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赏桂花好去处(八月桂花遍地开)
展播老家故事
阐述家国情怀
传承革命精神
宣扬红城文化





转载发表在《今日头条——梦里老家》上的撰文 <一> 从农村迁至县城十年,不管是在虹桥消暑,还是在广场休闲,或是漫步在公园,还是大型公益演出,都能听见一首耳熟能详的歌——《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是本地民歌唱法,曲调优美动听,亲切可人! 大家三个一伙,五个一群,七八个一堆,十几或二十几一排,有的拉手风琴,有的拉二胡,还有吹小号的,电子琴也搬出来了。“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说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歌,和我们家族还有些渊源呢! 先祖(爷爷的爷爷)是清朝‘光绪约贡,曾在武昌府任职一年,后因身体欠安而辞官回乡,在自己家中开馆教书。先祖为人正直,礼义有加。在社会场面上一直保持中立,不参与国共两党政事,私底下却坚决支持和宣传马列主义。在光山县四周威望极高。那时历届光山县长都会前来拜会。 照爷爷的讲述,一次光山县长请先祖讲学,当时是骑马而去的。先祖因讲学不知马脱缰绳而乱牧,当时逢三月麦苗长势正旺,当时百姓识得是先祖坐骑,自守各户田边而送迎马匹回家,马匹未伤一毛一发。现民间仍有人传此佳话。光山县苏维埃政权成立时,先祖也受高敬亭主席相邀前往。 先祖办学馆教书三十余载,学生遍布光山县四周无数。我爷爷也在先祖身边读书十二年。彭颂臣、潘智武皆是先祖学生。王霁初和红军的一个团长也是先祖学生,听爷爷讲王霁初是大地主的儿子,在先祖处上学时还多交了一份学费,对其名讳印象很深。王霁初为人聪慧勤快,深得先祖喜爱。他比我爷爷年龄稍大些,一起在学馆上学。王霁初比爷爷早一年参加了红军。 1929年春,在鄂豫皖红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稳固苏维埃政权,两营长奉命剿匪,在熊河驻军攻打高山寨和打鼓寨。为了尽快结束战斗,红军首长向先祖了解民俗人文地理。先祖言道,高山寨虽地势平坦,但对百姓平和,攻克有难度,而打鼓寨彭颂臣不得民心,欺压百姓,虽地势险要,但三日必破。其中高山寨寨主陈老七也是先祖学生。后来果不其所然,佃女徐凤英放火烧了打鼓寨,彭姓族人捉绑彭颂臣于寨门迎接军队,而高山寨月余后大炮轰破山门才攻克。 后来彭颂臣公判枪杀于熊河后河坪。 红军首长高敬亭来我家作客,正值金秋八月,庭院古老金桂飘香,先祖言道,“八月桂花遍地香,什么风把首长吹来了!” 听爷爷讲,当时桂花树和现在的一样粗大,不知是多少年的古树了。匪患解除后,百姓人人手挽红布,家家挂红灯笼庆祝胜利。 至于后来,高敬亭带爷爷(熊太交)也去参加了红军,任六连文书,在湖北境内战斗中因耳朵震伤而退役,在国民党清共时,因光山县军政长官是潘智武(先祖学生),爷爷才幸免于难,也传袭了我们现在一家族人。后来日本人来了,炮轰了后山的烽燧台与熊河古建筑,也包括先祖桂花树西侧雅致的木雕书楼。先祖因战乱而亡,死时不知所踪,爷爷三兄弟在后山为其埋了衣冠冢。我为先祖离奇而沧桑一生感到骄傲与痛心。 我一直喜好读书看报听新闻,前些日子看资料讲此歌是王霁初先生根据《八段锦》本地民歌所作,不免想起已故爷爷的讲述,参红军回来以后,回到家在熊河开了杂货店谋生,并娶了奶奶(沙窝南湾梅姓姑娘),从我记事起就过着寡言少语的低调日子。 但王霁初不知道与此事是不是巧合?引发了我的好奇。 但家中庭院古桂每年逢中秋左右,依旧十里飘香!那香味清香扑鼻,神清心怡,别有一番特別。每逢花开,只要有时间,我一定回老家的树下闻上几个小时,抛开世间烦心事,入定心神万物清! 据县誌和史料记载,1929年王霁初根据本地民歌《八段锦》填词写歌后,很快传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1931年夏三十二军师长漆德玮奉调中央苏区江西后,此歌又传唱开来。1932年鄂豫皖转移至川陕根据地后,这样就在大江南北传唱开来。这其中经过文艺工作者的不断润色与传唱,日臻丰富。