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结构化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结构化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艺术特色)2.叙事结构由此,教师在教学中从课文的叙事视角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我”的眼里别里科夫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便能够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别里科夫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小说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一种。叙事,即讲故事,是一切叙述性文学的共同特征。所以解读小说,首先可以从小说的叙事艺术去解读,去发现,去探索。1.叙事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始终离不开叙事视角的选择,而西方理论家多半认为叙事角度是小说叙事技巧的关键所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既然是一篇小说,便离不开叙事,离不开叙事,必然离不开叙事视角。所以教师在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定然不能脱离作者选择的叙事视角。根据叙述人称,叙事视角可以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叙事视角是第
点击了解详情:刊海教研开放数据库面向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进行征稿活动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安东·巴甫罗维奇·契诃夫一八九八年写成的作品;也是他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有删节,只保留了谈话的主要部分。本单元其余两课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边城》,《边城》为略读课文。三篇课文均为小说,不难发现本单元课文的设置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所以教科书的单元学习目标就提出了要学生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的要求。依据单元提示的教学目标,《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教学目标可以设置为:
教师要完成这样的语文教学目标,又要在教的过程中不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可以从小说的艺术特色,即叙事艺术、故事嵌套的结构艺术、幽默讽刺的技巧艺术等方面入手。
一、小说的叙事艺术
小说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一种。叙事,即讲故事,是一切叙述性文学的共同特征。所以解读小说,首先可以从小说的叙事艺术去解读,去发现,去探索。
1.叙事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性的文学作品,始终离不开叙事视角的选择,而西方理论家多半认为叙事角度是小说叙事技巧的关键所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既然是一篇小说,便离不开叙事,离不开叙事,必然离不开叙事视角。所以教师在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定然不能脱离作者选择的叙事视角。根据叙述人称,叙事视角可以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叙事视角是第一人称叙述。在这篇小说里,作家以“我”的口吻向读者诉说别里科夫的生平事迹,而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我”不带有任何的偏见,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陈述着事实,不对读者的认知产生误导。课文开篇就以“我”的口吻说道:“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城里去世。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奇怪·……”这里“我”对别里科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其中包括别里科夫的衣着外貌、生活习惯、性格,这些都显示了别里科夫的古怪、守旧。此外,还描述了别里科夫的恋爱经历、死亡过程等等,读者也能够从“我”的描述中看到别里科夫胆小懦弱、固守陈规的一面。
由此,教师在教学中从课文的叙事视角入手,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我”的眼里别里科夫是个怎么样的人?学生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便能够从“我”这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别里科夫完整丰满的人物形象。如此,在这个过程中就完成了让学生掌握人物形象的教学目标。
2.叙事结构
叙事的艺术中有叙事视角,也有叙事结构。《装在套子里的人》通过对“套中人”别里科夫的思想性格的刻画及其婚姻遭遇的描写,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恐怖,批判了维护旧制度、旧秩序的反动势力。按照作者的叙述,整篇文章可分为这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到第五段)概述了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惯和性格等。第二部分(第六段到第三十七段)讲述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和结局。第三部分(第三十八段到第四十段)写别里科夫之死,指出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很明显这三个部分各有故事,各有重点,可以看出作者在选取故事时是做了精心的选择的:细写别里科夫的恋爱经历,略写他不去触碰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小事”。
学生要读懂小说往往依赖于对文中故事的整理和理解,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叙事结构,因为只有学生理清了这篇文章的叙事结构,教师才能在后面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主题的探究。所以,在课文教学之前或者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两个问题:课文描写了别里科夫的哪些事?这些事是怎么组合起来的?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教学围绕别里科夫的故事形成了一条主线,有了这个主心骨,整个课堂就不会显得游离,抓不住重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中的使学生把握故事情节这一教学目标。
二、小说的故事嵌套艺术故事嵌套,也被称作为“故事套故事”。我们最为熟悉的《我的叔叔于勒》《一千零一夜》,它们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套引出另一个故事的形式,丰富了小说的意蕴。《装在套子里的人》也采用了故事嵌套的形式。外层的故事主要描述“我”同兽医伊凡·伊凡尼奇在夜晚进行的谈话,内层的故事是在回忆中展开的有关别里科夫的大半生的故事。教材编者对课文进行了删减,仅仅保留了有关别里科夫的大部分内容,将课文的重心放在了“我”对别里科夫的回忆,也就是内层的故事上。由于做出了这样的删节,有学者就指出了删节的弊端:影响了主题思想的丰富性。确实,《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主题是揭露俄国社会的黑暗和恐怖,抨击沙皇专制制度。而从赏析小说的故事嵌套出发,我们能发现作品的另一主题。在外层的故事中伊凡·伊凡尼奇因为别里科夫的故事颇有感触并对“我”说道:“不,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且他在大家都睡着之后他久久不能入睡,索性站了起来,坐到门外,点上了烟斗。作者在这里借用伊凡·伊凡尼奇的沉思不仅仅是为了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更是在暗示着人们要打破奴性,争取自由,改变现状。而课文保留的部分写到“我们”并没有因为别里科夫的死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反而恢复了旧样子,其实也是在暗示人们应该做出改变,防止生活里出现下一个“别里科夫”。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对内层故事进行分析,那么往往只能想到作者对俄国病态社会的揭示,对沙皇专制统治的抨击这一主题,而忽略了作者也是在呼吁人们追逐自由,改变现状这一主题。
教师看到了这样的主题,该如何进行教学呢?笔者以为,教师不能“跪”在教科书前教书,教材只是参照的对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竭力教“真语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原文,让学生在小说故事嵌套的艺术下思考故事“外层”和“内层”所揭示的主题。如此,便可完成让学生掌握小说主题的教学目标。
三、小说的幽默讽刺艺术契诃夫的创作基本上倾向于批判现实主义,他善于透过平凡的日常生活揭示出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主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多采用幽默讽刺这一艺术手法来嘲讽丑恶的社会现实。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自始至终采取了幽默讽刺的手法来展示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其一是对别里科夫生活习惯的讽刺。他将伞放在套子里,表放在套子里,小刀放在套子里……总之,在别里科夫的生活中他不仅要将自己所有的东西都用套子装好,还要用各种物品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起来。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别里科夫的这种生活习惯是多么的荒谬,他本人又是多么的迂腐和胆小怕事啊。
其二是对别里科夫性格的讽刺。别里科夫总是心慌意乱,经常说“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这句话。总之,他认为只有政府在报纸和告示上刊登的各种禁令才是明白无误的,其余的允许做的事都有可能闹出乱子,危害自身安全。这些描写很真实地表明了别里科夫的想法,也讽刺了别里科夫的胆小、迂腐、死板、墨守成规。
其三是通过人物对比进行讽刺。别里科夫固执死板、胆小怕事,华连卡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她的弟弟柯瓦连卡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力量,与守旧、胆怯、古怪的别里科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以上可知,作者用幽默讽刺的手法通过对生活习惯、人物性格的描写及人物对比写尽了别里科夫的丑态,同时也让读者了解了别里科夫墨守成规、胆小怕事的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鉴赏小说讽刺手法的运用,通过讽刺的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作者人物塑造人物的方法,这样亦可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综上,教师可从小说艺术特色出发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进行解读,并根据单元的教学提示和文本的主题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样可以保证文本解读的准确性,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史宣敏(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