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崂山最美环海路一边是山一边是路(行走崂山之名家散文)

崂山最美环海路一边是山一边是路(行走崂山之名家散文)第一种,照片二左边(注:原书图片位置)那种,花序如散穗的高粱,与《崂山植物志》知风草的描述相同。这种草是四种草里最广泛的一种,路边随处可见。株棵扁平,穗杆也扁。第二种,照片二右边那种,花序较第一种散,如黍穗,花蕊如鸟舌,黄色。株棵虽扁,但杆圆。生长也较广。第三种,照片三左边那种,杆状花序紧贴花秆,长二三十厘米,紫色,随着成熟紫色渐褪。株棵扁排,杆较扁,分布仅次于第一种。第四种,照片三右边那种,花序如麦穗状,但粗大如手指,长10~15厘米,随着成熟穗渐散开,扬花时粒距拉长至约5厘米,雄花白粒尖吊着三个灯笼似的深黄色小花药。株棵及杆极扁,如第一种。此种草在一段两米长的路上长了四墩,极旺,叶子比其他三种都要长(请看后两幅照片)。照片一(原书插图)[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崂山有一种名草,早在东汉就名闻天下,叫书带草。据史书记载,东汉经学家郑玄曾在崂山筑庐讲学

宋代 陈知柔 《韩木》:

康成迹寄书带草,玄德祥标羽葆桑。

名与此山俱不朽,何如烟杪郁苍苍。

我们看看崂山人眼中的书带草到底是哪种草。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崂山有一种名草,早在东汉就名闻天下,叫书带草。据史书记载,东汉经学家郑玄曾在崂山筑庐讲学授徒,其庭院生长一种叶长而柔韧的野草,可以用以做捆扎书籍简册的绳索,故名书带草。黄宗昌在其《崂山志》中说:“不其山下,昔有康成书院,有草生大如薤,叶长尺余,坚劲异常。人谓是康成书带草也。·····于今迹灭绝矣。”周至元《崂山志》记曰:“书带草生康成书院,今各处皆有之。叶如薤,花白,结子如绿豆。”

书带草是今之何草?史书记载此草如薤,薤即薤白-山蒜。书带草的特征是叶长尺余,且异常坚韧,能做书带-用它作绳串捆竹简。曲宝光先生考证此草即是山民说的路边荒坡到处都有的“勒子”,也叫“蓑衣草”。这个推断符合实际,无疑是正确的。此草不管是鲜还是干皆极柔韧、抗折、抗腐,因此农民便割回勒制蓑衣和打苫。曲先生接着指出,此草植物学名叫知风草,并摘记了《崂山植物志》描述的征状,现引述如下:“禾本科,画眉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杆丛生,直立或基部稍倾斜,极压扁,鞘口有毛,脉上常有缐点,叶舌退化成短毛状。上部叶超出花序之上,圆锥花序大而开展,长20~30厘米,颖果棕红色,长约1.5毫米,花、果期8~12月。”但是,在老乡的指引下笔者找到了四种不同花序的勒子草,没有找到草籽如绿豆的勒子草。单看四草叶子的形状、坚韧性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老乡都叫它勒子草,都可编制蓑衣和做打苫的绳。看来书带草不止是知风草这一种草。照片一,就是放在一起的四种不同花序的勒子草。现分别简单介绍如下。

崂山最美环海路一边是山一边是路(行走崂山之名家散文)(1)

照片一(原书插图)

第一种,照片二左边(注:原书图片位置)那种,花序如散穗的高粱,与《崂山植物志》知风草的描述相同。这种草是四种草里最广泛的一种,路边随处可见。株棵扁平,穗杆也扁。第二种,照片二右边那种,花序较第一种散,如黍穗,花蕊如鸟舌,黄色。株棵虽扁,但杆圆。生长也较广。第三种,照片三左边那种,杆状花序紧贴花秆,长二三十厘米,紫色,随着成熟紫色渐褪。株棵扁排,杆较扁,分布仅次于第一种。第四种,照片三右边那种,花序如麦穗状,但粗大如手指,长10~15厘米,随着成熟穗渐散开,扬花时粒距拉长至约5厘米,雄花白粒尖吊着三个灯笼似的深黄色小花药。株棵及杆极扁,如第一种。此种草在一段两米长的路上长了四墩,极旺,叶子比其他三种都要长(请看后两幅照片)。

崂山最美环海路一边是山一边是路(行走崂山之名家散文)(2)

(原书插图)

崂山最美环海路一边是山一边是路(行走崂山之名家散文)(3)

(原书插图)

崂山最美环海路一边是山一边是路(行走崂山之名家散文)(4)

(原书插图)

勒子草、书带草都是应用学名字,可以是一种草,也可以是几种十几种甚至几百种。如药草,凡有药用价值的草都可呼之。所以前面说的可以串捆书籍简册的相类的四种勒子草,应该都可称书带草。尤其是第四种,叶多叶长,做书带更合适。四种勒子草,就是《崂山植物志》中所列的画眉草属在崂山生长的四种草-知风草、画眉草、秋画眉草和大画眉草。完全符合知风草特征的,只有第一种。如果确定书带草就是知风草,将其他三种相类的草排除在外,这找不到根据。如果说书带草已经随书院的消失而灭绝了,那么它就不会是知风草,应该是上述四草之外的另一种画眉草(画眉草属在我国约有30种草,山东有7种,崂山有4种)。可是书带草是否灭绝了呢?明万历《即墨志》介绍康成书院引了进士魏翰诗,末句为“尚余书带草,可以纫为佩。”可见万历年间书带草没有绝迹。清朝乾隆版和同治版《即墨县志》都没说书带草迹灭了,只是说“他处所无”。说灭迹也好,他处所无也好,都是寓言,借此来表达对大经学家郑玄的崇敬。种子可以随风到处飘的野草,怎么会只生于一个院落?更不可能因一处生长地毁掉而灭迹。现在我们看到,四种画眉草往往混杂在一起生长,因此我们可以肯定,书带草就是现今生长在崂山的所有画眉草,用植物学名字来表示书带草,采用这类草的属名-画眉草-应该是恰当的。单定是画眉草其中的一种,不准确。

在我们采集标本时,看到一对老年夫妇,割了一堆勒子草,正在一面去梢梳理,一面一小束儿一小束儿地捆扎起来。问其何用?告知:垫屉蒸包子,味鲜美。噢,这草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带甜的气味!勒子-书带草,古代读书人用它捆书,过去劳动者把它编织成衣、苫遮风挡雨,今人采它蒸制美食。物有用为贵,无用为费。勒子草,从古至今一直在为人所用。可贵啊,书带草。

选自王瑛伦《仙宅崂山》

(——谢谢阅读——)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