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场馆该如何去打造主题(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
未来场馆该如何去打造主题(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齐白石 《红衣牛背雨丝丝》 1952年 151.5cm×56.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5年老舍、胡絜青家属舒济、舒乙、舒雨、舒立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其中老舍、胡絜青藏画的捐赠来自于舒乙及其姊妹,在中国美术馆的微信推送中,不仅仅讲述展品,更是标注重点,并探讨老舍夫妇与多位艺术家的交往,这些曾悬挂于老舍家中客厅西墙的作品也显示了藏家的艺术品味。通过阅读不仅了解了这些作品,更是了解文学家以外的老舍先生。也让人期待,疫情过去,展览重开。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页面截屏云展览:虚拟展览关注文物背后的文化中国美术馆在1月19日推出了“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从历年捐赠作品中遴选500件精品展出,苏轼《潇湘竹石图卷》、 倪瓒《鹤林图》,沈周《万木峰图》等古代中国画作品也在展出之列。然而因为疫情中国美术馆于1月24日闭馆了,观众暂时无缘得见这些传说中的作品。其实这些展
自农历新年开始,国内主要博物馆美术馆因为疫情陆续发出了闭馆通知,何日再开暂未可知,原计划为公众奉上的新年大展和公教讲座也均暂停举办。如何在闭馆期间将展览传播,让公众足不出户看展览、听讲座,各场馆也均依托官网、公众号等网上平台推出一场场“云展览”“云讲座”,其中不仅有正在展出的特展,一些已经落幕的经典展览也在可在网上一眼看尽。“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也成为文化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故宫博物院“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 页面,其中显示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万寿灯撤联挂灯,到了二月初三为“撤天灯、门神、对联”。
文博基础信息、馆藏和社会文物、文物地图、彩塑壁画数字化展示如今均可在网站查询到相关资料,其中故宫博物院推出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 、全景故宫让人打开电脑就能穿越到紫禁城,从文物、民俗配合展览全景,全面展示故宫和中国文化。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虽已经落幕,但展厅的实景、重点文物介绍和摆放位置在网络上再现。此外,敦煌研究院的“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更是将公众带到千里之外、千年之前的莫高窟洞窟之中,让人心生向往。
目前,各家博物馆和美术馆均推出“云展览”“云讲座”,“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也成为文化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敦煌研究院“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页面截屏
云展览:虚拟展览关注文物背后的文化
中国美术馆在1月19日推出了“向捐赠者致敬——中国美术馆藏捐赠作品展”从历年捐赠作品中遴选500件精品展出,苏轼《潇湘竹石图卷》、 倪瓒《鹤林图》,沈周《万木峰图》等古代中国画作品也在展出之列。然而因为疫情中国美术馆于1月24日闭馆了,观众暂时无缘得见这些传说中的作品。其实这些展品除了本身的价值外,其背后的捐赠故事也值得称颂。中国美术馆微信公号陆续推出老舍、胡絜青、杨振宁等人的捐赠故事。在原作暂不得见的情况下,给公众提供一个了解捐赠作品背后故事的渠道。
其中老舍、胡絜青藏画的捐赠来自于舒乙及其姊妹,在中国美术馆的微信推送中,不仅仅讲述展品,更是标注重点,并探讨老舍夫妇与多位艺术家的交往,这些曾悬挂于老舍家中客厅西墙的作品也显示了藏家的艺术品味。通过阅读不仅了解了这些作品,更是了解文学家以外的老舍先生。也让人期待,疫情过去,展览重开。
齐白石 《红衣牛背雨丝丝》 1952年 151.5cm×56.5cm 纸本水墨设色 ,2015年老舍、胡絜青家属舒济、舒乙、舒雨、舒立捐赠 中国美术馆藏
在上海,上海博物馆原在新年期间应是门庭若市的排队场景,但自1月24日闭馆后,日前又发出了2月9日起继续闭馆的公告,并建议通过上海博物馆官网体验数字虚拟展览。其实在闭馆期间,上海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并未休息,而是通过上博官网和微博同步推出“网上博物馆”,以飨广大观众和市民,丰富疫情防控期间观众与市民的文化生活。截止2月3日晚,微博“上博邀您云看展”阅读已达85.2万人次。
