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做好漓江守护人(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做好漓江守护人(当好保护广西山山水水的)家园更美。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2年国家考核优秀,2018—2021年各项污染物减排量连续4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约束性指标任务。海更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为优,连续10年稳居全国前三。天更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自2018年起,连续4年实现全区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柳州柳江风光水更清。2016—2021年,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在96%以上。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广西入围全国前30名的城市最多。
广西地处喜马拉雅以东地区,自北向南跨越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北热带3个气候带,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认真践行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
南宁南湖风光
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年间,广西始终牢记关于“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全力保护好蓝天、碧水、净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全国前列。
天更蓝。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步提升,自2018年起,连续4年实现全区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柳州柳江风光
水更清。2016—2021年,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均在96%以上。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排名中,广西入围全国前30名的城市最多。
海更碧。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保持为优,连续10年稳居全国前三。
家园更美。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2年国家考核优秀,2018—2021年各项污染物减排量连续4年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约束性指标任务。
9月20日,生态环境部通报的2020年和2021年全国生态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广西生态质量指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愈加闪亮。生态环境安全可控,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渐成常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景象遍布全区,祖国南方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走好保护生物多样性之路
十年夯基垒台,广西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大幅提升。10年间,广西不断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绿色家底”,探索形成了独具广西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广西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办法,广西渠楠白头叶猴社区保护地治理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 全球典型案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深入开展,成功创建1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4个县(区)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绿色发展广西样板不断涌现。
白头叶猴数量由300多只增加到目前1300多只。
从1956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起,截至2022年广西共建立自然保护地223处,总面积225.36万公顷,有效保护了广西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31%的红树林湿地。
广西森林覆盖率高达62.5%,居全国第三位。2006年在广西邦亮林区重新发现东黑冠长臂猿,让这一度被认为消失了的物种重新回到公众视野。通过与越南建立中越跨境保护机制,东黑冠长臂猿已由发现之初的3群19只增长至目前的5群35只。2020年7月,全国首个灵长类动物生态廊道在崇左白头叶猴保护区板利片区正式联通,构筑起白头叶猴专属的生态廊道,改善了白头叶猴生存环境,种群数量现有1300多只。
2021年冬天,在北海涠洲岛海域发现的布氏鲸群。
广西海洋生态系统独特、美丽而脆弱。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拥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布氏鲸以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鲎、江豚和文昌鱼等多种珍稀海洋生物,是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区之一。2018年以来,在南海北部湾海域陆续发现30头布氏鲸个体。
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10年间,广西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创建柳州工业博物馆、玉林五彩田园、南宁市青秀山等72个广西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人文景观类、环保企业类、乡村振兴类等基地体系,打造宣传生态文明思想新阵地。
深化中国—东盟生态环境领域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10届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国际环保展,将其打造成为中国与东盟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威渠道。
(图片均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