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用中文怎样说(德语究竟怎么说才有味)
德语用中文怎样说(德语究竟怎么说才有味)可喜的是终于尘埃落定,你会很快地发现一个平时叫做规律的东西,它一定没有公务员考题里面乘了又减还要开立方根那般复杂。你只需认真统计,一五一十地划几个正字就可以了,时髦的说是,就“呕了”。然后我们就得到了初步的答案(注意,初步的): ①当h位于词句的首字时,德语里有九成发f声;②当f位于词句的末字时,有九成发h声。而至于其他两种情况(h末,f首),念错的几率却很小。通俗的话说就是德语里关于hf两个声母人们喜欢的是首字音发f声,末字喜欢发h音。那么我们得出来的最终答案是:在我国汉语拼音21个声母中(b.p.m.f......),当发f音时,是清,简单,不费力的特征;当是h时,浊,有点复杂,颇费力气(这一点大家都可以现场试试)。而常德人或者是湖南人发音时都是有点“爱捡便宜”,都是喜欢从不费力到渐渐的力度加大,由直到宛,然后一气呵成。我想德语里应该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在说话一开始时还要在五脏六腑打几个转
常德行政区地图
对于一个住或玩在常德的外地人来说,当常德佬非常自豪地对你宣称自己会德语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摸着脑壳犯迷糊。否则他们会哈哈大笑,因为在他看来这还算不上是一个要费脑细胞脑筋急转弯。随即他也会热情地告诉你----德语者,常德话也。然后你也会在喏喏之中对德语有了兴趣。
玩过黄金岛上拖拉机之类游戏的人都知道,聪明的厂家也为常德玩家配了常德方言并借此吸引眼球。但那都是几句简简单单的牌桌之词,生硬乏味。而要真正地品出常德话的韵味,却还是在常德的街头巷尾,茶桌饭局之中。正如黄狗之与骆驼,稀饭之与馍馍一般。
一直以来我始终觉得但凡说一个事物,并不非得以它的定义或概念是什么来起头,如此一来都是满篇的学术文字,而生活的原汁原味却会悄悄的流失掉了。
我不是地地道道的常德人,出生地虽属常德所辖,但离得还是远远的。到常德舟车虽说方便,但车子大半时间是在崇山之间绕过来绕过去,也因此我经常性的晕车。用句常德话说:山多得噶卵哒(说实话这两个字有好多版本,我就选其中之一)!然后还补一句,那确实。注意,最后一声要尽可能地拖长和上扬。当然,在常德市和澧县一些地方还是以平原居多。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那在山坡与山谷的风声之间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常德方言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了。
常德诗墙,沅江夜景
除了山的阻隔之外常德的两条水也明显地使常德话的内涵更加丰富了。这两条水当然就是沅水和澧水了。如一个好事的人打开常德地图便会很明白地发现,这两条水边的居住区占了很大比重,临水而居是人类最早的聚居规则。而又因古时交通不便,江水两岸难以交流,久而久之,语言也就和橘一样生淮南为橘,而淮北为枳了。因而沅水流域(武陵、鼎城、桃源、汉寿)和澧水流域(石门、临澧、澧县、安乡、津市)的方言也彼橘此枳了。
虽然山环水绕,可你并不需要是一个语言学家或懂得平仄的诗人,只要你一听或者说上几句德语,那特色还是昭然若失的。
