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和张学良相差多少岁(给蒋经国留下四字遗言)
蒋经国和张学良相差多少岁(给蒋经国留下四字遗言)和父亲不同,张学良一直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他不愿意看到内战频发,百姓们流离失所,所以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劝阻父亲的脚步。因为家庭富裕,张学良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青年时期就可以独当一面,手握重兵统帅一方了,妥妥的小说男主剧本。张学良是著名军阀张作霖的长子,在民国时期颇具盛名,优渥的家世和姣好的容貌让他成为了很多女子追崇的对象。很多人对张学良的第一印象都是温润儒雅,翩翩少年,但其实张学良小时候就非常的活泼好动,继承了他父亲的胆大和野心。张学良年少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刻,加上父亲身份的影响,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严格,体恤百姓,也教导弟弟妹妹不要仗势欺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5年,蒋介石临终前,将长子蒋经国叫到跟前,说出自己不放张学良的原因。然而当张学良听到这番话竟然泪奔,再也没说过要离开台湾的话。
1931年,日军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共产党出于对大局考虑,决定放下恩怨,与国民党握手言和,但是蒋介石却以一句“攘外必先安内”将东北三省拱手相让。
1936年,爱国将领张学良与共产党人达成共识联合抗日,扣下蒋介石实行兵谏。这件事情之后,蒋介石一直心有芥蒂,并且处处牵制张学良。
张学良是著名军阀张作霖的长子,在民国时期颇具盛名,优渥的家世和姣好的容貌让他成为了很多女子追崇的对象。
很多人对张学良的第一印象都是温润儒雅,翩翩少年,但其实张学良小时候就非常的活泼好动,继承了他父亲的胆大和野心。
张学良年少时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刻,加上父亲身份的影响,他从小就对自己要求严格,体恤百姓,也教导弟弟妹妹不要仗势欺人。
因为家庭富裕,张学良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青年时期就可以独当一面,手握重兵统帅一方了,妥妥的小说男主剧本。
和父亲不同,张学良一直有一颗精忠报国的心,他不愿意看到内战频发,百姓们流离失所,所以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劝阻父亲的脚步。
一边是自己的至亲,一边是祖国和百姓,在双重挣扎中,张学良曾经有过一段黑暗绝望的时刻,当时中国的著名教育学家张伯苓的一篇演讲再次带给了他希望和斗志。
张伯苓一句中国不亡吾辈在,让张学良顿时热泪盈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意志和想法,当即立下誓言:置生死毁誉于度外,不顾一切。
在1928年,张作霖被炸身亡,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长子,自然接下了父亲的衣钵,此时的他终于能够开始完成自己的伟大事业,顶着内外重重的压力,张学良决定归顺蒋介石。
因为当时的东北早就已经支离破碎,成为了众多党派眼中的一块肥肉,日本侵略者更是虎视眈眈,以东北为突破口,大举侵犯中国。
在这样的境遇下,张学良认为投靠蒋介石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能有保障的做法。首先是因为张学良个人对于蒋介石的崇拜。
张学良认为蒋介石此人是有真才实干的,北伐战争中就看出了他的骁勇善战,并且国民党当时的军事实力也比较雄厚。
另外,南京国民政府当时在外界看来是比较稳定的,张学良表示,自己并没有争权夺利的想法,并且自己也没有这方面的才干,谁能够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自己就拥护谁,支持谁。
不过张学良看的还是有些片面,北伐战争的胜利并不是蒋介石一个人的成果,这其中还有共产党的功劳,而国民党之所以实力雄厚,也是因为成立时间比较早,成员背景强大所堆积出来的,并且南京国民政府看起来稳定,内忧外患也是层出不穷。
张学良投奔国民党之后,蒋介石对其委以重任,张学良也倾尽自己的全力来维护和支持蒋介石的统治,尤其是在地方国民政府反蒋的时候,张学良也是奋不顾身的保护蒋介石。
长期相处下来,张学良和蒋介石成为了交心好友,张学良在国民党中间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1931年,日本侵略者大举来犯,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闻言非常痛心,东北不仅仅是自己父辈的基业,更是自己从小生长的故乡,心怀祖国的他怎么能够容忍侵略者这样肆意妄为。
于是他号召东北军奋力抵抗,但是因为之前支援蒋介石,东北军留守的已经所剩无几,万般无奈下,张学良向蒋介石发来了求救的电报。
张学良本以为自己的一片赤诚会换来蒋介石的无私回报,更何况,东北现在已经是国民党的管辖范围,为了守护自己的领土,蒋介石也应该出兵反抗。
可是令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蒋介石只是回了一句:不抵抗。一句话让张学良的心顿时跌入冰窖。
因为此前归顺蒋介石时,张学良曾经签署过三条协议,也就是说,他没有办法自作主张的进行反抗,一切只能听从蒋介石的安排。
看着远处的炮火,张学良忍不住的哽咽:不能守住我们的国土,不能为自己的父亲报仇,我是民族的罪人,我之后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东北的父老乡亲。
字字恳切,却也无济于事。随着日军越来越过分,已经越过了东北向着华北而来,张学良还在苦口婆心的劝导蒋介石进行反抗,谁知蒋介石为了稳固民心直接将之前所谓的不抵抗政策全部推倒了张学良的身上。
张学良有口难辩,只能默默担下来,面对百姓们的指责和议论,张学良决定辞去官职,被迫发布了下野通电,这一次张学良是代蒋受过,是蒋介石的替罪羔羊。
转机出现在1935年,国民党的东北军被红军全部歼灭,张学良才意识到蒋介石的道路可能是错误的,共产党的实力不容小觑。
于是张学良开始转变自己的思路,他想要联系共产党一起暂停内战,先进行统一抗日。共产党当然是双手欢迎,对比蒋介石的态度,张学良更加的肯定自己的决定。