新中国成立后,在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为主唱歌曲。从那以后就家喻户晓了! 关于《八段锦》,在小时候时曾听爷字辈的人配锣鼓打三番时唱过“小小鲤鱼压红腮呀,上江游到下江来……”歌曲是民间情歌小调,同《十绣》、《十爱嫂》、《小大哥》、《小奴家》差不多,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喜庆事时,春节和元宵节期间大别山沙窝镇民间娱乐的一种方式,到如今也只有七十岁以上有民间才艺的老者会唱和会打那种锣鼓了。 (熊太交参红军所属番号与领导名单:红四军三十一师三团二营六连,师长漆德玮,团长高敬亭,连长胡贵贤,指导员为何忠仁。职位为六连文书) 这些时日当每次听到这首红色经典的革命歌曲时,我就想起了爷爷,想起了我的先祖,也想起了写歌的王霁初先生。也想起了我家那颗古老的桂花树。不论我漂泊到哪里,仿佛也闻到了那十里飘香的桂花! 2016年冬整理写作于新县

<二> 《八月桂花遍地开》与熊河定有渊源 上次在老家新县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都别争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出自我的老家》一文之后,读者产生以下六点质疑: <一>王霁初是何年参加革命的?(1929年12月参加红军,此前王先生是一个热爱文艺的地主子弟) <二>《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在何处首唱的。 (1929年8月光山苏维埃民主政府成立时) <三 >《八月桂花遍地开》并不是实指哪颗树,而是八月这个时间。(为什么作歌时不是桃花开,李花开呢?) <四>王霁初参加革 命后任红日剧团团长,对《八月桂花遍地开》传唱有贡献,但不一定是创作者。 <五>什么时间王先生在熊河大塆读师塾?谁人可以证明?必须有可靠资料。文 中没有时间概念,不能说明任何问题,难以说明事实,以理由服众。 <六>凭空捏造。 带着众读者诸多质疑 ,我翻阅2005 年版《新县志》、及《光山县志》、《商城县志》、《麻城县志》得到了如下资料—— <一>1929年5月30日至6月9日,在陈店乡柴山堡举行领导会议,响应中共”六大”号召。鄂东北特委为了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会议作出由乡到区、由乡到县召开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成立政权决定。1929年8月成立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大会选举了高敬亭为主席,并在庆祝会上首唱《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曲。 <二>王霁初(1893——1934)又名王心悦,河南商城县西大街人,中学毕业后学唱京戏,曾创办“双少班”戏班,1929年12月参加红军,1934年11月牺牲,从时间、填词、选调诸多方面产生质疑,而1929年12月后王霁初是传唱者而非创作者。 笔者认为,我的家乡新县沙窝镇熊河村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 1938年9月11日,日军两个师团从商城到余集,掀开了北线武汉保卫战的序幕,时任中央军第二集团军孙连仲命宋希濂部七一军守白云山一线,在熊河面山马岗激战46天,使日军全线受挫。时任七十一两名副职师长在白云山金顶遇日军在余集发射的迫击炮弹轰炸而阵亡,后合葬于阵亡将士墓。后因日军沿江攻下武汉而西辙。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还能见被炮弹炸的寸草不生的马岗山岭,后政府植上杉林,当时村民还挖出了带铜绿锈的炮弹残渣和子弹头。这些带着战争沧桑的记忆,留下了侵华日军铁的罪证! 公元947年,刘知远开封称帝,建国号汉,史称后汉。同年,在沙窝建立沙土国,居熊河刘畈,在熊河建立花园,现名刘花园。