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史上最牛老师弟子(名师出高徒之丁果仙弟子马玉楼)

史上最牛老师弟子(名师出高徒之丁果仙弟子马玉楼)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马玉楼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要求,从刻划角色的内心活动入手,总结出了眼神的运用,在《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看司马懿、《蝴蝶杯》中的田云山责骂儿子,《凤仪亭》中王允怒视吕布等等,都能以眼神表现不同人物,不同的内心活动。使各类人物栩栩如生,性格鲜明。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徒弟练功不怕吃苦,师傅传艺要求更严。丁果仙经常教导玉楼,演戏不要只演“程式”,而应演“人物”。有一次马玉楼演出《空城计》,剧中有一句唱词:“手搬住城垛口往下观看”,演完后,丁果仙问玉楼:“你在城楼上看见什么了?”玉楼回答说:“看见了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丁老师说:“你看错了。这说明在城楼上站着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你马玉楼。诸葛亮在城楼上往下看 看到的不应是演员和观众,应该是司马懿的千军万马。”丁果仙还说:“你一眼要看四十里之遥,要让观众看出你眼中的神来,眼要带戏,这样才真实,才感人。”当时马玉楼汾阳土话未改,在演唱

名师出高徒一介绍丁果仙的得意弟子马玉楼董文润

史上最牛老师弟子(名师出高徒之丁果仙弟子马玉楼)(1)

马玉楼是我省广大晋剧爱好者熟悉和喜爱的须生演员,也是解放以后,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精心培养起来的新一代演员。她的吐字、发声、行腔、表演,颇具“丁派”艺术的风韵,称得上是众多“丁派”弟子中的佼佼者。

史上最牛老师弟子(名师出高徒之丁果仙弟子马玉楼)(2)

马玉楼是山西汾阳城北关人。从小酷爱晋剧艺术。1948 年 汾阳城刚刚解放,年仅14岁的马玉楼就摆脱家庭阻力,毅然参加了汾阳鼓锋晋剧团,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马玉楼家住在汾阳城关,她常随大人看戏,但艺人低贱的社会地位,家里人反对玉楼从艺。甚至给早年参加八路军的六叔照全家福都没有叫她。

马玉楼在鼓锋剧团,从师于孙福娥、韩俊山等老艺人。三个月便学会了小生戏《花亭》、须生戏《赐环》,三花脸戏《花子拾金》以及《杀狗》等。深得老师们器重。两年时间,学会了廿多出戏,并登台演出了《斩黄袍》《下河东》、《取成都》等须生 戏 显露了她的艺术才华。16 岁已名贯汾州 誉满晋中。

史上最牛老师弟子(名师出高徒之丁果仙弟子马玉楼)(3)

1950 年 马玉楼来到丁果仙所在的太原新新剧团。她有更多的机会观看丁果仙、马兆麟、牛桂英、郭凤英、马秋仙等许多艺术家的演出。常为老师们配戏,成为她得天独厚的学习条件。

当时马玉楼汾阳土话未改,在演唱和道白中,“江阳”辙和“言前”辙分不清 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经常教她念白,如《桑园会》、《打金枝》、《四进士》等戏中的念白,就是牛桂英、丁果仙老师一字一句教出来的。自然向老师们学来的一招一式还是摹仿 郭凤英老师讲解、启发,马秋仙老师一板一眼多唱,著名鼓师白晋山教她锣鼓点儿。为了学戏马玉楼简直废寝忘食,常常演完夜场帽儿戏,匆匆卸妆,徒步赶到别的剧场看名家演出。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招一式苦练 终于为唱、念、作的基本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一次演出《四进士》,丁果仙饰宋士杰,演毛鹏的演员病了,马玉楼主动顶替。第一次为丁果仙配戏,就得到丁老师的赞赏。到1956年,丁老师正式收马玉楼为徒。

马玉楼跟上丁果仙学戏,同台演出,朝夕相处。丁老师排戏 马玉楼注意观看,细心琢磨;丁果仙台上演出,她更是目不转睛,丁老师手把手地教 玉楼刻苦认真学,“丁派”拿手戏《捉放曹》、《八件衣》、《打金枝》、《太白醉写》 《日月图》、《空城计》、《蝴蝶杯》等都是这样一字一句抠出来的。在行腔上,马玉楼继承了“丁派”艺术的韵味和润腔方法、起伏有致,刚柔相济 很有乃师之风。她的扮相和幽默、含蓄的表演,活脱是一个小丁果仙。

开始学戏 马玉楼脚下没有劲 腿上没功,演起戏来总突不破“女相” 缺乏男子气质,为了练好腿功,马玉楼常常早、午、晚三练功 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天天苦练、风雨无阻。一个人跑圆场,能把操场上踩出一圈光光的路。冬天对着墙练唱,口中哈出气,能使对面墙上结出一层冰霜。几十年来,有多少日日夜夜,马玉楼都是在练功场上度过的。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徒弟练功不怕吃苦,师傅传艺要求更严。丁果仙经常教导玉楼,演戏不要只演“程式”,而应演“人物”。有一次马玉楼演出《空城计》,剧中有一句唱词:“手搬住城垛口往下观看”,演完后,丁果仙问玉楼:“你在城楼上看见什么了?”玉楼回答说:“看见了台上的演员和台下的观众。”丁老师说:“你看错了。这说明在城楼上站着的不是诸葛亮,而是你马玉楼。诸葛亮在城楼上往下看 看到的不应是演员和观众,应该是司马懿的千军万马。”丁果仙还说:“你一眼要看四十里之遥,要让观众看出你眼中的神来,眼要带戏,这样才真实,才感人。”