与一般博物馆的数字虚拟展示相比,上海博物馆更注重于文博类知识的系统化传播:如网上专题数字展,主要为配合实体展制作,但又发挥了数字化的优势,可让观众从多维度去观看、互动和理解。在上海博物馆网站上,已经落幕的展览“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大展”、“壁上观:山西博物馆藏古代壁画艺术展”、上博藏吴门信札展等均有单独呈现,且不同于展览时以文物展示为主,网上的展览则更为多元,比如山西壁画展,除了呈现了大量展品细节图片外,还展示了山西博物院馆藏壁画以及在地保存壁画在山西的分布图、视频资料,以及在地保护、博物馆修复实录,并以3D模式数字探访古墓,补充了大量展览之外的背景。
九原岗北朝壁画内部复原图,观众可以从中了解墓道构架、展出作品和出版物对应在墓道中的位置。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大展” 的网页中,除了呈现了全部展出作品外,董其昌的年表与明代和世界历史对应,将个人史与艺术史、文化史、社会史关联,使观众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到历史中的明代书画和董其昌。同时上博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还被形象化,公众可以在电脑前乘着虚拟的小船看董其昌笔下的山水。
《秋兴八景图》虚拟游览
除了上海博物馆外,上海多家文化场馆都推出了VR看展,目前以VR的形式推出展品的有刘海粟美术馆的“十上黄山绝顶人——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陆俨少艺术研究院的“纪念陆俨少诞辰11周年专题展”、明珠美术馆的“慕夏”展等。通过二维码扫开页面呈现出美术馆展览的场景,其中“十上黄山绝顶人——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和陆俨少艺术院的“一丘藏曲折 缓步得跻攀——陆俨少杜甫诗意画专题展”分别为2019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入选项目和优秀项目。将好展览在网上进一步推广,也是活化馆藏的另一种形式。
“十上黄山绝顶人——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VR展
陆俨少艺术院的VR展
其实在2020年1月18日,明珠美术馆刚刚推出了两周年大展“风景与书”,展览除了有陈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徐冰、周小英等7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外,更难得的是200余件古籍善本、古代书画、手稿等的展出。澎湃新闻记者在开幕当天转了展览,但时间有限并为完全看透,本想过年期间得空再看,不想如今因为疫情闭馆。
“风景与书”展览现场
同其他美术馆一样,明珠美术馆在其公众号上陆续推出展品的解读。
在阅读过程中,发现在展厅看展时往往更注重展品本身的技法和感染力,而多忽略的作品文化背景和创作缘由。而当没有实物在面前时则是拥有了对展品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对文本的解读。
《芥子园山水卷》与《芥子园画传》对照展出
未来明珠美术馆公号还将推出北宋《结莲社集》(周小英题跋),南宋《宋书》(周小英题跋)等的解读。其中《结莲社集》是现存最早的北宋孤本诗文集,也是除了佛典外,目前存世最早的北宋刻本,对中国印刷史、书史、版刻史及造纸史的研究亦具重要意义。这件展品为限时展出,目前已经撤展由南宋《宋书》替代。面对展览中很多古代刻本、手札,趁宅家先通过网上展览做功课,待到开馆再看实物定有更多收获。
云公教:讲座“搬到”线上,视频、音频齐上阵
因为闭馆,文化场馆的线下的公教活动也完全停止。但讲座则通过音频配合图文重新梳理呈现,明珠美术馆“风景与书”大展策展人范景中1月18日的讲座实录也将在不久后在美术馆公号上发布,明珠美术馆也计划将原本在场馆内举行的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陈正宏、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馆员李开升、参展艺术家严善錞等人有关“风景与书”的讲述放在线上举行。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推出三个全景展览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也发布公告称,2020年2月的公教活动暂停举办。其中包括原定于2月15日发生的“Archigram城市”和版画工作坊活动,以及2月22日、23日的“无尽之境”设计工作坊活动。其实,自1月20日起,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推出了全新栏目“晨读”,与公众相约清晨9点,邀请PSA出版物的读者们为公众朗读感动或是启发他们的篇章。
《穿越建筑: 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内页
配合正在举行的 “穿越建筑: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展,“晨读”的第一期为“PSA厂长”龚彦朗读的《穿越建筑: 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第八章的最后两段。这两个段落涉及的是马塔-克拉克生命中最后一幅绘画作品《时间球体》与他的切割行为,以及35岁的马塔-克拉克的生命则由实变虚。
00:00
...
