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三个文物古迹(华州马场村的遗址景观及名人奇士)
华州三个文物古迹(华州马场村的遗址景观及名人奇士)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一个工日年终决算不到两角钱,每人年食用油不足二斤。马场村连年申请政府救济粮,贫穷面貌一直无法摆脱。直到1980年,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终于将村西部分实现了梯田化,对原有的树木,杂草及石链进行了清理。但马场大部分地域依然是链圈地、荒滩,地无三尺平,土无五寸深。虽然马场村当年氧气充足,风景如画。但是,民以食为天,农以粮为主,沙质土地贫薄难以保墒,用石链圈起的地块,耕作不便,浇灌困难。所以,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一直很低。但沙质土壤却适宜种植花生、油菜、荞麦、高梁和红薯等农作物。1949年全国解放后,马场村称为马场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每队约30户人家。尽管1970年,85%的居民住进了土墙瓦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居住分散,大部分路面仍是羊肠小道,无法拥有电灯和电话的奢望。马场村农田 何小勇供当年,马场村的显著特点是没有任何污染,空气非常新鲜。贯穿南北大水渠两
马场村轶事(续)
作者:马兴平
马场村是华州区大明镇的一个自然村,位于大明镇南五里,大桥路东侧,北接龙湾村,南至桥峪水库,南北狭长,总面积3000多亩,共三个村民小组,110多户人家,400多人,可耕面积1800亩。
解放后的变迁
1949年全国解放后,马场村称为马场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每队约30户人家。尽管1970年,85%的居民住进了土墙瓦房,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居住分散,大部分路面仍是羊肠小道,无法拥有电灯和电话的奢望。
马场村农田 何小勇供
当年,马场村的显著特点是没有任何污染,空气非常新鲜。贯穿南北大水渠两边是数不清的成材杨树,迎风招展,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纵横交错的石链几干条,此起彼伏;田头地边的柿子树星星点点;家家户户房前屋后果树杂木遮天蔽日;大大小小的石头一望无边;荒草滩上的野酸枣荆棘郁郁葱葱;靠近东部河床地带是全村人放牧的好场所。
虽然马场村当年氧气充足,风景如画。但是,民以食为天,农以粮为主,沙质土地贫薄难以保墒,用石链圈起的地块,耕作不便,浇灌困难。所以,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一直很低。但沙质土壤却适宜种植花生、油菜、荞麦、高梁和红薯等农作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一个工日年终决算不到两角钱,每人年食用油不足二斤。马场村连年申请政府救济粮,贫穷面貌一直无法摆脱。直到1980年,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终于将村西部分实现了梯田化,对原有的树木,杂草及石链进行了清理。但马场大部分地域依然是链圈地、荒滩,地无三尺平,土无五寸深。
当年,这些贫穷面貌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自从党和政府用了六年时间修建了桥峪水库,并对村内渠道开凿、修造,改变了原始靠天吃饭的局面,粮食产量才逐步提高。因居民来自各地,在生活中将异地传统工艺汇集于此,荞麦种植、酿酒、石材加工、榨油及灌溉技术在这里得以发展,保留至今。
农作物品种多种多样,腕豆、高粱、大豆、花生、火麻等农作物名扬遐迩。最出名的是马场的柿子,品种多,色佳味甜,加工的柿饼及柿面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特色礼品。还有马场的荞麦,极适应沙质土壤,压制的饹络,色纯味正,口感劲道。此外还有核桃、花椒、大枣等。所以,一提马场,人们都知道马场有三宝,石头、柿子和酸酸枣。
马场的石头 何小勇供
马场村尽管土层贫瘠,但地下却是几十丈深的沙石,这是马场村宝贵的自然资源。前几年,村内招商引资办起了好几个沙石厂,给村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利益。马场村很珍惜这个天然资源,只要政策允许,在环保意识基础上都可开发利用,一定会给马场村的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遗址景观
马场村有白庙、油坊和烽火台及朱家戏台。
