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岁月老铜城(悠悠岁月老铜城)
悠悠岁月老铜城(悠悠岁月老铜城)谢垛手答道。刘老板问道"这位是'。"我介绍一下、奥这位是新来的武师张榜,认识你这么多年真不知道你会武功,给练一套让我们开开眼界"。谢垛手答道。刘老板练了一套太极拳,秦三和刘老板的弟弟练了十套二郎拳,谢垛手和张榜拍手称好,张榜私下挤眉弄眼的跟谢垛手说;"好什么好,花架子我跟他们比一比"。 有一次,延庆镖局一行十人解镖回北京途径铜城刘家店住下,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谢延庆和新来的武师张榜一起起来练功,"谢垛手你看前院已有人在练功了",听了张榜的话谢延庆就加紧了去前院的步伐,"刘老板好身手,你会武功?"。谢垛手惊讶的问道。刘老板笑嘻嘻的回答;"哪里,花把势,谢垛手昨晚吃的真么样。这是伙计石洪、秦三、我弟弟、你们怎么起这么早"。"起来溜溜弯、活动活动筋骨"。 一 、拳不打铜城 抢不扎石洪
铜城古街刘家店是东阿县历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的车马店,它坐落在铜城驿南门里、路西,是刘家人开的。那时候开店不像现在开店有门头字号,那时就在门前挂个幌子,过往的行人就知道这里有一家店。时间长了大家都知道店家姓刘,所以后来就叫刘家店,从明朝初期开店一直叫到解放前土地归公入合作社。
现在到铜城中街村问一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知道刘家店,东阿县志上有记载,刘家族人辛苦经营几百年、承载着几代人的喜怒哀乐 流传至今"拳不打铜城,抢不扎石洪"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明朝时期从北京到南京每六十里就建驿站,县城设驿馆,驿道畅通,车马店、酒家兴起,在东阿境内数刘家店、大店子、小店子的店最大,刘家店它在城里设施最好、路人需要的是安全、热情、饭菜实惠、人来人往生意兴隆,以面食、炒菜为主,自己酿的酒更诱人。
有趣的是大店子到北京九百八十里、小店子到南京九百八十里、刘家店到北京延庆镖局九百八十里,三家店生意好的奥妙就在这里,故事也在这里。
一 、拳不打铜城 抢不扎石洪
东阿县铜城人或听说过"拳不打铜城,抢不扎石洪"故事的外乡人,他们不知道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今东阿县铜城中街村刘家,小时候听老人讲我们刘氏家族祖先是从文登迁来的,一辆独轮小车、一副担子来到铜城安家落户,祖先们靠着自己的辛勤、勇敢和智慧积累了不少财富,早在明朝中期便开创了铜城第一家车马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刘家人财兴旺,如今族人已有一百六十多人,我想把老人们传 给我的祖先的故事,整理出来再传给后人们,了解先人们的艰辛创业史,增进族人的友谊,血浓于水,亲情相依,共享未来。
明嘉庆年间,北京城北延庆县一姓谢的在北京城北开一镖局叫延庆镖局,镖局十几号人经常往来于北京和南京之间,来来往往几十年,每次必赶到铜城刘家店住宿。垛手谢延庆押镖掌管住行,和店家非常熟悉,有事好说话。
有一次,延庆镖局一行十人解镖回北京途径铜城刘家店住下,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谢延庆和新来的武师张榜一起起来练功,"谢垛手你看前院已有人在练功了",听了张榜的话谢延庆就加紧了去前院的步伐,"刘老板好身手,你会武功?"。谢垛手惊讶的问道。刘老板笑嘻嘻的回答;"哪里,花把势,谢垛手昨晚吃的真么样。这是伙计石洪、秦三、我弟弟、你们怎么起这么早"。"起来溜溜弯、活动活动筋骨"。
谢垛手答道。刘老板问道"这位是'。"我介绍一下、奥这位是新来的武师张榜,认识你这么多年真不知道你会武功,给练一套让我们开开眼界"。谢垛手答道。刘老板练了一套太极拳,秦三和刘老板的弟弟练了十套二郎拳,谢垛手和张榜拍手称好,张榜私下挤眉弄眼的跟谢垛手说;"好什么好,花架子我跟他们比一比"。
张榜约一米七的个子,膀大腰圆,傲慢、直通脾气,武艺高强是一个武举人、使得一对小玲珑短枪,枪通长六十厘米、枪头和枪杆是一体的,枪杆刻有一条龙,枪裤像龙头,长长的枪尖犹如二龙吐须,真是一对好抢,很特别,宝枪。谢垛手说;"刘老板咱兄弟俩练练"。"好、点到为止'.话音刚落两人就战到一起,战了有一炷香的功夫没有分出胜负,两人同时说;"好功夫"又战了一会刘老板落一个破战说;"兄弟甘拜下风"。张榜傲慢咋手捂掌的笑着嘴里大叫着好、好、好,大爷跑镖几十年,脚踢黄河两岸,拳打南北二京,天下无敌'.
