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阳最热闹的街(风情郧阳山二黄)
郧阳最热闹的街(风情郧阳山二黄)黄鹏喜杏花,惹得游蜂恼………”没办法,完全被二黄迷了心窍,戴了绿帽子的大夫不忍因此而要了那男子性命,一顿乱棍将其打到门外。浑身伤痕的男子一瘸一拐回家,一路上仍忘我地接着那二黄导板唱:“海棠憔悴牡丹愁,只恐韶光容易老。我爱夏,夏日长,玉碾棋声碎,罗纨扇景凉………”小时候曾听乡人说村事,说汉江上游的三浪滩有对男女早晚看二黄,看得人戏不出,人迷于《二度梅》中良玉、杏元戏里故事,便把自己生生当成了剧中痴情的他们,台上唱台下和,彼此如漆似胶。尽管各自有主,可情窦被撩开,怎么也无法关上,他们就以身试法演绎了自己的“二度梅”。某天男子正在女方家颠鸾倒风,云雨交欢,被女方丈夫撞个正着。丈夫怒不可遏,捆住那男子吊到房梁上一顿好打,打罢问他还敢如此胆大包天,那皮开肉绽的家伙开口居然忘了回答对方挥动的棍子,却一咬牙深情唱起来了二黄经典唱段:“我爱春,春意好,绿波动心扉,眼底生芳草。早先,城乡多戏楼,府城主要场所
最早诞生《诗经》、《楚辞》的郧山汉水现今还有什么传承?这段古老的河山应该有相当多的流风遗韵才是啊!山地民歌、船工号子、山二黄、二棚子、八岔子……遗风宛在,血脉幽幽。土地上的自然风情是一个地方的精神之根,留得住一星半点,方可使这方人青枝绿叶,花荣果实。
东北二人转,西北二人台,旺盛了那里的土地,汉江山二黄、二棚子也始终在郧阳人的骨子里流淌,尽管它们都“二”,但不是今人彼此取笑调侃所言之“二”,它是个真正意义上的数量词,其内涵所指,或演员为俩,或剧种缘起于“二”,是个数量词,不是“二百五”之“二”。
相传“山二黄”原本诞生于长江沿岸黄冈、黄陂,这“两黄”地区的精神产品带进汉江,落地生根于郧阳大山,故而叫了“山二黄”;也有说缘起于唐玄宗兴办梨园时期的一个人,那时坐部伎子中有个人叫黄幡绰,擅演法曲“黄管体调”,这曲调因“黄”姓人演“黄”管体调而称其为“二黄”,安史之乱中此曲流传郧阳,生成为“山二黄”。而“二棚子”之名则与诞生之初搭起的戏棚赛演有关,那时民间演小戏多半在田间地头、场院村口,遮阳挡雨,搭个棚子,为掀高潮,营造氛围,两班子戏同时开演,两棚比高低,这搭起的“二棚”就成了戏名。
汉江飒爽,郧山和畅,绵绵秦巴便以这两种植根本土的戏曲为精神大典,民之风情得以愉悦,人之情怀得以舒展。
早先,城乡多戏楼,府城主要场所都有,安阳口、杨溪铺、南化塘、辽瓦店、罗公庙、黄龙镇都曾矗立耀目壮观的楼台,飞檐振铃,楼阁炫目,帷慕幻彩,华灯秀雅。除正常年节必演外,二月二、三月三等时令庙会也演大戏;半年耕耘半年闲,农闲时更忙。官民雀跃,人心狂放。公众场所建戏楼,名门大户彰显大家气象,独享一楼好声音,也在自家庄园建。或亲或请戏班,喜庆时就会一演儿天。