在熊河古村落,就形成了军政商为中心的繁华街市。地理位置上,在熊河南500米,就是千年之久的土门关(山水关),在熊河北面高山寨上,可俯视阴山关,靠东则是虎头关要塞。在唐朝时,据口头流传,太平驿曾设土门关北熊河处。也是历史上汉潢古道必经之地,在解放前逢集开市。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成立苏维埃政权之前,高敬亭曾驻扎熊河剿匪,应有据可查。熊作芳后来在熊河驻军抗日也有民间口头流传。笔者爷爷是随高敬亭参加红军的,在1929年已经成为红军战士,少时笔者同爷爷睡一间房。据诉说,王霁初是早一年参加红军,也是爷爷口头讲述的。应在1928年间,那时笔者爷爷随太爷已读十二年师塾。并讲述当时太爷为红军捐尽所有积蓄。这个王霁初也读的是师塾,不知是否为同一人,有待考证。 不过,据史料记载与老人传言,王霁初的确曾在沙窝读过私塾。而我的太爷的私塾正在沙窝辖区内,从其当时的影响来说,王霁初很有可能就是在太爷的私塾内读书的。如果此说成立的话,那么,我的爷爷和王霁初的生活交集还是很多的,在一起读私塾,先后参加了红军队伍。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传言为王霁初所作,此歌曲却没有明确的作者,或许是集体创作,而王霁初很有可能参与其中并有所贡献。那么,熊河村中的那棵古老的桂花树,会不会是一棵点燃创作灵感火花的树呢? 笔者认为,王霁初这个名字,同姓同名者甚多,当时说不定沙窝辖区内也有人叫此名,并且在熊河读师塾,参加红军后成立柴山保苏维埃政权时,写了这首红色革命歌曲并且开始传唱,后来在革命生涯中牺牲了年青宝贵的生命。 如果王霁初这个人是从商城县城慕名前来熊河读书,与商城县志记载时间上产生了偏差,再说商城城关离熊河相距四十余公里,可能性甚小。应该与商城县这个王霁初无关联。再说当时新县为革命牺牲的烈士达到五万余人,同名同姓者相当多。举例说明——就与同本人熊学成,在新县同姓名者熟悉的有三个人,其中一位同名人为在校本科大学生。我在新县政协委员会主编文史资料第九辑《雄关古寨》中撰写了《山水关》,而周河乡同名的先生是一位编制内教师,我仅有初中学历,不认识我的读者,普遍认为是此位教师所撰写。 无论是从历史时间与地理环境上讨论,说不准商城县是为了红色声誉而杜撰的王霁初呢?在那个贫弱战乱的历史时代里,商城县记录王霁初的个人传记那么细致入微,而最先传唱这首歌曲的柴山保,却没有一丝记录,而是传言为其所作呢? 综上所述,传言中作词、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王霁初应是新县(当时属光山县)沙窝辖区的户籍人员,与商城县那位革命牺牲的烈士,从时间与地点上全无关联可言。 我在上次发表的文章中叙述,红军首长到我的太祖家中,太祖说:“八月桂花遍地香,是什么风把百忙中的首长刮来了?”当年这一段逸闻趣事真实的存在,想必与熊河关系密切的学生王霁初是知道的。 桂花写入歌中并用到歌名里,会不会是由高敬亭提议,王霁初引起共鸣,进而引起革命文艺工作者的共鸣而写成了此首革命歌曲呢?谁也不能说,这种可能性就不存在,就完全可以排除。 而笔者太爷在成立苏维埃政权时受邀参加大会,也是爷爷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资料证据,有待考证。而高敬亭在成立光山苏维埃政权之前,带我爷爷参军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这是有据可查的。 综上推断,《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的首唱地在柴山堡苏维埃成立的时候。而其创作肯定在它之前,王霁初与这首歌有着历史联系。王霁初曾是红军文艺战士,是不是他创作的尚难确定,曾参与其中却是一个共识。而王霁初与熊河与我爷爷家有交集也是很有可能的事,因此不能排除这首歌与熊河以及那棵大桂花树就没有一点关系。既然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那怎么就敢断定是“凭空虚构”的呢?