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解析(解读海顿钢琴奏鸣曲中运音法的标记)
海顿d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解析(解读海顿钢琴奏鸣曲中运音法的标记)正如前文所述,早期古典时期器乐乐谱中的连线标记主要来自弓弦乐器(有时与管乐器也有关),常与运弓的方式相关,所以连线标记的奏法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运音法标记的连线,弹奏时尾音与下一个音分开;另一种是弓法性质的连线,尾音与下一个音之间几乎不分开。一、海顿的运音法和乐器的关系运音法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其原意为“分为数节”(divide into joints)①。它本身具有连接、清晰地发音、思想表达等方面的含义。运音法在钢琴演奏中是一个运用甚广的音乐名词。从表层的意思来看,它是指音符连接的方式(连奏或断奏),但实际上运音法还是钢琴演奏中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运音法,演奏者可以使一连串看似不相关的音符获得意义,从而传递出音乐作品的内涵。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记谱中,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运音法标记。直到1600年左右进入巴洛克时期,断奏(·▼)开始在弦乐音乐中作为弓法标记出现。之后弓法标记才逐渐
解读海顿钢琴奏鸣曲中运音法的标记(上)文/ 钱蕊嫣
Interpreting the Articulation Marks in Haydn Piano Sonatas
在西方音乐史上,海顿以交响乐、弦乐四重奏和晚年的清唱剧成就了其一生艺术创作的巅峰。钢琴音乐虽不是海顿创作的中心,但他的钢琴作品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海顿的六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清晰地记录了他在音乐创作历程中风格变迁的轨迹,也较多地展现了他个人情感世界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在演绎海顿钢琴奏鸣曲时,可以有多种表情手段,比如速度安排、力度变化、缓急法(agogic)、踏板、装饰音和运音法的运用,等等。但是音色、音量的表现幅度都受到当时乐器表现功能的限制,速度变化的幅度也受到时代趣味的影响必须有所节制,而运音法却能通过变化多端的形式来表现音乐性格,所以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运音法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其原意为“分为数节”(divide into joints)①。它本身具有连接、清晰地发音、思想表达等方面的含义。运音法在钢琴演奏中是一个运用甚广的音乐名词。从表层的意思来看,它是指音符连接的方式(连奏或断奏),但实际上运音法还是钢琴演奏中表达情感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运音法,演奏者可以使一连串看似不相关的音符获得意义,从而传递出音乐作品的内涵。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记谱中,人们几乎找不到任何运音法标记。直到1600年左右进入巴洛克时期,断奏(·▼)开始在弦乐音乐中作为弓法标记出现。之后弓法标记才逐渐被移用到键盘乐的记谱法中②。但是它在实际演奏中的运用比较自由,谱面上很少看到作曲家标注的运音法标记。18世纪中叶进入古典时期后,由于巴洛克时代传统的即兴演奏逐步让位给照谱演奏的方式,作曲家不仅较完整地记录下所有的音符,而且对于速度、力度、运音法及装饰音也给予一定的标注。然而促使钢琴演奏艺术走上较为规范道路的人物,离不开J.S.巴赫之子C.P.E.巴赫,他为键盘演奏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总结了巴洛克时期键盘演奏的理论,涉及了演奏实践中的各个方面,这对以后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海顿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纵观海顿的六十二首钢琴奏鸣曲,我们不难发现,海顿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同时,也融入了许多独具匠心的内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对运音法的标记即可看出。笔者先对海顿在标注运音法标记时的一些常规做法,或者说惯用原则进行梳理。
一、海顿的运音法和乐器的关系
正如前文所述,早期古典时期器乐乐谱中的连线标记主要来自弓弦乐器(有时与管乐器也有关),常与运弓的方式相关,所以连线标记的奏法有两种,一种是作为运音法标记的连线,弹奏时尾音与下一个音分开;另一种是弓法性质的连线,尾音与下一个音之间几乎不分开。
与巴洛克时期相似,海顿大多数的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羽管键琴而写的(特别是早中期),这种乐器无法靠手指做出力度上的变化。因此,演奏者必须要借助于运音法才能表达音乐的情绪和语气。
