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反谍电影有哪些(68年前的反特片智擒蒋匪特务)
解放初期的反谍电影有哪些(68年前的反特片智擒蒋匪特务)光是在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就出产了30余部反特片。其中更是不乏经典之作,诸如:《冰山上的来客》、《羊城暗哨》、《虎穴追踪》等。根据不完全统计:在那个内地电影市场普遍缺少娱乐性的年代里,反特片里的谍影重重,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贯穿始终的谜团悬念,总是让人们睁大了眼睛,调动起全部的神经。最感过瘾的无疑是跟随睿智勇敢的影片主人公,穿破重重迷雾,揪出潜藏的敌人。每一次观看反特片,都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捉特务”战斗般惊心动魄。反特片本质上是谍战电影的变种,加之诞生于特殊时期,承载了一定程度上的宣传教化的作用,因而得以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类型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史地位。
大家好,欢迎来到迷影映画出品的「经典反特谍战老电影」怀旧栏目。
纵观国产类型电影发展史,有一类电影可谓影响深远——
反特片。
倘若你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观众,一定曾经为反特片着迷过。
在那个内地电影市场普遍缺少娱乐性的年代里,反特片里的谍影重重,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贯穿始终的谜团悬念,总是让人们睁大了眼睛,调动起全部的神经。
最感过瘾的无疑是跟随睿智勇敢的影片主人公,穿破重重迷雾,揪出潜藏的敌人。每一次观看反特片,都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真实的“捉特务”战斗般惊心动魄。
反特片本质上是谍战电影的变种,加之诞生于特殊时期,承载了一定程度上的宣传教化的作用,因而得以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类型电影,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史地位。
根据不完全统计:
光是在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间,就出产了30余部反特片。其中更是不乏经典之作,诸如:《冰山上的来客》、《羊城暗哨》、《虎穴追踪》等。
随着此类电影越拍越多,逐渐形成一种特定风格和剧情模式:
在反特片中,通常主人公是智勇双全的孤胆英雄,在识破特务的诡计后,将计就计诱敌深入,与敌展开斗智斗勇的较量,并最终凭借着过人的胆识与身手,化解了敌人的阴谋。
尽管敌人也不是吃素的,但观众始终会相信这类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毕竟,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
反特片曾经于五六十年代兴盛一时,伴随着新中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本期要推荐的就是一部拍摄于1955年的经典反特片,在当时曾经风靡一时。
《天罗地网》
1951年的东南沿海。
一天夜晚,一架敌机盘旋在东南沿海某地上空。
趁着夜色的掩护,从飞机上落下两个降落伞。两名空投特务妄图潜入境内搞破坏。
与此同时,驻守在海防线上的解放军部队发现了敌机的踪迹,迅速派出一支小队抵达特务降落的区域,双方在树林展开交火,其中一名特务被我军当场击毙。