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马玉楼根据不同人物的不同要求,从刻划角色的内心活动入手,总结出了眼神的运用,在《空城计》中的诸葛亮看司马懿、《蝴蝶杯》中的田云山责骂儿子,《凤仪亭》中王允怒视吕布等等,都能以眼神表现不同人物,不同的内心活动。使各类人物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马玉楼所演的传统戏,大多是帝王将相、知府县令、苍头院公。这些角色都是身份较高或年龄较长的人物,演员从亮相、抬手动脚,直至演唱中的一字一腔,都要表现出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气质。为了准确塑造这些艺术形象,马玉楼平时很注意从三个方面积累知识,积累生活。首先注意阅读史书记载、文史资料,历史小说,甚至在连环画册,从书刊中了解历史事件、古人生活、风土人情。第二是利用外出演戏的机会,观赏当地名胜和文物古迹,观看塑象和壁画,从中汲取营养。第三是注意观察生活,学习生活 她说“生活中百人百性 一人一个形象,这些都可经过提炼,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马玉楼广收博采,戏路较宽,不单记自己演的角色,还把同台演出的其它角色的唱腔、念白、动作都牢牢记在心中,一旦需要,便能召之即来,上台救场。有一次丁果仙演出《斩子》 扮演杨六郎的演员突然生病,但戏报已出,为了不使观众失望,丁果仙提出让玉楼上场,扮演杨六郎。师徒二人对了一遍台词,就匆匆上台。马玉楼身段、唱腔、道白都无差错,师徒精彩的表演,博得台下观众热烈的掌声,至今传为佳话。

任何有出息的艺术家,学习流派,继承流派,绝不是死搬硬学,而要依据自身条件来学习、继承和发展。丁老师也常强调:“你们不要全盘学我,你们都很年轻,每个人条件不同,要发挥自己的长处。”马玉楼高音区宏亮,刚中有柔,但低音区较差 不宜行腔。她在“丁派”唱腔基础上,吸收了马兆麟、马秋仙的行腔特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如《打金枝》中有一句“孤王有话对卿提”,丁果仙是中音区行腔,唱得很美。马玉楼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采用高音区行腔,也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既发挥了自己的长处,又弥补了自己的不足。

在与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合演的晋剧《金水桥》中,马玉楼扮演了唐太宗。这出戏在录音厅录音时 马玉楼在唐王唱的一句“她为子她为父跪在王面前”的拖腔中,别出心裁地增加了一个小节,把原来的“四股眼”唱了半句,又唱了半句夹板。贴切地表达了唐王举棋不定,难以决断的矛盾心情。这句腔儿,既接近传统,又有新意,是角色情绪的自然流露,是马玉楼有感而发创出的新腔。录完音后,郭兰英和乐队的同志们齐声叫好。即使一个很小的突破,也使玉楼饱尝了创作的甘甜。

在现代戏中,马玉楼大多扮演老太太 而在表演程式、唱腔、时代感等诸方面,和她的须生行当不相适应。起初,台步都走不出来,一抬脚就迈开了须生的八字步。唱须生要戴髯口,老太太嘴上光光的,手就没处阀搁似的。在演现代戏《红灯记》时 有人开玩笑说:李奶奶是须生老旦,急得马玉楼哭了好几次。但马玉楼知难而上,绝不气馁。她为了学会老太太的动作特点,在街上观察老大娘的一举一动,并用戏曲表演程式加以规范。为了体会革命老人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她到太原火车站体验生活,找工人师傅座谈。还访问省妇联的老干部,同时观看电影话剧,提高自己的感性认识。在唱腔上马玉楼精心琢磨,把传统戏的青衣唱腔和须生腔揉合在一起,灵活运用,终于唱出了符合李奶奶这个革命老人刚强性格的唱腔。

多年来 马玉楼随省市剧团,多次到外地演出。1961曾九进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国庆节前夕,剧团一部分同志应邀参加怀仁堂联欢晚会。周总理、刘少奇、王光美、陈毅、贺龙、李先念等领导同志都出席了晚会。九点许,毛泽东主席到会 毛主席亲自点戏让马玉楼唱一段晋剧《空城计》 唱完又放了段谭富英唱的京剧《空城计》唱片。马玉楼为毛主席点燃一支香烟,手都颤抖。乐队奏起舞曲,毛主席邀请马玉楼跳舞 玉楼说:“主席,我不会跳。”主席说:“不怕,我教你。”玉楼被身材魁梧的毛泽东主席带着起舞,绕舞厅一周。乐曲终玉楼抱谦地说:“主席,我没跳过舞,我踩了你的脚!”主席和蔼地笑了,轻轻的拍了玉楼一把掌。这一生难忘的时刻带给马玉楼无限激励,并传递给赴京演出的每一个同志,使他们彻夜未眠。参加了晚会的同志向没有到会的同志争相叙述着毛主席谈笑风生的神态和表情。叙述着自己的感受....马玉楼谈到这幸福的情景,至今还像发生在昨天。1979年 马玉楼带病随同中央慰问团到云南,向对越自卫皮击战的 英雄战士慰问演出,同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