乡民回忆,五峰上塔徐大璋庄园那座锦绣戏楼,早年时常请黄龙滩有名的科班戏子,何宏生、周庆云等大牌山一黄师傅都曾被请登台献艺。太平年间,常常鼓乐不绝,从正月十五到二月二,十里山川都震彻那诱人的二黄长音。戏一出接一出,一天连一天,年节的热闹和幸福一直蔓延到龙抬头。来自陕西、武汉、河南等地官宦贵戚作为正式观众外,也有乡邻等场外观众,倚墙引颈观望,老少男女,人搭人人上人,庄园外一层一层,水泄不通。一些悟性好、记性出众的人看几次后就会了二黄腔,熟悉了二黄故事。
二黄经正规的戏班子传承得以光大,同时也成为一种产业,养家糊口。二黄腔嘹亮高元,荡气回肠,它豪迈的一声唱腔会立马让人想到他们雄浑的山音和汉江峡谷拉纤的号子,那是男人襟怀的宣泄,时代修行的情愫。“得岁月,延岁月,得欢悦,且欢悦。万事谋成总在天,何必劳苦千万劫。莫胆怯,放宽心,金谷繁华眼底尘。”这是那些迷恋《二度梅》的青年们经常拖起长腔唱的二黄段子,是我们似曾相识的《智取威虎山》里少剑波推窗瞭望茫茫雪原时所唱的二黄导板“望飞雪漫天舞,巍巍丛山披银装,好一派北国风光”的那种气定神闲的声腔一种特别男人的情怀,平凡的心境会因这一嗓子二黄调而有了大男人的气度来。
小时候曾听乡人说村事,说汉江上游的三浪滩有对男女早晚看二黄,看得人戏不出,人迷于《二度梅》中良玉、杏元戏里故事,便把自己生生当成了剧中痴情的他们,台上唱台下和,彼此如漆似胶。尽管各自有主,可情窦被撩开,怎么也无法关上,他们就以身试法演绎了自己的“二度梅”。某天男子正在女方家颠鸾倒风,云雨交欢,被女方丈夫撞个正着。丈夫怒不可遏,捆住那男子吊到房梁上一顿好打,打罢问他还敢如此胆大包天,那皮开肉绽的家伙开口居然忘了回答对方挥动的棍子,却一咬牙深情唱起来了二黄经典唱段:“我爱春,春意好,绿波动心扉,眼底生芳草。
黄鹏喜杏花,惹得游蜂恼………”没办法,完全被二黄迷了心窍,戴了绿帽子的大夫不忍因此而要了那男子性命,一顿乱棍将其打到门外。浑身伤痕的男子一瘸一拐回家,一路上仍忘我地接着那二黄导板唱:“海棠憔悴牡丹愁,只恐韶光容易老。我爱夏,夏日长,玉碾棋声碎,罗纨扇景凉………”
伤痛无碍,幽情疗心,棍棒无改一腔二黄情。
从此,他们被族人禁闭于家门,但山二黄的心魂却始终游荡在他们心中,至老也仍怀揣戏中故事心仪着彼此。
二黄渗入民情而深入心灵,成为家常。我舅母,地道村妇,不识字,却唱得一口好二黄戏,讲许多二黄戏段子。天然的好记性,好嗓子,传统剧目能说几十个,唱几十段。《一捧雪》《二度梅》《三奏本》《四进士》《五月图》《六月雪》《七人贤》《八义图》《九更天》《十道本》“四大逼宫”“四大刺客”“四大姻缘”,她随口就来。若活到今天,可以到“星光大道”去遛遛嗓子。我同学母亲九十多,双目失明,独对二黄古戏有记忆,一说起来就没完,兴趣远比今人说韩剧浓厚。大家熟知的竹溪二黄戏老艺人周毓成,他也是民间成长的,著名戏剧家沈虹光看了他清唱的《清风亭》后,赞誉连声,佩服不已。
说他的高音特有造化,唱到高处的颤音薄透,像闪闪发光的金箔,是皮黄却比皮黄多出了料峭和苍劲。由此,这位戏剧专家不禁感慨道:“据说出色的葡萄酒师会用舌头去品尝葡萄园里的土壤,山二黄也有土壤。天地灵气如果真能通过土壤凝聚到甘醇的葡萄酒中,那么,秦岭巴山的灵气也一定会凝聚到皮黄艺人的声腔之中。只是什么戏都要靠人唱,我说山二黄好,是听了周毓成的唱。换一个地方人唱呢?还有这个效果吗?”