另一名特务却趁着同伙负隅顽抗的机会,往丛林深处逃窜。
当地公安局内,公安局长收到了沿海边防部队的通知,得知有敌特潜伏入境的消息。
他找来侦察科的科长李桂林一起商议,根据从被击毙的特务身上缴获的电台推断,特务的下一步行动,很可能是想要联系境内的特务组织与大盖山的匪特残部。
此外,在特务的身上搜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句话。
“人民路五洲百货商店,十三号”。
公安局长吩咐李科长,必须尽快掌握敌人的全盘阴谋,将特务组织一网打尽。
李科长接下这项任务,与手下的老侦察员王英一起展开了调查。
同一天下午,城内的五洲百货商店内。
特务头目林金标迎来了一位穿西装梳着油头的神秘男人。
对方自称要与经理林金标谈一笔买卖,并说出了接头暗号。
林金标听到暗号,知道对方是自己人,就这样与境外特务钱志尧接上了头。
与此同时,境外特务处长收到了情报,在美军顾问杜桑特的收一下,准备再派一名心腹“七号”前去行动。
几天后,当地中学的一位女学生金一萍,回到家后忽然得知,家里来了一位从没见过的亲戚,是她刚刚从国外回来的舅舅郭浩。
这位刚刚从国外经由香港入境的郭浩,正是境外又加派的特务“七号”。
特务郭浩与林金标接上了头,要求度机房在20天内拿到当地海防部署的情报。林金标思考过后,认为当地粮食局的干部郑希达可以利用。
郭浩听完觉得可以利用郑希达的关系,从粮食分配的环节,了解当地的海防部署信息。
与此同时,李科长收到了我方谍报部门发来的最新情报,得知台湾又派了一名特务七号入境,必须想办法查到对方的身份。
话分两头。
特务郭浩此时正住在金一萍的家里,狡猾的特务郭浩正是利用年幼的金一萍,帮自己联络林金标的特务组织。
金一萍在当地的市立二中上学,她的老师正是侦察员王英的女友何瑞先。
公安局的侦查员通过对百货商店的监视,发现林金标近来经常接触女学生金一萍,这引起了侦查员王英的注意。
侦察员王英通过对女学生金一萍的走访,查到了她那个可疑的舅舅郭浩,怀疑对方就是境外派来的特务七号。
李科长进一部分析后认为,林金标与郭浩利诱了粮食局的干部郑希达,可能是想从郑希达入手,通过粮食调配了解到沿海布防信息。
这时,当地派出所打来电话通知李科长,郭浩正在申领通行证,想要去往大盖山附近的石马乡。
李科长立刻猜到,特务郭浩是想要去联络躲藏在大盖山的匪特残部。
为了拖延特务的行动,李科长首先通知派出所,两天后再将通行证交给郭浩。
李科长得知李彬自首的消息后立刻计上心头,决定派侦察员王英出马,依靠已经自首的特务李彬的关系打入敌后,摸清大盖山匪特势力的具体情况。
就这样,在敌特们自鸣得意的同时,公安部门的“天罗地网”已经悄然撒开。
两天后,特务郭浩准备前往大盖山,林金标替他介绍了联络站的特务李彬,李彬给他介绍了一个猎户王善福,准备第二天陪他上山。
事实上,李彬早向我公安局自首,而这位“枪法好,山路熟”的猎户,也正是王英乔装改扮的。
郭浩在山里找到了这帮溃不成军的残匪,匪首刘团长主动迎接郭浩上山。特务郭浩对匪特军官们做出了训话,鼓励他们重振士气,很快就能下山。
与此同时,王英悄悄来到破庙外,想要偷听匪特们开会的内容,结果触发了“偷听必被发现”的剧情推进环节。
匪首刘团长派人试探王英,却被老练机智的王英给识破,取得了特务们的信任。
王英的卧底行动取得了成功,不仅赢得了匪特的信任,还查到了匪特的全部阴谋计划。
不久以后,特务头目林金标让郑希达去粮食局的办公室,窃取海防部队的粮食调配表格,借此查出海防部署信息。
然而郑希达得手以后回到家,却被林金标下毒灭口。
林金标将粮食调配表送到了特务郭浩手上,却没想到,两人的交谈被女学生金一萍给偷听到,她立刻找到了女老师何瑞先,将自己偷听到的信息告诉她。
何瑞先意识到事关重大,赶紧打电话通知了男友王英。
两天后,趁着夜色的掩护,两艘敌军帆船悄悄靠近海滩的梅花坞。
从船上下来的匪军们,陆续下船向海滩集中,与刘团长带着手下的人马一起汇合。
同一时间,公安局内,公安战士们整装待发,局长看了一眼手表并下达了命令。
很快,全副武装的公安战士们兵分多路,开始了“收网”行动。
林金标被李科长当场逮捕,狠毒的特务郭浩用枪托将金一萍打倒在地,接着又打倒了金一萍的外公,迅速往城外逃去。
