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大全浙江婺剧团(壮丽70年.辉煌七十事)
婺剧大全浙江婺剧团(壮丽70年.辉煌七十事)叶辉是兰香艺校的第一批学生,他1991年开始学婺剧,1994年转到武义婺剧团,2000年,武义婺剧团解散以后,他就跟着老师到兰香艺校教学。“现在我每月工资还不到2000元。”作为外聘老师,叶辉的这点工资根本不能养活一个家庭,所幸他妻子非常支持他,不用考虑经济问题。“因此,我才能一直坚守自己的事业。”叶辉说。“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杨霞云,国家二级演员楼胜、巫文玲、陈丽俐、陈晓建,义乌婺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梅雪应、汤义波等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张穗萍骄傲地说。多年来,我县婺剧教学培养出婺剧演员近千名,很多现已成为省内专业剧团以及民间剧团的台柱子。早在建国前,武义和宣平这一方土地上,便出现了吴宅婺剧团等职业和半职业的剧团,展现出婺剧旺盛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成了主人,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婺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新中国同年成立的桐
武义留下了丰厚的戏曲艺术遗产,是因为老百姓对此情有独钟。当今,武义的传统地方戏曲主要有婺剧和昆剧两种,婺剧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民间剧团10多家,武义籍戏剧演员中,国家一级演员有2人,国家二级演员有20余人,国家三级演员有40余人。
晋京演出 名声大震
“此次晋京演出,可以说是武义婺剧团最辉煌的时候了,当时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时任武义县婺剧团演员林文贵说,1985年10月9日,武义县婺剧团应北京市演出公司邀请,前往首都长安剧院和中央党校演出《双狮图》和《长乐宫》二剧。演出结束后,在10月下旬至11月底,沿南京、苏州、杭州、金华的线路巡回演出,“一路上,我们剧团收到的鲜花和掌声数不胜数。” 林文贵说。据他回忆,此次晋京演出的准备工作是从1984年9月便开始了,经过长达一年的精心准备,由武义婺剧团上演的剧目场场满座,盛况空前。在京演出期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济慈,时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艾青,时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沙里,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吕志先等领导同志观看了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均予以报导,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归途中,《新华日报》、《南京日报》、《苏州日报》、《浙江日报》、《金华日报》等十几家报纸相继发表了评论文章。
1998年,武义婺剧团应邀参加新加坡华族艺术节演出取得成功 实现了浙江省县级剧团出国演出“零”的突破,受到了省文化厅的嘉奖。“当时内心无比的激动与自豪,我们武义婺剧团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林文贵说。
早在建国前,武义和宣平这一方土地上,便出现了吴宅婺剧团等职业和半职业的剧团,展现出婺剧旺盛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翻身成了主人,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婺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新中国同年成立的桐琴镇赵宅婺剧团和俞源乡俞源婺剧团,是我县最早的一批农村业余婺剧团。武义有着深厚的戏曲文化基础,早在1955年武义就成立了专业婺剧团,属国有事业单位性质,是国家甲级二等剧团,演出质量仅次于浙江婺剧团,是浙江省第一个受邀出国演出的县级剧团,后因改制解散,浙江婺剧界都为之惋惜。
大咖云集 见证荣耀
2015年,在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上,年仅32岁的杨霞云表演了《白蛇传》中的水斗和断桥、《穆桂英》里的辕门斩子和大破天门阵,连演了2个多小时,用独特的艺术风格、细腻传神的表演、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最终折服了评委,摘得“梅花奖”。她曾成功地塑造过穆桂英、杨八姐、小青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艺术形象,是一名文武兼备的优秀青年演员。杨霞云是个土生土长的武义人,爷爷原是农村剧团的主吹,母亲则在剧团出演过小生。“当时也没想到会考上,因为之前从来没接触过戏曲,只想着去考一考,就考上了当时的武义第二职业技术学校。”说起学习婺剧的原因杨霞云觉得属于偶然,那一年她13岁。因为没有舞蹈基础,刚学习戏曲的她便格外刻苦。“年纪越小,身体的可塑性越大。”早上五点,杨霞云便起床开始吊嗓子,六点钟吃完早饭后练习半天的基本功,下午学习文化课,晚上有空余时间又练基本功。1998年,浙江婺剧团招考演员,16岁的杨霞云再次以扎实到位的基本功和精彩的表演考入浙江婺剧团专攻刀马旦,师承婺剧名家葛素云、陈美兰。