ni可以先做个试验,随便找一个常德佬要它用普通话标标准准地把“湖南”二字读出来,那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往往到了歇斯底里的时候,常德佬也只会说出“funan”而并非“hunan”或者“chifan”变成了“chihuan”。一点儿也不错,我这里要说的就是常德话里面往往是h.f 不分的,这一点好像在整个湖南省的各个地方都是这样的,而常德尤甚。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趣味现象。此时你也大可不必吝啬自己满腹的语言才华。尽可能的罗列出一系列的如“谎言,半夜心慌慌,芳华绝代的梅艳芳......”等等诸多关于h.f的词句。要尽可能的多而丰富,因为这样便更有说服力和德语的趣味性。再然后开始仔细地聆听被你一直忽悠地气喘吁吁读这些词句的仁兄的语音和语调。当然为了操作的准确性,你还得有必要要求他重复几次那些你未能听得很清楚的地方(不过这样一来,他这时的语气里肯定也是出烦得掉渣)。
可喜的是终于尘埃落定,你会很快地发现一个平时叫做规律的东西,它一定没有公务员考题里面乘了又减还要开立方根那般复杂。你只需认真统计,一五一十地划几个正字就可以了,时髦的说是,就“呕了”。然后我们就得到了初步的答案(注意,初步的): ①当h位于词句的首字时,德语里有九成发f声;②当f位于词句的末字时,有九成发h声。而至于其他两种情况(h末,f首),念错的几率却很小。通俗的话说就是德语里关于hf两个声母人们喜欢的是首字音发f声,末字喜欢发h音。那么我们得出来的最终答案是:在我国汉语拼音21个声母中(b.p.m.f......),当发f音时,是清,简单,不费力的特征;当是h时,浊,有点复杂,颇费力气(这一点大家都可以现场试试)。而常德人或者是湖南人发音时都是有点“爱捡便宜”,都是喜欢从不费力到渐渐的力度加大,由直到宛,然后一气呵成。我想德语里应该是没有几个人愿意在说话一开始时还要在五脏六腑打几个转,在嘴和喉结里还要酝酿一番的,那样说话也似乎成了一件很不轻松的本能活动了。更何况是在h.f发音本身就有点相似的情况下。除了了hf外,n.l的境况在德语里也差不多,如兰花,秦始皇(石门方言,对秦始皇)等等。
当然,仅仅通过几个声母的发音来窥探德语的韵味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知道,一个地方的语言除了基本的词汇是不可或缺的外,它的情感丰富和生活滋味就完完全全地出自特色的语气助词了。这里我们还需普及一下,语气助词及是表达各种预期的词或单个的字,如“啊,吗,吧”都是。他们的意义老不实在,独立性相当的不稳,因此又入虚词划分之列。但是在日常的时候一旦动起口来则大大不同了,很明显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口字站在旁边,很明显德语又因此而不一般。 在常德方言语气助词排行榜上主要有“哒”“嘀”等等,而top1则是“哒”了。下面就是几个日常的不同场景,如高兴时 “我考试考过哒,媳妇也马上要生哒..”;生气时,“真tmd撞到鬼哒(生气的程度还是蛮大的,最好不去惹)”;询问时“你要点么哒,搞么哒”(买东西时常听见);肯定是“就是这么好”;允诺时“要得嘀,要得嘀”(还要一个劲儿点头配合).......虽然这些场景的内容难得上大雅之堂,可生活的日子就是在这写或长或短,或清脆或深沉,或激烈或平和中有滋有味起来了。
在常德,你的生活水平可能很高,车房齐备。但你的生活一定是过得很滋润的。因为对于一个整天闭门不出的人来说,懂得在七般品中用德语来享受和讴歌生活是多么一件幸福的事儿啊。
德语已经很生活很特色了,可是在历史上还是受到过冲击的。这一切都是移民惹的祸。在古代北方才是逐鹿的地方,而到了晋的永嘉之乱和大唐的安史之乱,其结果是造就了两次大规模向南的移民,也就孕育出了将原始方言和北方官话有着因缘的常德方言直雏形了。而后的江西老表也曾大举入迁湖南。但冲击不大,反而在常德被慢慢地同化掉了,直至现在。 很高兴,常德帮在近几年还是很厉害了(至少在省里面如湖南卫视),德语也开始有点名气。不久前网上还有好事者普及常德话,弄了个等级测试题,一时间点击率猛窜着实流行了一把。但是比起嘴与耳的趣味真是,难免还是小巫同志见大巫主席了。
常德江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