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学逗唱相声完整(说学逗唱俩80后赔钱)
说学逗唱相声完整(说学逗唱俩80后赔钱)直到现在,于海洲还记得曲艺社的第一场演出,那是2012年11月3日,在朋友的店面里,于海洲和张明璐摆好场子正式开讲。“在小区里演出,晚上在门口挂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有相声表演,小区里的居民出来遛弯路过,就会顺便问问干什么的呀,要不要钱啊,不要钱就上去听听。”让两个人都没想到的是,40人的场子竟然能坐满。观众都是第一次听,曲艺社也是第一次演,能不能拢住观众,完全看这两个人的本事。波折最难熬时全场只有两个观众起步从零开始西海岸办起曲艺社“我们俩一个学日语,一个学市场营销,因为都爱好相声,成了朋友。2012年曲艺在全国很热,当时我们去省内其他地方看过,回来之后决定在青西新区成立曲艺社。”2012年青岛瀛海轩曲艺社成立了,张明璐是班主、于海洲是副班主,新成立的曲艺社面临各种难题。当时已经就业的张明璐在公司上班,为了做曲艺社辞掉了工作,于海洲则刚刚毕业,两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没有多少积蓄,又缺乏经济
“呦,来啦?”“来啦!”“今天咱说点儿?”“说点儿!”捧哏逗哏、说学逗唱、双簧贯口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相声这门艺术早已有些陌生,但对80后的张明璐和于海洲来说,在这看似有些贫的“斗嘴”中,却能生发出无限乐趣。褪去长衫马褂,走出园子茶馆,他俩跟同龄人一样,年轻时尚;但一旦站上舞台,转瞬间他们就有了异样光彩,两千双眼睛看着,四千对耳朵听着,这两个不足30岁的年轻人,谈笑风生中,可以轻松撩动全场观众的笑神经。从2012年在青西新区建立瀛海轩曲艺社,完全公益性演出,到现在有了一批铁杆粉丝,两个年轻人用其他工作养活着自己的这一爱好,默默地守护着相声这门传统的艺术。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王晓雨
萌芽小萌娃街坊间开起“小剧场”
“从小从电视、广播、磁带里接触相声,我发现自己很喜欢听,一个段子听几遍,就可以顺下来。”1986年出生的张明璐说,早在四五岁的时候,他就对相声萌生了兴趣,贯口、快板、快书在他眼中都有独特魅力,这个爱说相声的小萌娃,甚至有了自己最早的一群观众。“那时我家住平房,每次家里有人来,父母就会招呼我出来,来段评书、说段相声。”家族聚会、左邻右舍来串门,张明璐的表演都是“压轴戏”。直到现在为止,张明璐也没有经过系统训练,说学逗唱全部的基本功都是从电视、网络上学的。
1988年出生的于海洲,对于相声也有同样的情感。2007年,张明璐进入青岛滨海学院学习,在这里结识了更多的相声爱好者,于海洲就是其中一员。“当时学校里有相关的表演型社团,接近大四的时候,我和海洲在学校成立了曲艺团,比我小一届的海洲成了第一任团长。”现在已经毕业4年的张明璐,仍然是学校曲艺团的指导老师,偶尔带着学弟学妹们练练早功、过过段子。
起步从零开始西海岸办起曲艺社
“我们俩一个学日语,一个学市场营销,因为都爱好相声,成了朋友。2012年曲艺在全国很热,当时我们去省内其他地方看过,回来之后决定在青西新区成立曲艺社。”2012年青岛瀛海轩曲艺社成立了,张明璐是班主、于海洲是副班主,新成立的曲艺社面临各种难题。当时已经就业的张明璐在公司上班,为了做曲艺社辞掉了工作,于海洲则刚刚毕业,两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没有多少积蓄,又缺乏经济来源,比这更要命的是整个相声市场的贫瘠。
