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打印(最全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打印(最全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送离船只,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登高望远。
七年级地理上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最大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登高望远。
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送离船只,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5.纬线和经线(横纬竖经)
纬线、经线定义
形状、长度
点 数量
线圈间的关系
指示方向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圆圈
半圆
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成为一点
长度相等
无数条
无数条
除两极外都平行
都与两极相交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6.纬度和经度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度数划分
向南、向北各分为90°
向东、向西各分为180°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为北纬“N”
赤道以南为南纬“S”
0°经线以东为东经“E”
0°经线以西为西经“W”
度数的变化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增大
由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
半球界限
赤道(南北半球)
20°W和160°E(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纬:北大北纬,南大南纬 判断东西经:东大东经,西大西经
判断南北半球:“N”北半球,“S”南半球 ④判断东西半球:小小东,大大西
⑤低纬度地区:0°-30°,中纬度地区30°-60°,高纬度地区60°-90°
7、 重要的纬线: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北极—90°N,南极—90°S
8、 赤道是地球最大周长、南北半球分界线、最长纬线圈、0°纬线
9、 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组成一个经线圈;任意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相对应的两条经线之和为180°。
10、 本初子午线地标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
11、 人们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貌,仿照地球的形状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2、 地球仪绕一根轴转动,这根轴叫地轴,地轴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的最北点。地轴与地表南部的交点叫南极,是地球的最南点。
2、 地球的运动
项目
自转
公转
概念
地球绕地轴旋转
地球绕太阳旋转
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
地理意义(产生现象)
昼夜交替、产生时差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形成了四季、形成了五带
昼夜长短的变化
1、在北半球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在南半球上空看:顺时针 (北逆南顺)
2、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越往东越先看到太阳,时间越早。
3、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的地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但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
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夏至日时最大,然后逐渐变小,过了冬至日后又逐渐变大。
4、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形成五带的原因:地球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
三、地图的阅读
1.地图的语言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同样大小的一张地图,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范围小,内容详细
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2.方向:一般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一般定向法)
有指向标的,指向标指示的方向为正北方向(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4. 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5. 选择适用的地图: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 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
山脊 山峰 陡崖 鞍部 山谷
山脊:向等高线数字小的方向凸出----高
山谷:向等高线数字大的方向凸出----低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鞍部:两山顶之间的部位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2.海拔和相对高度
海拔: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如图1.3-5甲的海拔高度为1500米,乙的海拔高度为500米。
相对高度:某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如图1.3-5甲乙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
3. 分层设色地形图
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代表高原
4. 地形剖面图
地形剖面图可以更直观的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势的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作等深线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1、 大洲和大洋
1. 地球71%是海洋,29%是陆地,概况的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 海陆分布:就南北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但是北极附近是一片海洋,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附近是一块陆地。
就东西半球而言,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3. 七大洲:按照面积由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的面积最大,大洋洲的面积最小。
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南美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亚洲
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北美洲、非洲、亚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南极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北冰洋
跨纬度最广的大洲:亚洲
跨纬度最广的大洋:大西洋
4. 各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亚洲与欧洲: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
南美洲与北美洲:巴拿马运河
亚洲和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5. 四大洋按照面积由大到小:太大印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的面积几乎占了全球海洋面积的一半) (跨经度最大的大洋:北冰洋)
6、 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 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 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
第二节 海陆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也会造成海陆的变化,例如填海造陆。
6.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7. 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去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8. 板块构造学说的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9. 主要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10. 喜马拉雅山形成的主要原因: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碰撞。
11.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边缘交界地带比较活跃。板块张裂形成裂谷和海洋,板块碰撞形成山脉。
第3章 天气与气候
1、 天气是一个地区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它是时刻在变化的。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如四季如春) (风向标和常用的天气符号P48、P49)
3、 天气与交通、生活、农业和军事等的关系
4、 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云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云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5、 空气质量级别越高,污染指数越大,空气质量越差。城市的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如气压高低,风力大小;另一方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焚烧秸秆,城市交通拥堵。
6、 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一年中,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7月,最低—1月,海洋最高—8月,最低—2月(南半球相反)。
气温日较差=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均平均气温-最低月均平均气温。
7、 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的变化叫气温日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变化叫气温年变化。
8、 气温的观测是将观测仪器放置在百叶箱中,原因:百叶箱能让空气自由流通,防止太阳对仪器的辐射。
9、 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在水平方向,低纬度向两极递减。即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属纬度位置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季相反(属海陆位置的影响)。在同一地点,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即海拔高,气温低(属地形的影响)。
10、 等温线呈闭合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
11、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小。
12、 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13、 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属纬度位置影响)。中纬度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属海陆位置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属地形的影响)。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14、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15、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大要素。
16、 世界的气候类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炎热,分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温带: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寒带:寒带气候(终年严寒干燥) 特殊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大气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氮增多)、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
在中纬度地区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的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的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7、 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
18、 人类活动也会影响气候,如全球气候变暖、酸雨等。气候也影响着人类活动,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
第四章 世界的人口
1、2011.10.31——达70亿。
2、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的增长速度越快。
3、 欧洲、北美等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个别国家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4、 分布规律:不均匀。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东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区。人口稀少地区:沙漠地区、雨林地区、高纬地区、高原山区。
5、 人口问题(1)人口数量多,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居住简陋、饥饿贫困、交通拥挤等。(2)增长过慢: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社会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加重等。
6、为解决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的国家,实行生育控制政策。有的人口停止增长或者人口不断减少的国家,则采取措施鼓励生育。如何正确看待人口增长;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7、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口密度表示。
8、人种的分类依据:体质特征的不同。
不同人种虽然有体制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9、 人种的分布: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北部、南美洲西北部。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黑色人种分布在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10、 黄钟人:皮肤呈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体毛中等。(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白种人:肤色、眼色、发色都很浅,头发天生就是波状,鼻梁高,嘴唇薄,体毛较多。
(印度人)
黑种人: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
11、 世界的主要语言(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范围最广)、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第三大语言)、阿拉伯语。
12、 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
英语主要分布在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13、世界的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第一大宗教),发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
伊斯兰教(清真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信徒称为穆斯林。伊斯兰教在中国被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世界第三大宗教)
14、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15、 乡村一般规模较小,主要有农村、牧村和渔村等不同类型。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16、民居建筑的特点:一、结合自然环境,就地取材,适应气候(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地形平坦等)二、反映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如:东南亚的高脚屋(湿热),西亚的厚墙加小窗(热带沙漠),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 理解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17、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地形、气候、土壤、交通、水源、资源等
第五章 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
1、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欧洲的西部是发达国家最为集中的地区。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也是发达国家。非洲、南美洲、亚洲的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 “南北对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
3、 世界上少数是发达国家,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并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
4、 根据发展水平不同,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5、 地球村要求各国加强国际合作。
6、 从世界范围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