二、海顿的运音法和巴洛克舞曲的关系
小步舞曲是17世纪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三拍子舞曲,在巴洛克时代出现于许多器乐组曲和芭蕾舞剧中。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第二和第三乐章有些是由小步舞曲题材写成(见例1)。
例1 《b 小调奏鸣曲》(Hob.XVI/32),第二乐章,第1至10 小节
小步舞是一种高贵典雅的宫廷舞,动作虽不快但含“屈膝”“迈步”“起落”等多种优雅的舞步和舞姿。谱例中有几处“▼”标记,这应该被理解为是一种小步舞曲的舞步和舞姿,演奏时要充分表现其典雅的节奏感。
b小调钢琴奏鸣曲 Hob. XVI -32
三、海顿的运音法与其记谱习惯的关系
海顿的记谱习惯与其同时代的作曲家有着不少共同之处,比如:
第一,乐曲中如果有几个相同或相近的小节,海顿通常只标出第1小节的运音法,因此,其余的小节就要求演奏者根据第1小节的标注进行相似的使用(见例2)。
例2 《C 大调奏鸣曲》(Hob.XVI/20),第二乐章,第26至35 小节
例2中第30小节左手双音进行,海顿标注了一个连线,后面几个小节没有标注,但在演奏中依然是用连奏的方式。
【海顿/布伦德尔】C小调钢琴奏鸣曲 Hob.XVI:20,II. Andante con moto
第二,在大多数情况下,连线标记(slur)的最大单元不会超越一个小节,这是由于时代审美趣味所致,也与当时的记谱法相关(见例3)。
例3 《降E 大调奏鸣曲》(Hob.XVI/52),第一乐章,第11 至13 小节
该谱例标注右手一小节一条连线,但在实际演奏中,演奏者要考虑到每个小节的连线与下一小节之间的延续性,因为这里的写作完全体现了海顿的交响性思维。右手连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犹如小提琴排山倒海的齐奏,由此可见这里的连线实际上表现弦乐乐器的弓法。
王识君演奏海顿降E大调奏鸣曲 Hob XVI 52
第三,未加运音法标记的音(Ordinary Notes)和非连奏(non-legato)。
按照当时的记谱习惯,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中大量的音符上是未标注运音法记号的(见例4)。
例4 《F 大调奏鸣曲》(Hob.XVI/9),第一乐章,第1 至6 小节
由于沿袭巴洛克时期的传统,这些未加运音法标记的音符在快板乐章中,以及在大跳和终止式音程的多数情况下,常常意味着音与音之间不要太连贯。因此这些音听上去一般要比它们谱面上的时值短,也就是非连奏。在以上这段早期作品的谱例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个运音法标记,难道全部弹成断奏吗?这个快板乐章的主题,情绪明朗、充满活力,十六分音符在快速跑动中虽无法弹成断奏,但结合当时羽管键琴的发音特点,声音是有颗粒性的。第3、4小节,含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可以弹成加小连线的落提,因为这两个音是级进关系,处理成连音会有强调语气之感,由此会产生更多的音乐变化。所以我们还是应当根据作品中具体情况(比如速度、情绪),结合当时的演奏习俗来决定具体奏法。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海顿的另一个常用标记保持音(tenuto)来推断。“tenuto”的本意是“保持”,即要求弹奏单音或和弦时充分保持其谱面上的时值(甚至更长些),以免演奏者受上下文中未加运音法标记音的影响而缩短它的时值。
F大调 Haydn Sonata F-Dur Hob.XVI/9
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出现的保持音大致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是勾勒出旋律,使乐句听上去连贯富于歌唱性,这几乎等同于连线的用法(见例5)。
例5 《G 大调奏鸣曲》(Hob.XVI/39),第二乐章,第13至14 小节
这里的高音仿佛木管乐器中的长笛,浮现在整个音响的最上层。
第二种是类似于手踏板的功能。由于在当时的羽管键琴上,人们无法使声音获得较长时间的延续,因此,作曲家就通过对某些音进行重复弹奏的写作手法,使这些音在听觉上得到某种程度的延续,犹如现代钢琴上延音踏板的功能。而海顿在这些音上标注了保持音,暗示此处特别需要手踏板的效果(见例6)。
例6 《D 大调奏鸣曲》(Hob.XVI/24),第二乐章,第7至9 小节
第三种是暗示速度变化(见例7)。
海顿在以上这段谱例中标注了保持音,要求演奏者必须在每一个音符上充分保持其应有的时值。因此,相对于保持音之前的段落,这里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渐慢的效果,而且仿佛是一个疑问句,后面则是肯定的回答。
在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演奏中,运音法虽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表情手段,但我们从来都不孤立地运用它。运音法必定与音乐中的其他各要素,诸如节奏、速度、和声、旋律、装饰音等密切结合,才能体现出其表情意义。(待续)
注 释:
①《海尼曼英汉双解词典》,青岛出版社,2005年,第44页。
②“Articulation” The New Gro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2001 Vol.2 P.87.