张明璐说,当时市区有青岛曲艺社,但在西海岸却没有任何的曲艺机构,所有的观众都需要他们自己一点点培养起来。“新城区外来人口多,大家从四面八方来,爱好也会不一样,总会有人喜欢嘛,就看大家认不认相声这门艺术。”在于海洲看来,除了观众需要启蒙外,专业的相声表演者,同样缺口巨大。“相声也讲求天赋和感觉,可能100人一起学相声,最后才能出来1个,成功率太低。”两个人的场子演过,2000人的会堂也镇得住场,张明璐说,仅他们俩每年的演出量就有几十场,随机应变把控全局,早就成了吃饭的本事。而现在,他们也已经拥有了一批相声铁杆粉丝,无论在哪儿演出,这群被他们养刁了胃口的观众,都得跟着四处去捧场。
波折最难熬时全场只有两个观众
直到现在,于海洲还记得曲艺社的第一场演出,那是2012年11月3日,在朋友的店面里,于海洲和张明璐摆好场子正式开讲。“在小区里演出,晚上在门口挂个小黑板,上面写着有相声表演,小区里的居民出来遛弯路过,就会顺便问问干什么的呀,要不要钱啊,不要钱就上去听听。”让两个人都没想到的是,40人的场子竟然能坐满。观众都是第一次听,曲艺社也是第一次演,能不能拢住观众,完全看这两个人的本事。
“听半小时他觉得好,可能就会打电话给家里人,说这有相声表演,还不错,你们来听听,这样人就多了。一场演出1个半小时、2个小时,甚至最长3小时,肯定有人抽烟、上厕所,你拢不住他他半路就走了。”于海洲说,相声演出讲求的就是人与人、面对面产生的共鸣,你把他吸引住了,他自然愿意听,诀窍就在表演者的脑子里装着,什么时候包袱密一点,什么时候“咯吱”观众合适,一张一弛,在转瞬间就被精准计算出来。
这样小场子气氛热闹的免费演出,曲艺社坚持了一年多,到了2013年,因为种种原因,曲艺社演出换了场地也换了时间,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原本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粉丝,一下子流失众多。“最惨的时候,整个场子就两个观众,演员还有四五个呢,演员比观众还多,那也得演啊,该演几小时演几小时,更不能让这两个观众也走了。”于海洲说,有时场次节目单定好了,演员也排练了很久,突然遭遇下雨等情况,观众上座率会出奇得低,这时候无论内心多失落,上了台两人照样是神采飞扬,段子水准依然得保持住。
壮大警察厨子保洁员上台都是角
从2012年成立曲艺社到现在,因为这份爱好,张明璐和于海洲承受过各种压力,2013年下半年,因为没有合适的场地,曲艺社演出一度停滞半年时间,“成立这个曲艺社,我们费了很大心血,观众也不好容易培养起来,半年时间没有场地,就没法演出。”用一个段子一个段子、一个夜晚一个夜晚跟观众搭建起来的默契,会在这漫漫无期的停滞中流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演员,也在等待中走掉,但张明璐说,好在这一切都已经过去,从2014年开始,曲艺社开始接触各种收费演出,曲艺社的盈利渐渐可以支持日常开销。
“演一场够演员的饭钱吧,之前演出完太晚了,有演员申请打的回去,就这二三十元,我们都给驳回。”于海洲说,平时除了运营曲艺社外,他和张明璐还接演出、主持、庆典、婚礼等活动,这些活动赚来的钱,再全部投入到曲艺社上,喂养相声这份爱好。在别人眼里,张明璐和于海洲做的是“高大上”的艺术传承工作,但在于海洲看来,自己就是个手艺人。“就跟修自行车的、剃头的一样,就是一门手艺,看着别人乐,我就觉得开心。”这个帅气的小伙,会在聊天的时候,眉飞色舞字正腔圆,不自觉地就开始角色扮演,他开玩笑说,自己看《新闻联播》,都可以接着主持人的话说成双簧。
“我们现在曲艺社有10多个演员,本职工作干什么的都有,有厨子、有警察、有扫大街的,大家都喜欢这个,聚在一起不计回报地做这个事情。”说到未来相声的发展,于海洲也显得很达观。“艺术有自己的命,如果适应不了时代,就被淘汰掉,可以跟上就活下来,说什么传承文化,那都是别人加在我们身上的。”有好口才、好应变能力、好控场能力,明明做婚庆、主持更赚钱,但在这两个年轻人看来,比起金钱,爱好是更重要的事情。“我还年轻,现在不干相声,老了我会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