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南石头化骨池纪实文学作品(当代书评高原奇女子)

南石头化骨池纪实文学作品(当代书评高原奇女子)作家马丽华在《西藏三章》的序文中指出,重返西藏的萱歌,同时完成的是诗心的安顿和诗意的栖居。出版家吴雨初在《萱歌之痴》一文中这样评价:“在《西藏三章》里,诗和远方,不再只是我等俗人眼目当中的空间之远里的河山之美,乃是时间意义上的“更加遥远的遥远”。“其诗意念之奇特、想象之漫野、感觉之透骨、辞句之凄厉,足见其痴矣。”此外,在诗歌的旗帜下,刘萱还于2015年开始集结起一群志同道合者的诗友,联手打造西藏第一个可供原创发表与有声朗读的微信诗歌平台“雪域萱歌”。尤其是其主打栏目“雪域读诗”平台,定期发布高原主题的诗文声音版,在诗坛深有影响。“雪山从海底升腾,草原遇到三趾马,百条绳子拴住天上的星星。下面是海子,雪峰漂上云霄,加林山上格萨尔的古战场和羊皮风袋。冬天十一二月的时候,花儿和草原真的要分别吗?”因在大学时代写诗就表现出诗风豪迈俊朗,刘萱还被学弟学妹私下称为”萱哥“,于是她干脆取笔名“萱歌”。20

南石头化骨池纪实文学作品(当代书评高原奇女子)(1)

刘萱诗集《西藏三章》。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李靖

关于雪域高原,有太多人对之,有太多感叹书写,涌现过太多诗句。近些年来,诗与远方,成为人云亦云的流行语。想要把雪域高原,写出与众不同的品格,并不容易。然而,有一位奇女子,却做到了。她就是刘萱。

刘萱曾供职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4至2010年两届援藏后,她主动申请调入西藏工作,现任西藏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在工作之外,刘萱喜爱文学。她著有散文诗集《生命·阶梯》、《生命高地》等。在进藏工作14年时间里,刘萱走遍第三极的多个角落,在积极工作的同时,她也充分施展其身为诗人 的本色才华,写出她的高原之歌。

此外,在诗歌的旗帜下,刘萱还于2015年开始集结起一群志同道合者的诗友,联手打造西藏第一个可供原创发表与有声朗读的微信诗歌平台“雪域萱歌”。尤其是其主打栏目“雪域读诗”平台,定期发布高原主题的诗文声音版,在诗坛深有影响。

“雪山从海底升腾,草原遇到三趾马,百条绳子拴住天上的星星。下面是海子,雪峰漂上云霄,加林山上格萨尔的古战场和羊皮风袋。冬天十一二月的时候,花儿和草原真的要分别吗?”因在大学时代写诗就表现出诗风豪迈俊朗,刘萱还被学弟学妹私下称为”萱哥“,于是她干脆取笔名“萱歌”。

2018年6月,在进藏工作14年之际,萱歌的诗集《西藏三章》,由西藏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并在拉萨首发。这是萱歌花费十四年时间打造的雪域高原第一本有声诗集。《西藏三章》包含《阿里三章》、《藏北三章》、《文布三章》、《拉萨三章》、《珠峰三章》等14个篇章。此外,还收录了20首自由诗。

出版家吴雨初在《萱歌之痴》一文中这样评价:“在《西藏三章》里,诗和远方,不再只是我等俗人眼目当中的空间之远里的河山之美,乃是时间意义上的“更加遥远的遥远”。“其诗意念之奇特、想象之漫野、感觉之透骨、辞句之凄厉,足见其痴矣。”

南石头化骨池纪实文学作品(当代书评高原奇女子)(2)

作家马丽华在《西藏三章》的序文中指出,重返西藏的萱歌,同时完成的是诗心的安顿和诗意的栖居。

有旅藏丰富经验的著名作家马丽华在为刘萱《西藏三章》的序文《当小女子面向大高原》中指出:“她仿佛向诗而生,因诗而来。在经历过两轮’援藏季’之后,重返西藏的萱歌,同时完成的是诗心的安顿和诗意的栖居。她就此走出了不同于常人的人生轨迹。十几年来她在西藏所从事的工作正是对外宣介西藏,而在为西藏代言方面,诗歌自带了魅力光环。所以她不再限于一己抒发,独自芬芳。就见她“左牵一只黄羊,右挽一个冬季”,任凭雪风扑面,在高处款款而行。”

