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时间一晃到了明朝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流转到苏州的沈周手中。沈周对画仰赏不已,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因为太过喜欢,沈周拿着画去请人题跋,却不料被题跋人的儿子见到,便心生歹念,偷偷调包私吞了。不久,这幅画就在市面上被高价售卖。这幅耗时7年,由6张画拼接在一起,长约700公分的一代名作《富春山居图》终于问世,无用便成了这一水墨长卷的第一位藏家。在黄公望78岁时,陪他一同前来富春江畔的朋友无用,也对富春山水喜爱有加,于是向黄公望索画。无用工于书法,擅长古隶,在当时颇有些名气,加上与黄公望都是全真教的道友,俩人关系十分密切。黄公望彼时已颇负盛名,很多名流富豪都向黄公望求画。千帆过尽的黄公望,对名利红尘已云淡风轻,若有人求画,他总是慷慨应允。而对于无用索画,黄公望则甚为用心。该画倾心创作了三四年,还未能完成。无用未免着急,担心此画会遭人觊觎,于是黄公望在还尚未完成的画上先题上“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

有时,一幅画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它哪怕被错当成赝品,或是被当成殉葬品,即使被大火烧成两截,它历经磨难,却能无声地走过了700余载的动荡岁月。不禁好奇,它背后到底真正经历了什么?

今天,让我们走近历史,走近富春山水,了解这幅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了解它背后的跌宕故事。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1)

富春山水清雅灵秀,意韵简远空明,是一个遁隐世外的绝佳之处。当年“元四家”之首的黄公望,在古稀之年云游来到富春江畔,便一眼心生喜欢,于是在此结庐归隐。

从此,黄公望悠游山水,以画会友,不再问求俗世浮名,把自己活成了一只真正的闲云野鹤。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2)

在黄公望78岁时,陪他一同前来富春江畔的朋友无用,也对富春山水喜爱有加,于是向黄公望索画。无用工于书法,擅长古隶,在当时颇有些名气,加上与黄公望都是全真教的道友,俩人关系十分密切。

黄公望彼时已颇负盛名,很多名流富豪都向黄公望求画。千帆过尽的黄公望,对名利红尘已云淡风轻,若有人求画,他总是慷慨应允。而对于无用索画,黄公望则甚为用心。

该画倾心创作了三四年,还未能完成。无用未免着急,担心此画会遭人觊觎,于是黄公望在还尚未完成的画上先题上“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

这幅耗时7年,由6张画拼接在一起,长约700公分的一代名作《富春山居图》终于问世,无用便成了这一水墨长卷的第一位藏家。

时间一晃到了明朝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流转到苏州的沈周手中。沈周对画仰赏不已,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因为太过喜欢,沈周拿着画去请人题跋,却不料被题跋人的儿子见到,便心生歹念,偷偷调包私吞了。不久,这幅画就在市面上被高价售卖。

可惜沈周为人忠厚老实,既无力强行将画要回,又因家道贫寒、财力不济无力将画重新购回,只好终日郁郁寡欢……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3)

由于对《富春山居图》念及心切,沈周在61岁时,凭着记忆硬是把《富春山居图》给背临了下来,并附上色彩,悬挂在家中终日自赏,聊以慰藉对所失之画的一腔深情。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4)

时光转眼到了明朝万历二十四年。晚明最杰出的书画家董其昌在友人的协助下,花重金购得《富春山居图》。董其昌在看到画的第一刻,便惊叹不已,直呼:“吾师乎!吾师乎!”他把画藏在自己的书斋里,与他收藏的《雪江图》挂在一起,两幅名画同处一室交相辉映。

到了董其昌晚年时,因家道中落,迫不得已将《富春山居图》以重金质押给收藏家吴达可,之后董其昌再也无力赎回这幅画了。

于是《富春山居图》在吴达可手中代代相传,最后传给了他的孙子吴问卿。

吴问卿对《富春山居图》的喜爱,比历代藏家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本身懂书画,喜收藏,又因家中富庶,他特地在郊外别墅“枫隐园”内另建了一座“富春轩”,专门用来珍藏《富春山居图》,还请他的画家朋友为“富春轩”提写匾额,自己亲自写题记。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5)