是的,土壤是山二黄的天分,换了汉江水郧阳人,也许就会是另种味儿。正是这种天赋,汉江儿女有无文化就看你是否有二黄的基因,黑汗横流的船拐子、千里贩牛的牛贩子、挑担谋生的剃头挑子、篾匠挑子、术匠挑子、银匠挑子们,是二黄的传承者、爱好者,栉风沐雨挣几个钱后,留下养家钱,剩几个就该去看戏,乡间戏故事、戏调大多是他们带进带出的。
汉水入江,精魂植入天下。顺流而下的山二黄,风华贲张,长江人、珠江人、北京人都嗅到了馥郁的香气,由此汉剧得益而丰盈,汉剧芬芳四溢,徽剧、广东汉剧绽开奇葩。徽剧北上成为国剧,情怡国人;广东汉剧盛开为南国牡丹,滋润海外。
山二黄,一脉幽香,造化乾坤。
相比山二黄,二棚于则属民风小戏,是民众轻松娱乐时随机扭起来唱起来的那一种乐呵,是开满山野的桐子花,是一身土布的山妹子,天然自然,代表着郧阳的地道土味。当然,它也不期然地吸收了外来养分,其抑扬荡的尾音很接近秦腔曲调的尾音,沉郁之气把听众的心吊到很高又悠然放下,显然,是深受陕南秦腔影响衍生而成;而其中琴子腔的欢快,是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戏曲声腔来表达的,其声腔又接近钟祥一带的梁山调,这则是楚风流变而来。可见二棚子是典型的南北秦楚古风影响下的汉江风情产物。二棚子大抵出现于明成化年间,此间是郧阳府行政建制形成期间,也是流落于此的四方流民附籍落户、得以安身乐业的安定时期,故而这种歌吟闲情的娱乐型戏曲就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棚子角色简单,不用花脸、武生和庄重的须生等扮相,只用小生、小旦、小丑“三小”就够。一角多代,结构紧凑,利于走街串巷。因而大众,普及率极高,山村老老少少无论文化如何,多半都能在干活或扛锄回家的路上,哼着二棚子过门曲调来几句二棚子唱词。伴着布谷鸟清脆的叫声,那嗨出来的歌很是酣畅:
“今日里到娘屋去把亲探,与女儿要寻个美满姻缘,回头来把女儿一声呼唤,问母亲你唤儿有何事干?”《柜中缘》里这唱段是人们经常嗨在嘴边的。
乡风里俗,打情骂俏,公子逃难,小姐养汉。从前二棚子戏多半执着于此类题材,逗乐而不免轻佻,轻快而不免撩人,其火辣辣的调情性和寻求情感对话的直白做派,彰显的是男女之欢的直抒胸臆,不免会对年轻人产生负面影响。从前郧阳有个员外的公子,偷看二棚子着魔,回家后与家奴菊花纠缠。他模仿戏中人物歪戴帽,曳着花长衫,前村后店撵菊花,边译边唱:
“一爱姐的发,金花两边插;二爱姐的手,赛过水中藕;三爱姐的裤,红丝带子来扎住……”菊花被追得情急,回唱到:
“少爷你莫酸,你家姑娘赛天仙;少爷你莫傻,白面馍馍就在家;少爷你莫坏,老爷棍子要命来。”这样的事儿出现,显然败坏门风,被视为不良的事端,村里村外传得沸沸扬扬,所以大户人家就视二棚子为下九流,教人学坏,不许孩子去看,只有大型节日娱乐才放行。节日花灯,玩灯的后摇婆和划船的艄公唱二棚子,即时即景,相互挑逗,彼此调侃,气氛热烈,看点极高,大众乐而忘忧。
二棚子亦称郧阳花鼓戏,跻身洋洋大观的全国花鼓戏之列。他的弦子调、八岔腔、彩腔三大声腔和伴奏乐器蛤蟆翁,使其演唱浑厚激越,在色彩缤纷的花鼓戏中显得别具一格。有记载的郧阳最早二棚子戏戏班是宣统年间的自乐班,掌班贾高升,演员有六斤半、唐大汉、徐子东等,他们足迹遍及郧阳地区各县及老河口、白河、商洛、漫川关、银川等地。这代人之后,郧阳城又有朱四喜、贾同生、王国喜三位大角,把二棚子戏推向巅峰。
新时期,二棚子戏寓俗于美,新创不少现代剧目,使这个地方小戏焕发了生机,亮身国家大舞台。《收山货》是郧阳艺术团创作的一台反映农家贫困少女冬草被助圆了大学梦的二棚子戏,该剧荣获2010年湖北省“楚天群星奖”。《我的汉水家园》是郧阳艺术团创作的反映南水北调汉水大移民故事的剧目,剧作家沈虹光指导完成,它一改二棚子曲调逗乐做派,抒发汉江人在国家大局下为时代悲情牺牲奉献的慷慨气,把二棚子潜在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使其展现了豫剧的悠扬、秦腔的悲凉、楚剧的凄婉、汉腔的激荡,小戏大唱,大气雄浑。2014年6月11日参加第四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荣登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感动了首都人民和艺术家们。
在京专家座谈会上,《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周育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安奎,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等国家专家叫好评赞。山花惊艳,刮目相看,这是二棚子诞生以来的一次历史性出彩。
戏比天大,戏是情感的教堂,它引领人们忏悔悲悯,坚定信念,葆有善良,承担责任。因而,有戏的郧阳,时代唱着山二黄、二棚子,乐呵快慰,激情满怀,天宽地大,民生安颐,精神操守里始终飘扬着那一腔淳厚的舒缓和恬然,早先的国风楚韵绵绵延续。
文/兰善清
编辑/杨正林
授权刊发/@秦楚刊号
请加关注@秦楚刊号随时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