白庙位于二组袁家院前平台上、正南大门,东西两侧有大殿,正北一处大殿,分别供奉土地爷、灶神爷、财神爷及送子娘娘。且庙宇高大,四周墙壁均用白灰所粉饰,十分醒目耀眼。据说,在晴朗时河北孝义一带的人都能望见。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进香许愿,热闹非凡。解放后,在此处设为马场学堂,先生都是请来的,孩子入学就注重毛笔字及珠算,先生教学认真严厉,谁背不过书本就得打板子、罚站。长一辈的都在哪里受过教育,文革破四旧拆除了,但遗址还在。
油坊在二组村东,在当时,十里八乡很有名气。据老人们讲,建油榨用的木料是栎椤木。当时,在唐安岳家购买的,腰围四五个人手拉手才能抱拢,光从岳家到马场,三十多个精壮劳力需花费一个多月时间。油坊建好后,生意非常兴隆,整个高塘塬的人都赶来榨油。油坊大门向东,一字排开八间。左前一间是水轮磨坊,它是靠水流冲击大水轮带动磨盘,既省时又省力,在当时已经是很先进的。将炒热的油料籽磨碎后装包打饼,填入油榨,加进软枣木揳子,在七八个大汉舞动的油撞冲击下,油一股股的从油榨内溢出。经过滤沉淀后,颜色金黄,香味浓郁的压榨油就呈现出来。榨油时,雄壮的号子声和热闹的场面至今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呼噜泉也叫二十四泉眼,位于二组东河边,一年四季泉水喷涌流淌,一里以外都能听到泉水喷涌之声。泉水冬季水温保持二十度以上,远远望去水雾茫茫,泉边淘粮食、洗菜、洗衣服的人络绎不绝。夏季泉水清澈甘洌,是避暑纳凉的好去处。泉水流淌,日夜不息,为方便浇灌农田,马场人引进了水链车,用畜力或人力转动链车,将水从低处抽到高处,沿河两岸的庄稼地全靠它灌溉,这也是马场人的智慧结晶。
马场呼噜泉 何小勇供
烽火台在二组村中心,呈炮台型,高约十丈,有楼梯通往顶部。主要用途是传递消息,防御匪盗。
朱家戏台是村内文艺活动大舞台,面北高约一丈,基部用大石砌成,舞台用青砖铸起。当时的大戏社火及样板戏表演都在这里举行。当时盛况空前,广场底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花鼓戏台在马场村一组程家门前面北,主要表演流传于陕南安康一带的花鼓戏曲。以低沉婉转传情的演艺,吸引塬区一带的人们前来观看。如今会唱花鼓戏的老艺人已经仙逝,但许多人茶余饭后仍能吟唱。
名人奇士
马场村的人勤劳智慧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奇士。如方家的方先生绝世名医,擅长中医,针灸;朱家的朱先生是整骨接骨高手,救人无数;许家的许杨帆先生执教一生,实为教育楷模;朱振江,为部队建设奋斗半生,戎马倥偬,退休后心糸家乡,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不遗余力;雷家雷兴平现任子长县县委书记,尽职尽责;马家的马庆禄身居博士后学位,从事交通智能管理开发研究,学术成果得到国家及国际领域权威认可;张家的张建民任辽宁石油勘探设计院总工程师,设计论文,曾获国家能源部大奖;许家的许春龙致力于国防航空研究开发,成绩显著,因受涉密限制不便宣传。徐春虎曾任华县棉织厂厂长,后在华州经济贸易局担任党委书记;程建平供职华州区工商局;程新平在华州区水利局,恪尽职守等等。他们奋战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经济发展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真爱,发挥着光和热,他们都是马场的骄傲!
马场新貌
2007年,政府针对马场村土地零星小块及土层贫瘠,难以保墒的现状,对马场村荒滩进行大面积复垦。出动各种机械整平连片,从土源地移土1500多万方,复土改造。如今马场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链圈地和起起伏伏的荒滩,土地连片成块,方便机械化耕种。修建渠道、果木、庄稼长势良好,产值效益成倍增长。值得人们记忆的是村委会主任张进宝,在任职期间不辞辛苦,多方筹助,得到了原水利局主管领导高运良的大力帮助,协调资金,给马场全村通上自来水,解决了千百年来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
如今马场水泥路贯通南北东西,交通便利。电力设施,路灯网线实现全村覆盖,村内公共设施健全,垃圾集中清理,村道整洁。宅基地向村中心南北主干路集中,出行方便快捷,孩子上学老人就医条件优越。2015年,撤乡建镇,马场村并入大明社区。
马场农田 何小勇供
在社区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林特色种植,环保型养殖。花椒、核桃、李子、花生、油桃等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奶牛、牛肉、生猪及蜂蜜的养殖也是做大做强,势头强劲。培训各类技术人员,使马场村民都有一技之长,创收增加效益。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古老的马场村能以崭新的姿态,步入辉煌,走向繁荣和富强。
图文来源:作者推荐·华州文艺
原文作者:马兴平
整理编辑:华州文艺、华州文史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