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娘娘庙供奉的什么娘娘(娘娘宫的娘娘崇拜)
北京娘娘庙供奉的什么娘娘(娘娘宫的娘娘崇拜)斑疹娘娘是保佑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得了天花,出了水痘,头疼脑热发烧咳嗽都须在娘娘面前烧香祷告祈求平安。送生娘娘和子孙娘娘专司人们生殖及繁衍后代,这两位娘娘的身上爬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送生娘娘的脚下还堆满了各式小泥娃娃,供那些不生育的妇女“偷”走。谓之“拴娃娃”。三津福主老娘娘津门百姓崇拜老娘娘,还因为相信了娘娘是坐在“海眼”上的故事,一但娘娘离位,海水就会涌出将天津城淹没。因此,天津卫的军民百姓把自己一生安危、兴旺富贵都交给了娘娘。从结婚、生子、灾病、老死莫不祈求娘娘的护佑。碧霞娘娘的化身也成为妈祖娘娘的化身,她们分别是“眼光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子孙娘娘”、“耳光娘娘”等等。眼光娘娘专门护佑人们的双眼,有眼疾的人们多在此膜拜许愿,眼光娘娘的身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眼睛,那都是还原的人们用各色布头缝制的眼睛模型。
民谚云“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的娘娘宫比天津建卫早了半个多世纪。由于漕运的兴起,船户渔家崇拜的海神妈祖娘娘就随着漕运来到天津。按南方海运的习俗,凡是将要启程的漕运船队和即将回程的船户水手都必须到海神妈祖娘娘面前祷告祈福,保佑自己及船队一路平安、风雨无阻,把妈祖娘娘当做了海运安全的保护神。朝廷迎合了漕运的这一需求,及时在北方的直沽修建了“天妃庙”,供奉了南方民间崇拜的海神妈祖娘娘。其实,北方的民间原来也有娘娘崇拜,信奉的是泰山的女儿碧霞元君。相传碧霞元君神通广大,懂医术,通百艺,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更能治病救人,尤其能主妇女生育产子,保佑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大都信仰碧霞元君,把碧霞元君当做自己的护佑神灵。大事小情、婚姻生子、大病小恙都须虔诚的向碧霞元君述说,从而获得精神的安慰和心灵的解脱。尤其是碧霞元君的几位化身娘娘在百姓心中威望更高,几位娘娘各有所司,“眼光娘娘”能疗眼疾,“耳光娘娘”能护听力,“送子娘娘”能护佑得子,“子孙娘娘”能百病不侵,护佑儿童平安成长。天津民间的“栓娃娃”其实就源自“送子娘娘”。百姓把碧霞元君俗呼为泰山娘娘、泰山老娘娘。在妈祖娘娘传到北方之前,民间就有“北元君,南妈祖”之谓,当时天津众多的“娘娘庙”,大都供奉的是“碧霞娘娘”。
自从妈祖娘娘来到天津以后,到娘娘宫上香的善男信女主要都是海上航船的船户和客商,为了扩大津城百姓对妈祖娘娘的信仰,必须天衣无缝的把“碧霞娘娘”的主要功能嫁接到妈祖娘娘身上。明代万历年间在修建天后宫藏经楼的时候,在妈祖娘娘的背后专门接出一间“凤尾殿”,用来供奉北方的“侉娘娘”,把碧霞元君的化身娘娘分列在妈祖娘娘的两边,人为造出一个南北合体的“老娘娘”,并编造出娘娘坐在海眼上,护佑天津安危的故事。于是,碧霞娘娘的所有功能都转移到妈祖的身上,碧霞娘娘的所有化身理所当然的成为妈祖娘娘的从祀。这样一来,本应是护佑“海运”平安的妈祖林默娘,转身就变成了“三津福主”的卫城保护神,受到天津卫的军民百姓顶礼膜拜。
娘娘宫里老娘娘
如果最初的漕丁船夫们崇拜妈祖不过是祈求航行安全,那后来的“全民”崇拜已变成了对百姓居家生活的全方位护佑了。后来的几代帝王先后对妈祖下旨旌表,或尊为“天妃”,或尊为“娘娘”,更加推动和助长了这种民间崇拜,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很快就被这种单一的疯狂膜拜所同化,而淡化了早年各自对佛、道等宗教的热情。然而有趣的是“娘娘”毕竟是民间俗神,在严格的程式化的佛教格局中没有她的位置,按照中国本土宗教兼收并蓄(神鬼崇拜)的民间模式,自然把“娘娘”划给了道教,这样,当初由佛教管理的“天妃庙”逐渐演变为由道教管理的“娘娘宫”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奇了。
三津福主老娘娘
津门百姓崇拜老娘娘,还因为相信了娘娘是坐在“海眼”上的故事,一但娘娘离位,海水就会涌出将天津城淹没。因此,天津卫的军民百姓把自己一生安危、兴旺富贵都交给了娘娘。从结婚、生子、灾病、老死莫不祈求娘娘的护佑。碧霞娘娘的化身也成为妈祖娘娘的化身,她们分别是“眼光娘娘”、“送生娘娘”、“斑疹娘娘”、“子孙娘娘”、“耳光娘娘”等等。