这时天已大亮,店门已开,刘家人和过路的来看热闹,十几个镖师也来观战,听了这话石洪、秦三都气的攥拳、跺脚,秦三一个空翻跳到场院中央,两人没有答话就战到一起,张榜招招致命,秦三越战越勇,三十回合没分出胜负,秦三最后用二郎拳打败张榜,看热闹的大声叫好,从地下爬起来的张榜"你等着我拿枪去"。
谢垛手和刘老板怕出事,就制止了他们,谢垛手是老主顾,刘老板怕得罪他,忙说;"中午我请客给各位送行"。快晌午时谢垛手跑来说"刘老板张榜不见了,玲珑枪也不见了",刘老板赶紧吩咐人去找、发现石洪也不见了,不好要出事,刘老板急得团团转。
原来吃过早饭两人约好城北三里墩见,两人来到三里墩枣树行里,张榜没有把石洪看到眼里,石洪这人虽然矮小,但非常灵活,功夫在秦三之上,十几个回合张榜大败,张榜气的抽出双枪,抽、扎、贯、砸、双回马枪,石洪都一一躲过,石洪心想这不是要我的命吗,便耍了一个花招,他跑到树上撅了一根枣葛针,跳下树来就迎战张榜的双枪 枪是硬的,枣葛针是软的,招招打在张榜身上,打的是遍体鳞伤,张榜被打翻在地,没有还手之力。 谢垛手、刘老板、武师及乡亲们都看到了这一幕,"住手"刘老板喊道,张榜起来二话没说就灰溜溜的向北跑去了,张榜自从考取武举便得意忘形,今天竟败在了无名小卒手里。此事很快传遍了江湖,刘家店赢得了'住的安全,吃的实惠'的口碑,生意更火了。
"拳不打铜城,抢不扎石洪"因此而得名,刘老板担心的事情没有发生,因为延庆镖局的谢垛手押镖来铜城了,只是不见张榜的身影,两位老朋友见面更亲近了,经常在一起切磋武艺,以后还介绍了许多青年来跟刘老板学习刘家拳,即二郎拳。从此,铜城驿刘家店名传大江南北。谁也说不清是哪一辈的老爷爷,都知道祖辈开店就这么一辈一辈的传了几百年。
二 、乾隆爷的一幅对子
我小的时候听老人们讲,清朝乾隆皇帝南下时路过铜城驿,在咱们刘家店吃过饭,留过字,闲来无事,上网查了一下,乾隆六次下江南,三去泰安府,两次途径铜城驿。
山东自古交通发达,尤其是明代南北二京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确立之后,经过山东的陆路、驿道、水路运河便是连接这两个城市最便捷之道。行经山东地方多,留在山东的纪行咏怀诗也多。
平民百姓出行怕走冤枉道,皇帝出行兴师动众对将要经过的路线更是慎重选择 我看过宫廷画家徐杨画有乾隆南巡时的《南巡纪道图》,在这幅山水风物画卷上,明显的标记了地名地域特征,从京城广宁门到苏州府其中经过山东的有26处地方,运河、德州府、茌平县、铜城驿等。
乾隆十六年(一七五一年),正月十六,由京城启程,乾隆一路诗兴大发,刚到山东辖境就有《入山东镜》、《过山东》。从徐杨诗画上看,乾隆这次南巡由京城出发时没有乘船,而是走的陆路驿道,过了山东到宿迁方乘船沿运河南下。
老人们讲乾隆年间,县太爷等一班人马从东阿城里来到铜城驿站(现在人民街与商业街路口西北角是驿馆遗址),在驿馆门前,好像迎接什么大官,很多人在看热闹,上午十点北门外旗锣开道、兵勇站立两旁,龙车高大气派,威武浩荡,进入驿馆,约十一点兵勇又向南门沿街站立两旁,县太爷带领十几人来到刘家店说"皇帝点了驴肉灌汤包、再准备一些酒菜、干净着点、千万别误事。"县太爷在厨房盯着。
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突然想起他爷爷说过铜城驿刘家店的驴肉灌汤包很有名,也想来品尝一下,所以把午饭安排在刘家店,皇帝和随同官员及随从步行来到刘家店,当皇帝看到刘家店三个字时想起北京北面也有一个刘家店就说:"北刘家店南刘家店南北刘家店通南北"一幅对子的语气,乾隆随口一说,一时也没想出下句,就问随从官员,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人能接上对子,这时,跪在地上的店主刘老板说:"东当铺子西当铺子东西当铺子当东西"。"好句、绝对。你是?"皇帝看着此人问道。"我是店主刘,念过几年私塾。""好、好"皇帝命人记下了这幅对子,并亲手题写了此对,上联"北刘家店南刘家店南北刘家店通南北 " 下联 " 东当铺子西当铺子东西当铺子当东西"。
驴肉皮冻、蒜白肉、清炒绿豆芽、凉拌白菜心,伙计们边上菜边报着菜名,最后一菜是猪蹄筋烧粉皮,此菜是用猪前蹄筋煮好切片、纯绿豆粉皮、芫荽、干辣椒香油等原料红烧而成,用浅海盆盛放,热气腾腾,香味扑鼻,粉皮透亮有嚼劲而润喉,皇帝吃后连连叫好,乾隆好写字特别高兴,挥笔写道"食薯精而润玉,天下绝謹劉家。"
刚出笼的驴肉灌汤大包、绿豆面罗卜馅的丸子汤,此时,屋内只有吃饭声,饭后,皇帝写道"人间美食驴肉大包 謹此,美哉。"
此字文革时期被毁,哎!要是保留到今天那该多珍贵?
此字后来请人做了木质牌匾,一九七几年我父亲和我叔叔分家时在中间锯开一分为二当了案板,上边有凹字。
北京北边刘家店现已发展成延庆县的一个镇、刘家店镇经济发达、旅游业已成规模、现代化城镇,而我们刘家店将被人们遗忘,只是东阿县志有点记载。刘家店曾经的繁荣慢慢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刘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