好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郭浩慌不择路摔倒在地,手枪也掉在地上,正准备伸手去捡,却发现面前站着一个人影,正是穿着一身军装的侦查员王英。
就在特务林金标和郭浩先后落网的同时,解放军战士也在大榕树村开始了一场战斗。
刚刚汇合的匪特们在解放军的包围下,被打得丢盔卸甲四散而逃,最终成了瓮中之鳖,被一举剿灭,负隅顽抗的刘团长也被当场击毙。
一场硝烟过后,匪特势力被彻底消灭,案件也顺利告破。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
《天罗地网》拍摄于1955年,由上海电影厂拍摄完成。
五十年代中后期是新中国反特片的第一次创作高峰,《天罗地网》正是早期反特片的代表作。
影片的拍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的文艺创作也受到了影响,展现敌我斗争的反特片,成为电影厂的一项创作任务。
1954年,上海电影厂率先推出《斩断魔爪》,紧随其后又推出了这部《天罗地网》。
这两部电影并非新中国最早的反特电影,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反特电影创作。
因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天罗地网》这类反特片,在当年几乎是被当做军教片来拍摄,全片洋溢着浓浓的爱国热情与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虽然是以抓特务、瓦解阴谋为主线,但整个故事并不强调惊险与悬念,核心在于表现敌我斗争,歌颂军民一家、同心协力保家卫国的斗争过程,在寓教于乐的同时,承担着反映现实、启发民众的意义。
影片的编剧石方禹是著名剧作家,也是新中国电影业的元老,于八十年代担任电影局局长。
导演顾而已是新中国早期电影业的奠基人,执导过《天仙配》、《小二黑结婚》等电影,让人唏嘘的是,他于1970年上吊自缢,时年55岁。
演员方面,饰演侦察英雄王英的演员陈天国,早在三十年代就已经是著名影星,新中国成立后调入上影厂,凭借《天罗地网》荣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影片创作个人奖。
然而就在1967年,他于杭州灵隐寺上吊自尽。
饰演公安局长的演员是老戏骨中叔皇,饰演特务郭浩的演员,是后来上海译制厂的配音艺术家卫禹平,此外电影中还有反特片中的“外国特务专业户”于飞,他从五十年代开始,就活跃于一系列反特电影中,经常扮演外国神父或是汉奸特务的形象。
作为上影厂著名的反派演员,他与陈述、程之、董霖一起,被戏称为“上影四大坏蛋”。
作为一部早期反特片,《天罗地网》的故事比较简单。
影片在剧本创作方面,受到了五十年代流行的苏联反特小说《冒名顶替》的影响,故事围绕特务伪装入境潜伏搞破坏,我方侦察员卧底打入敌后,窃取敌人阴谋信息,最终将其一网打尽的设定展开,后来的《羊城暗哨》、《寂静的山林》,《虎穴追踪》等电影,几乎都是遵循这样的剧情套路。
尤其是王英卧底匪巢,遭遇特务试探并巧妙应对的情节,被后来的《英雄虎胆》给发扬光大。
根据相关资料,影片作为当时上影厂的重点项目,因为创作过程有太多部门过问,导致剧本前后改了八稿,前后耗时两年才完成电影拍摄,而当时的创作观念又是必须要在电影中,将敌我阵营刻画的立场分明,侦察英雄一定是高大威猛器宇轩昂,特务则必须气质猥琐行为鬼祟,导致故事中好人坏人一目了然,显得电影悬疑感不足,故事也不够紧张刺激。
对于这样单一的文艺创作观念,在当年也存在一些争议。
著名电影评论家陈荒煤就曾撰文批评《天罗地网》说,认为这样的电影不仅不能充分地引起群众对敌人的警惕,相反会使得群众以为“高枕无忧”,因为这些敌人特务都是毫不可怕且愚蠢至极的,反正逃不出公安人员的“天罗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