的人,19岁到恒山去修道,49岁回家看望父母后,便来到句曲山潜心修炼。最终功德圆满,得道升仙。茅盈的两个弟弟茅固和茅忠,原本都是官场中人,听说大哥茅盈得道升仙之事,再加上官场生涯的不如意,于是他们也不远千里,奔赴句曲山,跟随大哥学习道经,为老百姓治病救困,最终也功德圆满,得道升仙。
当地百姓为纪念茅氏三兄弟功德,称他们为“三茅真君”,把山名改为 “三茅山”,简称“茅山”。
作者:王乃凤、梦寻镇江 来源:金山网
编辑:小坦克
精华推荐
金山网
【深度】镇江权威,原创解密!
【有料】严肃知识,八卦内幕!
版权
本文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和金山网联系。由编辑授权才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