评论点赞引用
- 钢琴艺术2023年第4期
文/ 钱蕊嫣
Interpreting the Articulation Marks in Haydn Piano Sonatas
除去上期文中提到的未标注音符的和标有tenuto的音符之外,我们还可对海顿常用的运音法标记及它们的各种组合形式进行如下的分类和分辨,以进一步理解其含义。
一、竖点stacatissimo(▼)和圆点mezzo staccato(·)
竖点和圆点在海顿以前的音乐家看来,并无本质区别,但是在海顿的笔下,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1.用竖点表示
海顿特别喜欢用竖点来表示断奏。
竖点表示短而强,和同样表示强音的sf 和>相比,它属于最弱的一种。一般来说,在海顿的钢琴奏鸣曲里,如果单个音符上标有竖点,那么这个音符不仅要弹奏得短促而且还要给予一定的语气强调;如果竖点标在一连串的经过音上,那么这不仅是指音符的短促,更是指一连串声音的颗粒性,但是这并不带有单个竖点所包含的重音和语气强调的意思。
以上只是对竖点做出的表层解释。在实际演奏中,这个深受海顿喜爱并广泛使用的运音法标记,在不同的速度和不同的音乐性格的乐段或乐句里有着许多种不同的音乐涵义,远非一个“短”字或“重”字那么简单(见例8)。
例8 《C 大调奏鸣曲》(Hob.XVI/21),第二乐章,第1至3 小节
这是一首典雅抒情的慢板乐章。谱例中出现了两处竖点。结合乐曲的性格特点,笔者认为第一处,是前一组十三连音上行音阶推动到达的情绪高点。因此,在演奏时,该音符的时值不能太短,而且手指要通过手腕的带动缓缓离键,将这个句尾音很好地唱出来。而第二处由于通过前一小节一串带有即兴色彩的上行经过音,因此当音乐到达这里时,情绪显得高涨,演奏者应当将此处理解为是一种带着小喘气的激动情绪。
除此之外,竖点还可以表示一种节奏上的强调(见例9)。
例9 《C 大调奏鸣曲》(Hob.XVI/50),第一乐章,第46 至47 小节
以上这段谱例的音乐性格坚定果敢,演奏时声音要有力短促,以此来凸显该处的节奏性格。
2.用圆点表示
在海顿钢琴奏鸣曲中,圆点通常用在一系列的经过音和同音反复出现的地方。相对于竖点断奏来说,圆点断奏的语气比较平缓。海顿在他的钢琴奏鸣曲中往往喜欢把这两种断奏记号进行对比运用,以此在语气上形成反差。这主要体现在慢板乐章中(见例10)。
例10 《D 大调奏鸣曲》(Hob.XVI/19),第二乐章,第1至4小节
这是一首轻盈典雅的慢板乐章。海顿在右手的同音反复上标注了“·”。结合该乐章的性格特点,演奏者不能将它们弹得太过短促,应当使之发出一种圆润歌唱的声音来。与此相对的是左手的竖点,这显然应当被理解为一种语气上的强调。这充分表明了在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中竖点和圆点是两种具有不同含义的运音法标记。
但有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海顿的断奏标记究竟是竖点还是圆点,在他的手稿上标注得不够清楚,这样会导致编订者的误读。因此凡遇到可疑之处,要多参考几个较权威的版本,根据谱面的上下文内容,结合演奏者的音乐直觉加以确定。
二、半连奏(portato)
在海顿钢琴奏鸣曲的慢速乐段中,凡是标注了小连线下面带圆点标记的一系列音符,通常都应当弹成半连奏(甚至仅标有圆点标记的一系列音符)。于是圆点在此不再具有断奏(staccato)的意义,而是要弹成半连奏(portato),以示一种极富表现力的音乐语气(见例11)。
我们看到这段谱例中的主题通过第2小节的渐强(crescendo)在音量上的推进,以及第3小节前两拍上连续两组复附点在节奏上的推动和音程跨度上的跳进(第二组比第一组高了纯四度),音乐情绪在第三拍时已达到顶点。第4小节第三拍上两组下行三连音上的圆点由于是在慢速(Adagio)乐段中,因此这些音不可能奏成轻巧短促,而应理解为是一种宣叙性的语气强调,弹成半连奏。
