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罗建华(宜宾人物罗建华)
湖南长沙罗建华(宜宾人物罗建华)那晚,罗建华获奖之后也高兴得睡不着,蓝河半夜来访,更是让他感到惊喜。蓝河问他作曲是跟谁学的,他说是自学。出于爱才之心,蓝河当即决定收罗建华为徒,系统教授他作曲、指挥和配器的专业知识。1979年,罗建华任珙县化肥厂宣传队队长,他创作的珙县民歌联唱在全县职工文艺调演上获得了一等奖。当时,在宜宾文工团工作的著名作曲家蓝河是这场调演的评委,他十分欣赏罗建华的作品,比赛结束后一直在回味,连觉都不睡了,凌晨12点过找到珙县文化馆的吴馆长说:“我要见一见一等奖的作者。”上个世纪60年代,镇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中午都要播放半个小时的样板戏,罗建华每天准点收听。一边听,一边学唱,听了一两年时间,“八大样板戏”他全都会唱了。因为样板戏唱得好,才12岁他就入选镇上的宣传队。他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时候,因为太紧张不敢看台下的观众,把头偏向一边用颤抖的声音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宣
- 宜宾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群众文化专业副研究馆员,退休前历任珙县文化馆馆长、珙县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股股长、珙县特色文化研究传播中心主任等职务。
- 曾任政协珙县第七届、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珙县第五、第六、第七批拔尖人才;
- 2005年被分别授予珙县“优秀人才示范岗”、宜宾市“优秀人才示范岗”称号;
- 2012年被珙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人才”称号;
- 2013年被中共珙县县委授予“精英人才”称号;
- 2013年10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群文之星”称号。
#宜宾人物#他从小在民歌的浸润下长大,民歌激发了他的音乐梦想;他自学成才,创作的音乐打动了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收集整理者——著名作曲家蓝河,之后他拜师蓝河学习作曲、指挥和配器。
他叫罗建华,是宜宾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在川南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这块沃土上,锲而不舍地辛勤耕耘40余年,创作各类文艺作品近千件。其中,近百件音乐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演出、评比中获奖;他指挥过数百场音乐会,并举办过个人专场音乐会;他为宜宾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繁荣和传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民歌激发的音乐梦
罗建华的老家在珙县珙泉镇,以前叫城关镇。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家隔壁有个邻居喜欢唱车车灯、莲枪等民歌小调,才几岁的罗建华被这动听的民歌旋律所吸引,就跟着邻居学唱。那些民歌小调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到现在年近古稀了,依然能唱出来。
上个世纪60年代,镇上的高音喇叭每天中午都要播放半个小时的样板戏,罗建华每天准点收听。一边听,一边学唱,听了一两年时间,“八大样板戏”他全都会唱了。因为样板戏唱得好,才12岁他就入选镇上的宣传队。他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时候,因为太紧张不敢看台下的观众,把头偏向一边用颤抖的声音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宣传队的人在幕布一侧焦急地小声提醒他:“罗建华,眼睛望到台下面!”罗建华鼓起勇气转头看台下,观众都望着他笑。这时他反而不紧张了,歌声越来越嘹亮,演唱渐入佳境。
在镇上宣传队的几年,罗建华得到队友们的指点,学会了拉二胡、拉手风琴、敲扬琴。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朋友推荐,他曾临时到珙县文化馆干过图书管理员工作,有机会阅读了《音乐的构成》《应用和声学》《对位法》等音乐理论书籍,他把书的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为今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八十年代,罗建华参加了全县民间音乐集成普查工作,从此,他在民间音乐的海洋里,贪婪地吸吮着民族民间艺术的养料。