龚彦朗读《穿越建筑: 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第八章的最后两段。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晨读”的第二期同样聚焦“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该展的展陈设计师李虎朗读了展览同名出版物的两个片段。李虎在美国读书期间便深受马塔-克拉克的影响。在自己如今的建筑设计中,也数次从马塔-克拉克的作品中获得灵感。
“穿越建筑:戈登·马塔-克拉克的十年”展览现场
从在场馆内的视觉感受,延伸到家中,变为听觉和阅读的体验,作为共同抗疫期间公教的拓展,让公众在这个不自觉到来的“假期”中获得更多艺术的体验。
上海博物馆依托特展“美术的诞生:从太阳王到拿破仑——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珍藏展”推出《学院与艺术》特展线上课程,邀请了法中两国三位学者菲利普•科马尔(Philippe Comar)、菲利普•杰奎琳(Philippe Cinquini)及董强以学术圆桌对谈的形式为观众深入解析学院与艺术。该课程将以“美术的诞生”“文本与图像”“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解剖与造型”等六个关键词分集、以中法双语制作,并预计于2月底推出。
上博将推出的SmartMuse Courses《学院与艺术》特展线上课程
中华艺术宫也发挥“上海美术大课堂”的美育职能,推出“海上书法名家”线上系列讲座,艺术爱好者可以“宅”在家听讲座。目前已经推出的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刘小晴主讲的“书法艺术的创新与传承”、丁申阳的“草书不是曲高和寡的书体”和宣家鑫的“隶书的演变与发展”。从公众最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入手,希望“宅家”培养艺术兴趣。
关闭中的中华艺术宫。 中华艺术宫 供图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也将公教“搬到”网上,以网络课程回顾的方式,回溯2019年底举行的“南社十讲”系列讲座,同时还将精选出30多场专家讲座进行线上讲堂的建设,包括“海派文化研究”“江南文化研究”等主题,内容包含了绘画、摄影、文史、戏曲等。其中上海博物馆书画部主任凌利中、海派文化研究专家钱乃荣、上海档案局副局长邢建榕、摄影师马良、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依尔等均将出现在线上讲座中。除正在展出的“十上黄山绝顶人——馆藏刘海粟黄山精品研究展”外,1月15日刚刚推出的“刘海粟欧游九十周年纪念展”的线上展览也正在制作中。
虽然这些看似是目前的无奈之举,但恰是一次艺术场馆不断运用新技术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过程,以期将来给观众更便捷、更多维、更丰富的线上线下观展体验。
“游艺·开荒——刘海粟欧游九十周年纪念展”展览现场
其实除了上海外,天津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等均推出了“线上约会博物馆”。其中天津博物馆推出了17个展览的全景云看展,其中既有长期陈列,也有正在举办的特展,还保留曾经展览回放。国外“Google Arts & Culture”与博物馆的合作资源也让艺术资源走出了展馆,这也给国内文化资源的一步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毋庸置疑,不入展馆不看原作很难真正体会文明的伟大,也有人将原作和印刷品以活鱼与死鱼比喻。但在非常时期,通过网络在云端看展览、听讲座虽是不得以为之,但却不失为对展览的一种理论补充和学术深化。各家文化机构推出的“云看展”等形式即是自身数字化资源的积累和梳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观众不能现场观展的遗憾,也让公众从各个不同角度去学习及理解藏品。博物馆的网站犹如一个个宝藏,对于已经落幕或看过的展发现,可以发现未知的新领域,并耐着性子在电脑前慢慢探究。对于正在举行的展,则是做足功课,待重开之日。公教也是如此,平日工作琐事,难得有时间去现场听一次讲座,现在这些讲座以多种形式奉上,成为宅家的文化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