经过多方辗转,周总理在延安城边和张学良进行了汇合,并且两人一直畅谈到清晨,商议了如何进行联蒋。
此时在民间,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蒋介石也早已经不堪压力躲了起来,趁着这个势头,共产党发布了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一些指示,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
但是毕竟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大哥,张学良还是忍不住又去试图劝劝蒋介石,正好赶上了学生们大游行,联合上书国民政府抗日。
张学良本想借着这个势头让蒋介石看看民心所向,可是蒋介石直接呼喝到:这群学生真是胡闹,你快去阻止,对于不听劝的,直接格杀勿论。
张学良彻底失望,他知道自己已经仁至义尽,兵谏是最后的道路。
于是在十二月十二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一起控制住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面对威胁,蒋介石再也神气不起来了,他只能答应停止剿共,联合抗日。
这是张学良一直以来的心愿,他最希望能看到祖国没有内战,和平统一,一致对外。
可蒋介石不是一个宽容待人的人,反而他是睚眦必报,张学良的这一举动彻底惹恼了蒋介石,在事情稳定之后,蒋介石直接翻脸,将才36岁的张学良软禁了起来,一关就是一生。
蒋介石将张学良抓起来之后,按照军事法庭的规定判处了10年的有期徒刑,此时的张学良还安慰自己,如果自己仅仅是牺牲十年,就能换来联合抗日将侵略者赶出中国,那么自己的牺牲就是值得的。
但是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十年的有期徒刑不过是个幌子,蒋介石只是想要利用这个由头彻底软禁他,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
不过蒋介石也知道,位高如张学良,肯定有很多人想要来营救她,所以蒋介石安排了重重防守,还将张学良换了好几个地方。
而且,蒋介石不是没有动过杀心,只是芥蒂张学良背后的势力,并且他也不是对之前的情谊完全没有留恋,加上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和张学良是至交,不仅怕夫人和自己决裂,更怕落得个恩将仇报的骂名,多方考虑下只能将张学良一直软禁着。
不过和张学良一起叛变的杨虎城将军就不幸的多,因为无权无势,他很快就被蒋介石派出去的特务无情的杀害了。
1956年,距离张学良被软禁已经过去了20年,这20年间,张学良一直在深刻的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错了,可是让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故乡被践踏,他也是无法容忍的。
他渴望着蒋介石能顾念他们之间的兄弟情义早日放他出去,毕竟过了这么多年,再深仇大恨也该被磨得平滑了。
张学良低估了蒋介石的小气程度,为了重获自由,张学良托人给蒋介石送过去一块手表,意思是,时间都已经过去这么久了,我们之间的恩怨也该放下了。
但是蒋介石看到之后只是冷哼一声,随即派人给张学良送过去了一本日历,上面的时间显示的正是张学良叛变蒋介石的那一天。
张学良深深的叹息一声,他知道,蒋介石还是没有原谅他的行为。后来,张学良被蒋介石秘密的送到了台湾的一个偏僻的山林中生活,虽然蒋介石没有在生活上亏待他,但是他就像只笼中鸟,只能远远的看着大陆。
1975年,蒋介石突发心脏病去世,临终前他将儿子蒋经国叫到了床前,对他说了四个字:不可放虎。
这个虎值得就是张学良,蒋介石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便现在的张学良已经垂垂老矣,还被囚禁了半个世纪,他还是怀恨在心。
几天后,这段话传到了张学良的耳朵里,张学良不禁泪如雨下,自己如今已经一无所有了,甚至生命都被他人操控着,还要被如此防备,忍不住悲从中来。
张学良从青年时期就归顺蒋介石,一直恪尽职守,甚至还为他背上了千古罪人的污名,最后联共抗日,好名声却落在蒋介石的头上,即便如此,蒋介石还是不肯放过他。
回顾自己的一生,张学良也觉得有些不满和愤恨,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曾说,自己的生命早就在36岁那年就静止了。被囚禁的这半个世纪,他活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后来,为了获得自由,张学良不止一次的表示,自己再也没有任何参政的想法,也不想干预两个党派之间的争论,他想要的只是能够被放出来,安安稳稳的度过晚年。
可是即便蒋经国同情心泛滥,也敌不过父亲的临终嘱托,一直到蒋经国也去世,张学良才盼来了久违的自由,呼吸着外面的新鲜空气,张学良觉得身心都无比的舒坦,只是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是一个花甲老人,青春不在了。
中国人崇尚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张学良出来后,自知自己的寿命不长了,临终前唯一的心愿就是能够回到大陆,回到东北看一看,但是他又深知台湾和大陆的关系,以及自己的身份都让这个愿望有些缥缈。
于是他先试探着跟大陆方面写信,可是没想到就在张学良满心的期待回信的时候,却被台湾方面给截胡了。
在台湾政府的警告下,张学良也自知羞愧,只能放弃了回家乡的想法,在多方胁迫下,张学良带着遗憾飞去了美国。在飞机上,张学良死死的看着窗外,看着自己家乡的方向。
这时的张学良只能寄希望于台湾和大陆能够早日合并,这也是他后半生最关注的消息之一,但是遗憾的是,一直到张学良去世,都没有实现这一夙愿。
像张学良这样被迫来到台湾无法回家的人还有很多,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切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分离都能够实现团聚,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回顾张学良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帅到落魄的阶下囚,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爱国英雄,但是也有一些选择不被理解,总而言之,他为祖国的和平贡献了自己的半生,值得后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