他收藏这幅画长达几十年,在明清朝代更迭,岁月动荡不安之时,吴问卿为逃避战乱,被迫流离失所,即使性命不保,却始终将画携带在身。吴问卿对于《富春山居图》的珍爱,甚至到了朝夕不离,茶饭不思的境地。

到了顺治7年,吴文卿在生命弥留之际,也许是爱到极致,他决然将《富春山居图》焚烧,作为他的殉葬品,他要带着它同生同去。

幸好他的侄子吴子文陪在身边,趁老人精力不支,微微闭上双目时,吴子文用调虎离山计,将正在燃烧的《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救出,转而把另外一幅画投入熊熊大火中。

可惜一代名画部分被烧毁,画轴已经过火,画面被烧断成了两截。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6)

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只剩下51.4厘米左右,被古董商吴其贞收藏,名为《剩山图》。后段长约636.9厘米,即《无用师卷》再度在江湖上辗转流传,继续书写着它的传奇。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7)

据记载,被一分为二的《富春山居图》后半截《无用师卷》先后流转到丹阳、扬州,平湖,天津等地,相继经过五位藏家之手,最后流转到天津富商安岐的手中。

到了乾隆十一年,安岐家道没落,他几乎把家中收藏的所有古籍书画都拿出售卖。经大学士傅恒介绍,《无用师卷》最终被乾隆帝以二千两重金收入到清宫内府。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无用师卷》进入清宫内府后,却同乾隆帝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成就一段被后人津津乐道的趣谈。

早在《无用师卷》被乾隆帝买进宫的前一年夏天,当朝名士沈德潜给乾隆进献了一部《诗古文稿》,其中一段“黄子久富春山居图跋”的文字,竟然引起了乾隆帝的极大兴趣,以至于他一直想要一睹《富春山居图》的真迹。

同年冬天清宫内务府得到《山居图》的一卷,乾隆帝仔细鉴赏后,认为“笔墨苍古,的系真迹”,因此如获至宝。殊不知这并非真正的《富春山居图》的一卷,而是市面上以假乱真的赝品《子明卷》。

第二年,在乾隆帝真正购得《无用师卷》后,他自己反复观看,并拿出《子明卷》比对,还叫来几位大臣,对两幅画进行辨别真伪。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8)

大概是没有人敢推翻皇帝先前已作的定论,都说原来的《子明卷》是真的,就这样《子明卷》被定为珍本,把《无用师卷》误判为赝品,但乾隆又不得不承认《无用师卷》的用笔精妙,给予“有古香清韵”,“非近日俗功所能为”的至高评价。

想不到《子明卷》的以假乱真,却日后给了《无用师卷》以无声的保护。

乾隆帝对《子明卷》的喜爱跟之前《富春山居图》的藏家吴子卿有的一拼。他在宫中经常拿出来赏玩,出巡时也将它带在身边,兴致来了便亲手在画上题跋。

以至于画面空白处几乎都被题跋填满,乾隆帝一共在画上长长短短共题跋了50多处,而备受冷落的《无用师卷》却得以躲过乾隆的文字“毁容”之灾,保持了原画空灵的江景和完好的艺术面貌,静静地在清宫内府里存放了近200年。

到了嘉庆年间,《无用师卷》经一批名家鉴赏审定,才正本清源,确认为真迹,一直藏于故宫。到1933年因逃避战火,《无用师卷》被撤离故宫,随其他文物在各地辗转迁徙。

时至1948年年底,《无用师卷》和大批故宫珍贵文物被国民党政府携往台湾,至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剩山图》则归藏于浙江省博物馆。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两个画卷《无用师卷》和《剩山图》身首分离,跨隔两岸。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9)

一幅画被人一层层剥开成三幅古董(一幅画被烧成两截)(10)

《富春山居图》自带使命而来,一路历经磨难,辗转流传,走过700余载的沧海桑田,它既是一部流动的历史,也是一种无声的情感传递。它纵然被大火烧为两截,如今又是海峡相隔,可依然不影响它的魅力长存。也许世事万物,若有所缺,方是境界,一份缺憾之美,方是大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