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人的克星是谁(吹笛人的无辜背锅史)
吹笛人的克星是谁(吹笛人的无辜背锅史)在这些底层民众中,最受歧视的是贱民阶层。所谓贱民,是没有名誉的人,主要是刽子手、掘墓人、剥皮人、捕快、狱吏、澡堂老板、(部分地区的)亚麻布织工、流浪艺人、牧师的儿子、庶子等。这些身份的人们正是因为其出身和职业而被社会歧视,也被教会团体、市民团体排除在外没有任何权利。但是不要忘记,他们还算是底层人民中的生活较好的一部分。贱民被彻底剥夺了一切,生来就被歧视,颇有些社会性死亡的意义——你存在,但也不完全存在。如前文所说,作者以传说开头,目的是书写欧洲中世纪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在书的第四章、第五章较为集中地讲述了中世纪城市中的底层民众、贱民、受苦的寡妇和孩子们、流浪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处境。简而言之,底层人民并非不想奋斗不想进取,而是机会渺茫。学徒想要成为师傅,要经历诸多步骤,同时还有很多限制。成为学徒时,就必须要给师傅缴纳一笔钱作为一种保证金。……学徒在晚上不得在师傅家以外的地方留宿,而
是以一个传说开始的……
传说中,哈默尔恩小镇鼠患严重,一天有个衣着华丽的男人来到镇上,许诺消灭老鼠,同时提出报酬标准,镇上的人同意了。于是他吹起笛子,所有的老鼠都跑了出来,他引着老鼠走向了河流,把它们淹死了。事后人们却拒绝付出报酬,他吹起笛子,镇上的孩子跟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即使有回来的,也无法阐明真实情况。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个故事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有些微差别,比如有的是进入了河流,有的是进到了大山里,吹笛人和捕鼠人的形象也在发展中融合并存。
意欲书写欧洲中世纪下人民生活底色,用一个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作为开头真是非常精巧。人们容易对传说、故事、神话、童话等感兴趣,这毋庸置疑。如果阿部谨也用传统方式写作,观感就成了一篇文献综述。历史学涉及大量考证和资料整理,当它们铺陈开来,对读者来说就容易感觉无趣。今天恰好看了一頁的直播,编辑恰恰提到她做此选题正是因为作者阿部谨也开端布局和行文的方式。她还提到自己很好奇那些孩子到底去了哪里,想到一种未知感竟然有点激动(童心和冒险精神有!)。
欧洲“吹笛人”和苗侗“生鬼”的建构如前文所说,作者以传说开头,目的是书写欧洲中世纪人民、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在书的第四章、第五章较为集中地讲述了中世纪城市中的底层民众、贱民、受苦的寡妇和孩子们、流浪艺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处境。简而言之,底层人民并非不想奋斗不想进取,而是机会渺茫。学徒想要成为师傅,要经历诸多步骤,同时还有很多限制。
成为学徒时,就必须要给师傅缴纳一笔钱作为一种保证金。……学徒在晚上不得在师傅家以外的地方留宿,而且不得结婚。后来,师傅的数量受到限定,因此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只能是工匠。……如果是师傅的儿子,就能凭着父亲的权势获得市民权,如果没有……获得市民权并成为师傅就需要花很多钱。1441年,哈塞尔的市议会控诉该市加入行会的费用太高,……加入行会时必须要支付该行会在教堂中的蜡烛费、款待所有师傅某些道菜品的师傅招待宴会、市民加盟费、拥有规定最低限额财产的证明等,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有独立的灶台以及房屋。
