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安徽的庐剧怎么发展的(想念故土的乡音)

安徽的庐剧怎么发展的(想念故土的乡音)不同的方言语音是表现戏曲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舒城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基本上属于江淮官话语。从县内方言分歧情况看,又可分为“龙舒片”和“庐平片”。前者是舒城话主体,主要包括丰乐河以南和杭埠河中下游地区,这个片的方言与合肥话大体相同;后者是县西南山区与桐城、潜山、岳西等县交界一些村民的话语,与安庆话接近。所以有南“蛮”北“奤”之称。 既不同芜湖、巢县也不同于霍山、六安。庐剧的前身并没固定的演出文本,全靠师传口授,一般师傅只规定调式,演唱中多为即兴创作(即活口词),音随字走,咬字很准,听起来很顺耳。再加上谚语,歇后语和坎语的运用,使人感到生动亲切,透着舒城生态语言的泥土芳香。随着庐剧的发展,演出的文本规范,一些生僻土语虽被淘汰,但运用方言口语规矩未变,舒调庐剧仍旧保留这一特色。2007年皖西庐剧团舒城演出(网络图片)由于“小倒戏”生长于民间,一开始演唱者多是就地取材、即兴歌唱,并无乐器伴奏,只靠敲

庐剧原称“倒七戏”,产生于古庐州府管辖的地域,原称“倒七戏”、“小倒戏”、“小戏”等,是安徽传统戏曲之一。1955年7月经安徽省批准,改称为庐剧。它的流行地区相当广泛,可以说是南跨长江,北逾淮河,纵横数百公里。按流行地域不同和唱腔差异,大致可分为西路、东路和中路三种唱腔类型。舒城位于江淮之间,基本属于中路。但由于它受舒城这方山水滋润,与这方民歌融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庐剧百花园中一簇奇葩。戏曲界称之为“中路庐剧·舒调唱腔”,群众干脆叫它为“舒城庐剧”。

安徽的庐剧怎么发展的(想念故土的乡音)(1)

古庐州府区域

庐剧在舒城地区原称“小倒戏”,称“倒七戏”不多。据耄耋们回忆,庐剧在舒城地区流传至少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最初主要在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平民中流传,好者为乐。后经民间艺人相继传唱,渐渐地成为民间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到1950年代前后,“小倒戏”在舒城已有相当发展,民间艺人三五成群走乡串户唱“板凳头戏”,规模较大的班社,扎围子赶庙会或参加节庆活动。当时就有郭武班子、尹成凤班子和肖家班子等。其中被公识的“红角”有何春芳(小何)、花和枝(小花)和戴金城(小戴),号称“舒城三小”。他们在演唱过程中不断吸收舒城民歌元素,逐步形成了庐剧舒调唱腔,具有浓郁的舒城地方特色。例如小倒戏《老先生讨学奉》与舒城门歌从主调到变化音调都是相互交融,无大差别,甚至可以融汇一体来唱。再如小倒戏的“二凉”、“寒腔”和“三七”等主调也都在吸收舒城民歌《瞧相》、《点大麦》、《打桑》、《摘茶》、《抹纸牌》、《劝赌》、《玉美郎》和《兰花调》等曲调元素而逐渐完善的。《老先生讨学奉》后经专业剧团整理加工,成了庐剧名篇《讨学钱》,但其主调仍旧保持了舒城门歌的味道。从“小倒戏”发展到庐剧,从民间艺人传唱到专业剧团登台演出,庐剧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舒调唱腔的地方特色,并未受到消减。

庐剧《讨学钱》(网络图片)

由于“小倒戏”生长于民间,一开始演唱者多是就地取材、即兴歌唱,并无乐器伴奏,只靠敲竹根来掌握节奏,这就形成了有唱有数、数唱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显得有些单调,但听起来清清楚楚,活泼风趣。舒调唱腔保留了这个特点,并且有所创新,例如《打补缸》就采用了有唱有数,不加音乐伴奏,只用牙板敲击节奏。直到庐剧登上城市大舞台,这种有唱有数仍然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有选择地保留了下来,庐剧主调之一“对芍”就是典型例让。

安徽的庐剧怎么发展的(想念故土的乡音)(2)

庐剧(网络图片)

“嗨嗨高腔”是舒调唱腔一大特色。所谓“嗨嗨高腔”就是发音到高声位(包括假声)时,使气流强而带有弹性以催动上颚弹抖而发出嗨嗨音。“嗨嗨高腔”是舒城民歌特有的元素,如《牧歌引子》、《车水号子》等等,庐剧舒调吸收了这些元素,在主调和花腔杂调中都加以运用,尤以“二凉”、“寒腔”、“三七”等主调唱腔中最为突出。庐剧唱腔中融入“嗨嗨音”,这是西路和东路唱腔中所没有的,就是在中路唱腔中其他地区也很少见。“嗨嗨音”构成了庐剧舒调特有的风格,地方特色特别浓郁。

安徽的庐剧怎么发展的(想念故土的乡音)(3)

2007年皖西庐剧团舒城演出(网络图片)

不同的方言语音是表现戏曲地方特色的重要因素。舒城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基本上属于江淮官话语。从县内方言分歧情况看,又可分为“龙舒片”和“庐平片”。前者是舒城话主体,主要包括丰乐河以南和杭埠河中下游地区,这个片的方言与合肥话大体相同;后者是县西南山区与桐城、潜山、岳西等县交界一些村民的话语,与安庆话接近。所以有南“蛮”北“奤”之称。 既不同芜湖、巢县也不同于霍山、六安。庐剧的前身并没固定的演出文本,全靠师传口授,一般师傅只规定调式,演唱中多为即兴创作(即活口词),音随字走,咬字很准,听起来很顺耳。再加上谚语,歇后语和坎语的运用,使人感到生动亲切,透着舒城生态语言的泥土芳香。随着庐剧的发展,演出的文本规范,一些生僻土语虽被淘汰,但运用方言口语规矩未变,舒调庐剧仍旧保留这一特色。

安徽的庐剧怎么发展的(想念故土的乡音)(4)

《舒城县志·方言》

庐剧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被群众所喜爱,正是它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庐剧舒调植根于舒城这块热土,不间断地从群众中吸收养份丰富与壮大自己,形成了风格独具的唱腔。它的亲和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它的艺术魅力满足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诉求。它为龙舒文化增添了风采。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传统文化越来越焕发出活力。庐剧更应该在国家保护传统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中,与时俱进,努力提高属于当今时代的舒调品格。在多元文化格局中,开拓自己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再造庐剧舒调的辉煌。

安徽的庐剧怎么发展的(想念故土的乡音)(5)

庐剧《借罗衣》(《安徽省志·文化艺术志》)

延伸阅读:

舒城影像:肥西丰乐庐剧团欢度重阳下乡义演 舒城千人桥

舒城影像:肥西丰乐庐剧团欢度重阳下乡义演2 舒城千人桥

经典庐剧《赔了夫人又折兵》2


  • 作者:舒城县庐剧团原作曲 朱立斌

  • 运营:束文杰

  • 编辑:束文杰

  • 制作:融媒体运营中心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