况且,这种渊源传说,在上一辈人里,很多人都曾讲过类似传说,并非是我一家人在这样讲,因此可以排除是我为自己祖先添加光环的可能性。 笔者撰写此文目的,当时是回忆本人家族历史,宏扬家乡优良传统文化。红军到熊河剿匪,到建立政权和《八月桂花遍地开》与此歌曲的渊源关系,都是流传已久的。所以该文的确不是严谨的考证文章,本人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只是并没有想到引起诸多争议,此歌曲与笔者家中庭院古老桂花树是否有渊源?的确没有史书记载。如果确有争议,也需各方考证才能下一个结论。这样一个流传颇广的传说,或许能为史学家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历史,提供一个参考吧。 2017年3月17号夜于新县 编辑:汤传稷老师

<三>敲起锣鼓唱起红歌来 这是尘封的故事、这是真实的故事。 事过经年,我用笨拙的钢笔,仍画不出当年先辈们的光辉形象与凌云壮志!我仅能办到的——夜深人静之时,挥笔记录先辈们、曾经陈述的传承与故事—— 一九二七年春,大别山淠水河畔,在古老的汉潢古道上的熊河街,这里仍是客商旅途往返的必经之路。 这一日雾霾迷漫,潘智武带着县保安大队的百多号人,天还没亮,悄悄溜到后山顶,包围了哨楼,把睡梦中的青爷给抓了。 早上六点,青爷被五花大绑,在枪口威逼下来到了后河坪刑场。扯下了他封嘴的白棉布。 “潘智武,你不得好死! 苛捐杂税欺压乡邻!……” “毙了吧。”潘智武诡异地奸笑着。 “老子十八年后还是条好汉!” “预备、放!”潘智武一声令下。 枪声响了五声,青爷怒目圆睁,屹立不倒,从嘴角溢出了缕缕殷红的鲜血…… 百米狭窄的街面上,叫卖声彼此起伏,潘智武带只着六个人,从街后绕向西。 清明早过了,柳荚迎风飘荡着,粉白的刺槐花,落在河卵石铺的路上,似飘了一层雪花儿。走过一段塘坝埂,花雕木楼旁那颗熟悉的桂花树,娇嫩的铁锈红色的新叶,更显得古树郁郁葱葱,映在眼前,清新怡然。 从房中传来了先生的授课声。先生正在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这也是潘智武少时读书的地方,先生在书馆中正襟稳坐,潘智武也听过这堂课,是学生毕业前先生讲的最后一课。他没有走进去,把带来的新茶叫人送了进去,转身离开了。他清楚地知道,恩师今天肯定不待见其人,今日他又毙了先生的挚友。 十八岁的王霁初背起行囊刚准备离开书馆时,先生叫住他。 “霁初留步,先生有言请霁初斟酌。” “静听先生教诲。”王霁初回身立在院门内,躬身揖礼立在一旁。 “霁初胸怀大志,此去可至新集、黄安一带追寻共产党……” “学生谨记了,拜别先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露河畔,沙窝保王家大院。 乔木掩翠,红叶漫天,叶丹丹依依不舍地拥别刚刚结婚不久的王霁初。 “霁初,我坚定支持你的理想,真舍不得你走。” “丹丹,好男儿要为国为民,志在远方。你在家照顾好父母,等着我革命胜利的好消息!” 送君千里终须别。叶丹的耳边响起了王霁初的唱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是弘一法师李叔同年青时所作的一首词,在当时中国的文人及进步青年中传唱很普及。 叶丹丹明白,这一别,不知何年何月何日能相见,她望着踏上征途的丈夫,猛追向前几步,从身后再一次深深抱着王霁初。 好久,王霁初分开了叶丹丹的手,头也不回地消逝在夜幕之中…… “王老头,你儿子勾结赤匪,参加共产党,你该当何罪!” 王家大院,潘智武凶神吾煞般吼着王霁初的父亲。 望着黑洞洞的枪口,王老头知道,承认也是死,不承认还是个死。儿子刚走了一个月,这王八羔子在哪儿得到的信? “儿子去武汉是做生意,我平时对你不薄潘爷,象我这样的家庭你是知道的。虽不是很富余,倒还有几亩薄田,衣食无忧,我家霁初不可能去当赤匪?” “王老头,这是铁证,我安在赤匪的卧底说的还有假?毙了!” 两声枪响,王老头夫妻俩倒在血泊之中。潘智武狞笑了两声。 “把值钱的东西带走,兄弟们喝酒去!”而潘智武的心中,那个貌美如花的叶丹丹去哪儿了呢? 叶丹丹刚准备躺下,哥哥家便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 “我是邻居王婶,快开门!” 