“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的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杨霞云,国家二级演员楼胜、巫文玲、陈丽俐、陈晓建,义乌婺剧团的国家二级演员梅雪应、汤义波等都是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张穗萍骄傲地说。多年来,我县婺剧教学培养出婺剧演员近千名,很多现已成为省内专业剧团以及民间剧团的台柱子。
叶辉是兰香艺校的第一批学生,他1991年开始学婺剧,1994年转到武义婺剧团,2000年,武义婺剧团解散以后,他就跟着老师到兰香艺校教学。“现在我每月工资还不到2000元。”作为外聘老师,叶辉的这点工资根本不能养活一个家庭,所幸他妻子非常支持他,不用考虑经济问题。“因此,我才能一直坚守自己的事业。”叶辉说。
在传承中坚守 在坚守中传承
“现在的戏曲专业,是之前的县第二职校戏曲班和原兰香艺校合并之后的产物。”据兰香艺校老师张穗萍介绍,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戏曲班是该校10个专业之一,虽然经济效益比不上其他专业,但社会效益很好。
1991年,武义县剧团要定向培养一批演员,所以有了武义婺剧教学的雏形。首届戏曲班共招收37人,办学不到一年,很多学生的基本功就有了很大进步。“有的已经会翻难度较大的‘出场、前扑’,还有的已经开始演剧目。”张穗萍说,因为是武义婺剧团定向培养,所以大部分学员毕业后被武义婺剧团录用。
第二届戏曲班于1995年暑假招生,报考人数竟达2000多名,最后择优录取了47名(包括乐队)。经过两年封闭式的强化训练后,他们参加了浙江省庆祝香港回归暨“艺苑杯”戏曲学员基本功大奖赛,共获7项大奖。“该届戏曲班被社会广泛关注,很多专业剧团前来取经交流。”张穗萍说。
贴近百姓 薪火相传
婺剧是八婺大地的地方戏剧种,对武义人而言,婺剧不仅是亲切的乡音俚语,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民众的文化记忆。老百姓形象地说:“锣鼓一响,脚底发痒。”在农村,每遇过年过节、祝寿庆喜、庙宇开光等,一般有条件的地方都要搭台唱大戏,这已成为一种地方民风民俗。田间地头,偶有闲暇,不少人都会来上几句原汁原味的戏曲唱腔,尽情享受戏曲的美感。在城里,广大戏迷自发地成群搭伙,到公园、街边草坪、小广场或居民社区等有活动空隙的公共场合,边拉边演边唱,美美地过“戏瘾”。如今年在县城壶山公园举办的纳凉戏曲晚会,持续时间近1个月,每晚都吸引上万观众前来听戏。欣赏戏曲成了武义老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旦的脚步要尽量雅致,刀马旦眼神要注意有力度,亮相前根据节奏稍作停顿……”何苏生是兰香艺校最为年长的老师,见证武义婺剧教学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早已退休的何苏生现仍在学校为婺剧教学忙碌,作为武义草昆传承人的他,毫无保留地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目前,兰香艺校只有5名老师,其中3位是正式教师。张穗萍和徐为是1991年开始教婺剧的,他们寒来暑往、日夜辛劳、淡泊名利,坚守在婺剧传承的岗位上。2000年9月,武义县文化馆联合一职校开办了“八婺艺苑”。2001年,“八婺艺苑”并入刚刚创办的“兰香艺校”。2003年,二职校戏曲班也并入“兰香艺校”,武义婺剧教学一度达到了巅峰状态,学生人数达300多人,教师有20余名。
如今,婺剧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生存状态最好的地方剧种之一。在婺剧流传的范围里,仍活跃着几十个专业和职业的婺剧团。“现在我们学校毕业的学生很受欢迎,浙江婺剧团、义乌市婺剧团、东阳市婺剧团等剧团经常过来挑人,学校优秀的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输送给浙江婺剧团。”张穗萍说,“现在艺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连专业剧团都不能满足,民营剧团就可想而知了。”
记者|吴婧文
编辑|陈姝婷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内容及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希望转载,请0579-87673902。未经授权转载的,我们将按照《微信公众平台关于抄袭行为处罚规则》进行侵权投诉。欢迎您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