眼光娘娘专门护佑人们的双眼,有眼疾的人们多在此膜拜许愿,眼光娘娘的身上挂满了大大小小的眼睛,那都是还原的人们用各色布头缝制的眼睛模型。
送生娘娘和子孙娘娘专司人们生殖及繁衍后代,这两位娘娘的身上爬满了大大小小的孩子,送生娘娘的脚下还堆满了各式小泥娃娃,供那些不生育的妇女“偷”走。谓之“拴娃娃”。
斑疹娘娘是保佑孩子们茁壮成长的,得了天花,出了水痘,头疼脑热发烧咳嗽都须在娘娘面前烧香祷告祈求平安。
耳光娘娘专门护佑人们的耳朵,得了耳疾的人们纷纷到此烧香许愿,复聪的人们用碎布做成了大大小小的人耳模型,一串串的挂在耳光娘娘的身上。
随着人们对娘娘宫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娘娘宫又补充了一大批民间俗神,如王三奶奶(民间巫医),挑水哥哥,张仙,河伯,五大家即狐、黄、白、柳、灰等与道教本无关系的诸家俗神入驻,更加吸引了津门百姓对娘娘宫老娘娘的崇敬之情。
社会上一些人也都想蹭娘娘宫的热度,比如那些专门操办“红白喜事”的“大了”,旧时称“茶房”,也纷纷到娘娘宫租房住,虽然他们不是娘娘宫的道士,而是租住在娘娘宫院内的房客。但津门百姓出于对老娘娘的崇拜,对这些在娘娘宫院内的“茶房”有一种偏爱和信任,使他们的威望明显大于一般的“大了”。“大了”是什么,就是指专门操持红白喜事的职业人士。在天津卫可分职业和玩票两种。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具有超人的社交能力和丰富的操办红白喜事经验,黑白两道,官商各界都有沟通;红白喜事,应用之物无不内行,任何局面下,均能视主家的经济能力和门第声望,斟酌妥当,布置井然,工于心计,口似悬河,这显然不是出家人所能胜任的。在天津卫的历史上,倒是有几位“大了”名垂青史,如王虎臣(王四秃子),魏子文(魏小辫)等,业余的(玩票)如袜子胡同的刘道平,“八大家”之一 长源号杨家的少东家杨品侯等,这种人不在谢金多少,就讲究事办的漂亮,能一展身手,意在过瘾而已。当然,也有借主家丧事骗人钱财的,在天津卫地盘上,恐怕只能骗一次,传将开来,即臭半条街,无人再请。
娘娘宫和大悲院一样,都有一班经忏道场,专为丧家提供祈福消灾、超度往生的宗教礼仪,包括念经、礼忏、放焰口、水陆道场等,其实也是劝人向善的一种布道方式。道教的经又分音乐经和禅经,忏可分水旱忏、玉皇忏、三官忏、血湖忏等,娘娘宫的经忏属音乐经,乐曲优雅动听,该经传于宫内大光明殿(道教正一派祖庭),这不过是道士们为解决生计窘迫受雇于丧家,挣点香资而已,与佛教的“超度”尚有很大程度的区别。据娘娘宫最后一位住持张修华著文回忆,民国以后废庙兴学,庙产统归县学善司,娘娘宫也办起了小学,娘娘宫的香资收入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为维持娘娘宫的收益,组织了一个会吹打的班子承揽丧家的经忏朝事,除此以外,还有以下几种收入渠道维持娘娘宫的基本收入:
香火:也称香资,是娘娘宫的长期稳定的收入。一是“缘簿”,商贾大户定期认捐,记在簿上,定期收账。二是“大盘”,娘娘像前置一木盘,其它神像前置一笸箩,香客可投钱于其中,类似现在的“功德箱”。
灯油:娘娘殿中有一长明灯,香客为表示敬神之意,要送灯油或买灯油的钱,必须是香油,或按香油折价。
还愿:凡求子得子、大病初愈、寻人得见、办事有成者,要到庙中烧香还愿,给神像挂袍,分红、黄、蓝三色,价格不等,挂袍时,道士们要穿法衣、敲钟鼓、念喜经,香客要给喜钱。
讨签:签筒内置竹签,香客讨签要付费,如抽得上签还须另加喜钱。还有一种“药签”,(治病药方)也是要收钱的,不过,签上都是成方,不治病也死不了人。
拴娃娃:要交钟鼓钱,老例“敲钟鼓,二百五”。想用红线栓走娃娃,没有钱是不行的。
挂锁:拴娃娃后有子了须到娘娘宫还愿,由道士挂长命锁,起法名,认师傅,要送师傅一笔大礼。每年娘娘诞辰要到庙里换锁,按例一年之中师傅要到徒儿家中三次,五月送符,八月送供尖,除夕日送疏。12岁徒弟方可还俗(俗称跳墙)又要给师傅送一笔大礼。(一般没有经济实力的小门小户可不认师傅),广置俗神巧立名目:为增加香资收入,迎合百姓的敬神需求,广置俗神,增加一些与道教无关的俗神如王三奶奶、五大家等,多一尊神祗,就会多一份香资收入。
天津民俗博物馆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探讨什么娘娘了,对娘娘宫老娘娘的信奉已经成为津门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连妈祖娘娘驻跸的娘娘宫也变成天津民俗博物馆啦。(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