“半连奏”一词在意大利文中有“带过来”的含义,所以在具体的弹奏中,尽管音与音之间无须太连贯,但仍旧要注意这些半连奏音构成的线条感(同音反复除外)。
三、连奏(legato)和断奏(staccato)的组合运用
在海顿的钢琴奏鸣曲里,许多用连线连接的动机群的最后一个音是标有断奏记号的。如何准确地表达它们的音乐含义,是生动地展现海顿音乐个性的又一个要点。一般而言,小连线的第一个音相对其尾音来说,总是要略强一些。但是在海顿笔下,常会有出其不意的用法(见例12)。
例12 《C 大调奏鸣曲》(Hob.XVI/21),第三乐章,第1至6 小节
仔细研读谱面,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小连线的尾音实际落在了每个小节的强拍上。笔者认为海顿的用意是希望演奏者不要受到小连线常规弹法(前重后轻)的影响,而建立起应有的强拍感。这种节奏与节拍上的错位使音乐充满了幽默与巧妙。
四、连线(slur)的标注和含义
在连线的标注上,海顿通常会和其同时代的人一样,按常规写法―用连线来涵盖一组一组的音符,比如四个十六分音符组,或者六个十六分音符组。在许多情况下,连线的第一个音要给予强调,但强调的程度要根据表达的语气强度和分句处理而定(见例13)。
例13 《C 大调奏鸣曲》(Hob.XVI/21),第二乐章,第12至14 小节
很显然,第二小节这三条连线并非意味着每组音符之间分开,在实际演奏中,还是应当把这三组十六分音符连起来,只是每组的第一个音要稍稍给一些语气上的强调,也就是说触键要比后面三个音略深一些,这样才比较符合乐句的气息感。
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海顿钢琴奏鸣曲谱面上的连线不一定按常规标注,而是从表情需要出发,做出不同的标注(见例14)。
例14 《c 小调奏鸣曲》(Hob.XVI/20),第一乐章,第8 至11 小节
笔者认为,第10小节中的两个不带连线的八分音符用non legato弹奏比较好,由于在其前后海顿都标有两组连线,因此这两个non legato的音可以表现出一种犹如说话般的语气。而后面四个音一组加连线的八分音符触键要深厚,音响要丰满,有种语重心长之感。由此可见,同样的八分音符,用不同的运音法可以表达不同的语气。
五、两手各自独立的运音法标记
在海顿的钢琴奏鸣曲里,左右手的运音法标记有时是不同的。一般来说,乐曲中如果两手的节奏和织体相同或相近的话,海顿通常会给出不同的运音法标记(见例15)。
例15 《降E 大调奏鸣曲》(Hob.XVI/49),第二乐章,第33 至36 小节
海顿分别在两手标以不同的运音法标记能使演奏者比较容易找到乐句中的动机单元和主要部分,同时还能使音乐的层次更加丰富。尽管如此,当今的演奏者还是要考虑到,海顿在有些地方采用这样的写法手法是受到巴洛克风格对作曲家音乐创作的影响。当时羽管键琴的声音在不同的音域里会有不同的时值长短①,因此,海顿的钢琴奏鸣曲谱面中有时会出现以下情况(见例16)。
例16 《D 大调奏鸣曲》(Hob.XVI/24),第三乐章,第1 至9 小节
在第2小节的左手的G音上,海顿标注了竖点。这是作曲家为了平衡左右手的声音长短而特意写上的,因为羽管键琴上的低音比高音的时值长一些。
海顿钢琴奏鸣曲中的运音法标记虽然看似不多,内里却包含了丰富的表情含义。如何挖掘这些含义,并具有说服力地表现它们,是对海顿奏鸣曲演奏者的智性和修养的挑战。上面提到的五种情况并不是简单化的笼统归纳,笔者只是提出一些运音法的基本特点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在实际的演奏中,这些运音法可以衍生出千姿百态的富有个性的形式。(全文完)
注 释:
①Laszlo Somfai The Keyboard Sonatas of Joseph Hayd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125.
作者信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