身为公务员,萱歌对诗意、诗歌保有一颗纯粹的心。在她看来,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表达心灵的形式和载体,诗歌也将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是人与审美的链接,是人与意义的链接,是人与真情的链接,是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心灵的链接。“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拥有精神高地,西藏就是我的精神高地。从下往上走是成长,从上往下走也叫成长,而且是更好的成长。”梳理西藏这些年对自己的影响,刘萱这样总结道。

经了解,我们发现,萱歌有一个非凡的家世:萱歌的曾祖父刘锡玲(号聋道人)是清末民初的一位爱国主义指画大师,他曾东渡扶桑(日本),西达雅鲁藏布江,行遍中国名山大川,他独创中国画正面飞燕,开中国画旅行写生之先河,被誉为“诗画双绝”。1915年刘锡玲以巨幅指画《桂湖春燕图》夺得巴拿马金奖,成为中国绘画夺得国际金奖第一人。刘锡玲开创的“聋派指画”经过百年风雨四代人的传承,现在正再现光芒。2003年,萱歌的亲眼看见父亲的指画在日本举办展览时,被日本媒体和朋友热捧,赞为“‘人间国宝’再现东瀛”。萱歌的哥哥刘准又被誉为中国画坛领军人物,“继往开来一大家”。出生于这样一个文艺世家,萱歌其人其文,典雅大气,也就不难理解了。

南石头化骨池纪实文学作品(当代书评高原奇女子)(3)

刘萱说,西藏让她真正感受到了,这里便是她青年时代开始一直追求的“诗和远方”。

除了浪漫想像,还要有社会担当精神

“诗人须能知行合一”

萱歌公务繁忙,但她每到一个地方,闲下来最挂念的还是诗歌。她会给记者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比如最近她分享的一首诗是柯蓝先生的《真诚》:“我非常贫困,一无所有/我唯一的财富是我的真诚/我唯一的满足是我的真诚/我唯一的骄傲是我的真诚/因为我有了真诚,我的头从不低下/因为有了真诚,我的眼光从不躲闪/我的真诚使我的一生没有悲哀,没有痛苦,没有悔恨/愿我真诚的生命永远闪光。”

萱歌说:“我是30多岁有幸在北京认识了柯蓝先生并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创作了散文诗集《生命阶梯》和《生命高地》,这首小诗一直成为了我的人生坐标,我很感激他。”

百忙之中,萱歌也接受了封面新闻的专访。

南石头化骨池纪实文学作品(当代书评高原奇女子)(4)

创作《西藏三章》时,刘萱选定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个西藏,不人云亦云。

封面新闻:写雪域高原的诗文很多,《西藏三章》却做到了风格卓越。在这方面,您有怎样的创作心得?

刘萱:非常感谢您对《西藏三章》风格这么高的评价。其实我一直认为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我的创作体会,首先是因为我对西藏从内心深处彻底的热爱,甚至是痴爱。不光热爱她壮阔的山川,还热爱这里独特厚重的文化,更热爱这里淳朴的百姓。然而,如何才能写出风格不同的西藏,也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有人曾经说过,初来西藏的人,一周之内便能写一本书,一月之内能写一篇文章,一年以后反而写不出东西了,因为这里的文化深厚,越深入越不知应该如何下笔。我也曾经说过,初来西藏的人只能触摸到她的皮肤,只有真正热爱西藏的人,才能触摸到她的温度。在藏14年间,我曾放弃了将刚到西藏时创作的一本散文诗集出版的机会,我想这也是因为我对西藏的这份真挚的感情让我不愿意匆忙呈现之故。

其次,便是一定要对西藏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理解,这不光是表面意义上的诗歌创作的“酥油”和“糌粑”味,而是要用一种对这片土地的敬畏之心,从多维度真真切切触摸她的灵魂与温度。还要从现代诗意审美意识上去研究、体会和把握,只有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这片土地,融入这里的文化和民俗,才会与她一起活着,一起歌唱。

第三,每一位来西藏的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眼中的西藏,我创作《西藏三章》时,就是选定了自己心中的那一个西藏,不人云亦云,包括意象、语言,修辞及首次开创散文诗“三章体”形式书写西藏,都是从心而来,真情抒发。

封面新闻:从援藏干部,到主动调进西藏工作,对您是怎样的一种选择?