在种种限制和障碍之下,许多年轻人要么选择走捷径——娶师傅的女儿,要么自暴自弃——沉溺享乐、赌博等。一个基本丧失活力的社会,越发展贫富差距越大,金钱和资产愈加累积在某些家庭之中,而他们甚至都还是社会底层人民!无论是选择通过婚姻来获取“户口”,还是去偷、去黑市交易、去自暴自弃,明显都不是正当途径。
但是不要忘记,他们还算是底层人民中的生活较好的一部分。贱民被彻底剥夺了一切,生来就被歧视,颇有些社会性死亡的意义——你存在,但也不完全存在。
在这些底层民众中,最受歧视的是贱民阶层。所谓贱民,是没有名誉的人,主要是刽子手、掘墓人、剥皮人、捕快、狱吏、澡堂老板、(部分地区的)亚麻布织工、流浪艺人、牧师的儿子、庶子等。这些身份的人们正是因为其出身和职业而被社会歧视,也被教会团体、市民团体排除在外没有任何权利。
这让我想起了刘彦在《姻亲与“他者”》里对苗侗地区“生鬼”的研究,“生鬼被当地人将其看作“活着的鬼”、“不正常的人”、“不干净的人”或者是“野鬼”等”。
关于生鬼,也存在一个传说:
咸同年间,时张秀眉和姜映芳部队联合从剑河小广取道九寨东取黎平府,黎平府组织九寨团练在救民村属救王犁辕坳设卡防守,张、姜联军从正面数攻不下,遂派姜映芳的侗族部下潜入彦洞等村寻找内应。在内应的引领下,张、姜部队顺利攻下大卡,进而占据九寨……事后,人们遂迁怒于诸内应,咒之为“生鬼”。
吹笛人和生鬼的出现指向同一解释。吹笛人在欧洲中世纪属于贱民阶层,他们无权利、被歧视,生鬼在苗侗地区处境类似——生来就被歧视,被认为不洁。他们是自属地区的弱势,其余群体对其进行区隔和排斥,人们需要一个出口来发泄生活中的不顺,转向欧洲中世纪时期,吹笛人/捕鼠人等贱民阶层成了一切罪恶的来源,据记载那时极可能发生过大批儿童失踪事件,而那些家庭为了消解悲痛,同时找到恶的载体,便盯上了吹笛人,“吹笛人”实则是象征意义的贱民,也即社会性死亡的人类“幽灵”。人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去迫害和阴谋论比自己阶层更为低下的人群。传说就这样在人们的建构和自我说服中一步步发展、流传开来。
疯狂的中世纪游行中世纪,一向是一个故事丰富、人物精彩的阶段——光明和黑暗并存。在此可参考纪录片《糟糕的历史》。
中世纪的节日多到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其形态本质上是“游行”。……人们聚集一起,连续进行数日的各种娱乐活动。……人们现在大部分时候是为了舞蹈的欢乐而汇集过来,也有人带着武器、大鼓,简直像出战一样闹哄哄的。实际上,这个时代集体斗殴从未断绝,年轻人回家时总是被打得满头是血。
……等到复活节前的受难周,人们再次开始忏悔时,常常生出严重的事端。手持锤子石头、棍棒、手杖、榔头等武器的群众预先熄灭教堂所有的灯,在彻底黑暗后,袭击可怜的犹太人。
从描述看来,游行已经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娱乐”、“庆祝”,反而是一场得到默认的公开斗殴群像。《瑞克和莫蒂》第二季第九集讲述主人公误入一个拥有“大清洗”仪式的星球,该星球十分和平,完全不再有犯罪和战争发生,但是每年有固定一天,日落之后就可以随意抢劫杀人,还不用承担任何后果。
动漫里的描述听起来是中世纪游行的极端表现形式。正如作者所说,“当时社会生活严酷。生活的艰辛、对未来的不安、对家族成员健康的担忧等在许多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日常的压抑和不安在以一种被煽动的情绪中反而造就极度兴奋和痴狂,人们会在那一天做出平时完全不做的事情,极度兴奋也意味着容易失去理智,集体斗殴的发生也就不足为奇了。糟糕混乱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中世纪时期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和压抑,一切日常中的煎熬困苦只能在游行中被数以百倍千倍地反弹、释放出来,何尝不是一种悲剧呢?
尾声阿部谨也用生动的“吹笛人”传说引入,通过多年细致的考证和研究整理,得出了较为清晰的欧洲中世纪背后的故事。在书的最后,他针对“民众传说研究难题”的阐释尤为精彩,想知道的话,还是得去看这本书呀![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