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会哭的孩子才会有糖吃(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原来会哭的孩子才会有糖吃(会哭的孩子有糖吃)爸爸教他用燃气灶做饭,他学了一次还是不会。“你们去玩吧,我知道的,学习最重要。”而他,也习惯了做懂事的老大。爸爸妈妈带妹妹出去玩,让他在家写作业。他想去,但忍住了。他对妈妈说:
作者 | 蓝骆驼
在《敞开心扉的少年》节目中,有个男孩出场时,是这样做自我介绍的:
“我是蜜糖的哥哥”。
他有一个可爱的妹妹,叫“蜜糖”。自从有了妹妹,爸爸妈妈就把更多精力用到了妹妹身上。
而他,也习惯了做懂事的老大。
爸爸妈妈带妹妹出去玩,让他在家写作业。他想去,但忍住了。
他对妈妈说:
“你们去玩吧,我知道的,学习最重要。”
爸爸教他用燃气灶做饭,他学了一次还是不会。
爸爸又拿他和妹妹比:
“你咋这么笨呢?要是教蜜糖,她早就学会了。”
他心里委屈,难道妹妹天生就比自己聪明吗?
他想哭,但还是憋住了。
都说二胎家庭中,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妹妹想要礼物时,会哭会闹会撒娇。而他,从来不敢提要求,哪怕心里委屈也默默承受。
可是,当他听到妈妈说:
“我不喜欢太懂事的孩子,你有什么想法就说出来,你也可以撒娇的。”
男孩委屈地哭了。
邓亚萍在节目中说:
“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吗?”
“其实,问题不在于孩子,
而是家长要学会平等的‘发糖’”。
知乎上有个提问:生了二宝以后,你们对两个孩子的爱一样吗?
有位网友的回答获得了高赞:
“会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不一样。”
同事家的二宝,闹腾又娇弱,是典型的“睡渣”和高需求宝宝。正因为这样,同事把更多精力都放到了二宝身上。
无形中也就忽略了老大。
一开始,老大每晚睡觉前还想让妈妈陪自己看会书。看到妈妈那么忙,也就不再麻烦妈妈了。
看到老大越来越懂事,同事一开始是欣慰的。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儿的一篇作文——
“妈妈,我想对你说,你爱我吗?
自从有了妹妹以后,我感受到你更爱妹妹了。
妹妹哭了,只要她一闹腾,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瞪着我说:是不是你把她搞哭了。
我像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为了这一件小事我哭了一整个晚上。以前那个懂得给我打扮的妈妈不见了,爱变着法儿给我烧饭的妈妈不见了。
妈妈,我乖乖地,你就会像从前那样爱我吗?”
手心手背都是肉,父母并不是刻意偏爱谁。然而,想要“一碗水端平”,也是真的难。二宝相对弱小,也相对更可爱,自然更容易得到父母的关爱。
对于老大,父母会不自觉地希望他——省心一点。
同事一直以为,有了老二,老大自然就“懂事”了。
其实,所谓的“懂事”,是被“催熟”的。
老大的乖巧懂事,不过是想换来更多关注和疼爱。很多父母会因为老大的“懂事”,而对老大“放心”。
于是——更加忽略了老大。
那种忽略可能是无意识的,有时父母自己都觉不出来。可是,孩子却是敏感的。
有位网友说,
“我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妈妈为了给弟弟买玩具,忘了接我放学回家。在老师给妈妈打电话之前,她甚至都没有想起我来。
妈妈说,给弟弟买完玩具,弟弟嚷嚷着肚子饿,就先给去给他买东西吃了。
从那时候起,我就开始格外懂事,不争不抢,也开始自己放学回家。可就算这样,只要弟弟一哭,就都是我的错。
这样的委屈,我长到二十多岁都记得。”
对于老大来说,“懂事”不是天生的。是内心的敏感,让他们学会了成为父母期望中的乖孩子。
马伊琍曾经在一档节目里提到,自从有了妹妹后,大女儿就变得特别懂事,特别听话。
有一次,大女儿在幼儿园里和同学一起玩过家家,需要孩子们去扮演妈妈和宝宝。
她的同学想让她当宝宝。
其实,她想当妈妈,可是不敢说出内心的想法,只能委屈自己,闷不吭声。
回家后,马伊琍告诉女儿:
“如果你不想玩这个,可以拒绝她们。”
女儿却说:“我不敢”。
马伊琍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希望女儿懂事一点,也对女儿非常严厉。平时,只要自己声音大一点,女儿立刻会认错:
“妈妈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
其实,女儿不过是在妈妈的威严下,压抑自己的天性,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
“懂事”的背后,是孩子努力克制内心欲望的心酸。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小时候越懂事听话的孩子,长大后心理问题越多。”
“懂事”的孩子,不敢在大人面前任性,喜欢迎合讨好大人,甚至忽略自己的感受。
这种“懂事”,其实是一种失去自我的表现,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长大之后,会习惯性讨好他人,不懂拒绝。
演员杜江说:
“如果可以任性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
太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是有一些自卑,担心别人不喜欢,担心做错事。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就失去了孩子应该有的放肆和任性。
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的。”
不会“哭”的孩子,往往都藏着自卑,藏着对被爱的不确定,失去了孩子本应有的快乐。
在《请回答1988》剧中,姐姐德善为了不让爸妈为难,总是把鸡腿让给弟弟吃。
鸡蛋只剩两个的时候,也会违心地说:“没事,我不吃。”
久而久之,妈妈以为她不爱吃这些,而是爱吃腌豆。
其实,她心里一点也不喜欢。
二胎家庭中,我们要教会那个不会“哭”的老大,敢于表达自己,成为一个“被看见”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过:
“每一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妈蓄满安全感和爱。”
他有“哭”的权利,也有好好长大的自由。
愿每个父母,能学会平等发“糖”。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 End ——
作者:蓝骆驼:俩娃妈,写作者,记录者,幻想家。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