刘萱:14年前,我首次进藏工作,并不完全因为如今天人云亦云的“西藏是诗和远方”在吸引我,当时是为了一个承诺,来到了西藏工作。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片高天厚土这么让我的心灵震撼,由此产生的对西藏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西藏不断地激发我诗歌的创作灵感,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这里便是我青年时代开始在心中一直追求的“诗和远方”。所以,我在两次援藏返回北京工作了三年后,最终选择了调进西藏工作。

封面新闻:除了大家都喜欢的那些原因,西藏对于您,还有哪些特殊的意义?

刘萱:我认为主要的特殊意义首先还是这里有真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实版的“诗意栖居”。其次,这里除了高原独特的风光外,还有探寻我自己心中的“诗和远方”的土壤。第三,便是在这里通过向优秀传统藏文化学习,我能够写出颠覆我过去作品的诗作,奉献给向往西藏、热爱西藏、讴歌西藏的海内外朋友们,让自己的心灵在地球第三极更生。

封面新闻:您出生于艺术世家。您的曾祖父,你的父亲,你的哥哥都是资深大画家。这样的家庭,对您的人生道路选择,有着怎样的影响?

刘萱:我很有幸出生在绘画世家。我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我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我大学毕业对职业的选择,还是后来选择离开北京远赴西藏,都与我的家庭影响塑造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有着密切关系。一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让我在西藏14年艰辛的工作中能够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守应该坚守的信念和正气。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三是对诗意栖居的向往,有了这些东西,我可以舍弃很多看似锦绣的现实,也许还是苟且,而去寻找生命新的风景和人生的真谛。

封面新闻:“远古的山洞成为世界的酒杯,你将寒风一饮而尽。”读您的诗,感觉您的诗风格非常豪迈。总体来说,您追求的是怎样的诗歌美学?

刘萱:的确,我在《西藏三章》中的许多诗句,体现的是在这片大大的高原上,心灵被投射的一种辽阔和壮美,还有沧凉和豪迈,这是西藏的风雪四季和高迈带给我的。总体来讲我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应该是豪放多于婉约,同时也追求诗歌的形式美、意境美和灵魂美。尤其是写西藏的诗歌,一定要有思考,有灵魂,有沧桑,有意境。《西藏三章》中的《阿里三章》里的许多诗句如“象泉河被流动的镜子照耀”、“我想让无绿的海拔重回蓝色的古海”,《藏北三章 》中“我躲得过你的日月,却躲不过你的星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封面新闻:您觉得,有一颗诗人的心,与您的工作是怎样的关系?

刘萱:我的工作是非常严谨的,时常要处理很多纷繁复杂的工作,需要更多的理性。但我认为我的诗心与工作并不矛盾。因为,西藏高寒缺氧,工作条件较内地差,克服诸多困难需要持续的、更多的工作激情,而诗人的内心是常常充满激情的;西藏的工作时常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的工作富于创造性,而诗人的心中总是充满了浪漫,敢于想像。14年来我负责了不少开创性工作并取得成效,应该说就是出自于诗人的浪漫想像和社会担当精神。当然,这需要诗人必须能知行合一。

封面新闻:您一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会有写诗的灵感触发?

刘萱:平时,我的工作非常繁忙,不过我经常有下基层的工作机会,西藏下乡的路途非常遥远,一天行车七、八百公里是常事,而每到一个地方,每经过神山圣湖,茫茫草原,高山峡谷,美丽村庄,无论上苍凉还是艳丽,都能让我心中充满一种感动和坚韧,仿佛置换了一个曾经的自己,往往在这时创作灵感就会闪现。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