名师指点音乐登堂
1979年,罗建华任珙县化肥厂宣传队队长,他创作的珙县民歌联唱在全县职工文艺调演上获得了一等奖。当时,在宜宾文工团工作的著名作曲家蓝河是这场调演的评委,他十分欣赏罗建华的作品,比赛结束后一直在回味,连觉都不睡了,凌晨12点过找到珙县文化馆的吴馆长说:“我要见一见一等奖的作者。”
那晚,罗建华获奖之后也高兴得睡不着,蓝河半夜来访,更是让他感到惊喜。蓝河问他作曲是跟谁学的,他说是自学。出于爱才之心,蓝河当即决定收罗建华为徒,系统教授他作曲、指挥和配器的专业知识。
从那时起,罗建华每周都要抽出两天时间,从珙县赶到宜宾大南街蓝河老师的家中学习。连续两年,风雨无阻。在蓝河老师的指导下,他的音乐理论基础越发扎实。蓝河老师调回成都工作后,还经常给他寄音乐方面的书籍。罗建华说:“蓝河老师的人品和学识令人钦佩,是他开阔了我的音乐道路,让我在音乐道路上走得更远。”
根植川南民歌创作丰收
上世纪八十年代,罗建华调入珙县文化馆工作。他经常深入农村收集、整理珙县民歌,积累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和民歌演唱技巧。90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与人合作的小品《签字》获国家文化部全国第七届群星奖铜奖,歌曲《崖魂》《凉风悠悠》《三哥哥的唢呐》,舞蹈音乐《花山情》《磨盘梦》,器乐曲《短短烟杆》《川南民歌串串香》等近100件音乐作品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演出、评比中获奖。
2006年是罗建华在音乐事业上大丰收的一年,《崖魂》《凉风悠悠》两件作品分别获得第七届中国民族民间歌曲集萃银奖和铜奖。2013年,在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级艺术盛会——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罗建华入选全国百名“群文之星”。该项荣誉是为了表彰全国范围内对群众文化有突出贡献的人,罗建华是建国以来宜宾唯一荣获全国“群文之星”荣誉称号的个人。时任宜宾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汪庆,得知罗建华荣获全国“群文之星”荣誉称号时,激动不已,欣然命笔,写下一首“群星建华”的藏头诗,概括了罗建华的奋发不已的文化人生:“群文战线搏风云,星移斗转四十春;建功无须惊天地,华夏大地写忠诚。”
一辈子为人民放歌
2014年,罗建华退休了,他的音乐人生更加活跃。他组建了三江乐团,成员全是宜宾的民乐高手,乐团每周定期排练,迄今为止公开演出20多场。
2015年,他的音乐作品集《凉风悠悠——罗建华创作歌曲选集》一书出版,收录了他创作的111首歌曲。2017年6月和7月,他在珙县和宜宾市分别举办了“我家住在长江头——罗建华作品音乐会”,整台音乐会分为乡音、乡情、乡韵、乡梦四个乐章,选取了16件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进行演出。
罗建华说:“我这辈子最喜欢我所从事的文化事业,最热爱民族音乐艺术,非常幸运的是我在上班的时候是做我喜欢的事,退休了依然在做我喜欢的事。用音乐充实自己,感染别人,带给人们欢乐,我很满足。”
罗建华以纯粹的音乐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不仅还原了音乐本初的模样,也记录下了他最真实的人生。他说:“音乐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用音乐哺育了我;我必须用我的全部精力,一辈子为人民放歌!”
新三江周刊:您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罗建华:我的性格直爽又多情,所以我的音乐作品首先要感染自己,如果自己都没有感染,绝对感染不了别人。
新三江周刊:您今年在做什么?
罗建华:我在编撰《珙县民俗文化》一书,差不多花了三年多的时间,积累了好几千万字的文史资料。这本书的初稿在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有70多万字,把珙县两千多年的民俗文化按时间脉络进行了梳理,包括僰人民俗文化、苗族民俗文化,还有珙县的生产商贸习俗、生活消费习俗、节日节庆习俗,以及民间信仰、民间禁忌和民间艺术等内容。接下来要开一个论证会,请一些民俗专家对这本书提意见,争取年内出版。
作者:本刊记者 段叙兰
来源:《新三江周刊》宜宾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