今天叶丹丹回娘家,父母与哥嫂在白雀园街上的酒坊没回来,她帮父母收拾老家的房子,在家临走时同关系好的王婶打了招呼。 “不好了丹丹,你家被查抄了。霁初父母也被枪杀……”王婶进屋后惊魂末定简单讲了事情经过,“这几天躲起来,千万别回去了,家里的事乡亲们可以帮忙料理。” 叶丹赶忙道了谢,起身对王婶半鞠躬行了礼,“晚辈替霁初谢谢婶子!钱不够用就把家里几亩薄田给卖了,把霁初父母入土为安才是首先需要办的事情。我在娘家的叔叔在县府里还靠得住,不会有什么事,今晚一起回去吧……” 一九二九年春,红四军为了巩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权。连结鄂东北与豫西南根据地,高敬亭奉命解放光山县沙窝保、白雀园一带。 五月,红军布署围剿赛山寨、高山寨、打鼓寨的反动势力。 “文艺班长王霁初。” “到。” “首长要见你!” “是!” “王霁初,听说你在熊河读书,你的老师还在开馆教书,并推荐你参加红军?” “是!首长。我的老师曾坐镇武昌府。” “那你今天去帮我引见拜访一下你的老师。″ “是!” “前面带路。” 部队刚进驻熊河,民团闻风逃窜。王霁初正准备去拜访自己的老师,首长便通知他前来引荐了。 还是那条五彩斑斓的石板路,熟悉的精雕红漆门楣楼,那棵枝叶婆娑郁郁青青的桂花树,古香古色的书馆,是那么熟悉,又是那么亲切。 老师还是那一袭长衫,左手扶着拐扙,长长的花白胡须。早早地迎在了书馆的大门前。 “老师,这是我们首长!”王霁初说完深深对老师弯腰鞠躬。 “八月桂花遍地香,这春季什么风把百忙中的首长刮来了?请寒舍厅堂上座。快上茶!” “闻先生乃晚清贡生,曾坐镇武昌府,学富五车,因身体欠安回乡,开馆育教三十余载,桃李满天下,王霁初也是先生的学生,并举荐参加革命,特前来拜会!” “首长客气了,鄙人乃山野村夫,以教书度日。早闻贵军济贫救困,甚为敬佩!不知首长驾临寒舍,有失远迎,失敬、失敬!” “此次红军为尽快成立苏维埃政权,扫清反动匪患,特在熊河驻军,多有打扰。特前来为先生请安。” “哪里、哪里。言重了。首长日理万机,无事不登门,不知首长所为何事?” “高山寨与打鼓寨先生可熟悉?” “高山寨,寨主陈老七,对族人团结和气,为鄙人学生,但听命于潘智武,在附近做了不少坑商的勾当。高山寨虽地势相对平坦,但寨上守军比较团结,人心顽固,攻克有难度,需要一些时日。而打鼓寨,寨主彭颂臣,亦为鄙人学生,但欺榨百姓,不得民心,虽据险而守,但最容易攻克……” “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告辞了。” “老朽年迈,恕不远送,首长慢走。”先生送走了高敬亭,“霁初留步,老师有话对你说。” “是,先生。” “霁初的家有变故可知哓?” “学生常年征战,实在不知。” “你妻年后来为老师拜年,现居白雀园,我让人为你传信,今晚可接来与你相聚如何?” “谢谢老师!” “你是文艺班长,队伍也安置驻扎在村内,这段时间你就住在为师家中吧。” …… 王霁初从老师的口中得知了父母的离世,悲痛欲绝,肝肠寸断。 他跪向王家大院,父母的容颜充装着他的脑海。直到叶丹丹的到来,紧抱着他泪流满面……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近一年多来、战火硝烟的岁月,钻山沟,挖野菜、摘野果充饥都是那么兴奋,为着自己的真理而奋斗,把思念悄悄埋在心底。如今,父母已经隔世,拥抱着妻子,他丰富多感的泪水终于如水闸一样开启,狂泄而出…… 第二天他向首长请了假,与妻一起悄悄去坟前祭拜了父母。然后携妻返回驻地。然而在回来的路上,遭到了潘智武的伏击,叶丹丹挡住了射向王霁初的子弹,不幸牺牲。王霁初边战边退,此时红军接应的队伍赶到,潘智武往白雀园方向逃窜而去。 打鼓寨部队去围了两天,喊了几次宣传语,徐凤英便放火烧了山寨,彭氏族人绑了彭颂臣而解放了寨子。 高山寨攻打了两个多月,后调来大炮轰踏了山门才强行攻克。 战争胜利后,当地民众敲锣打鼓唱着当地民歌小调,家家户户挂着红灯笼,手臂上挽着红布条庆祝着胜利。 高山寨攻克之后,高敬亭乘胜挥师解放了白雀园、凉亭、双轮乡。并歼灭了潘智武的武装,潘智武带着仅剩的几个人向潢川逃窜而去。 王霁初介绍与推荐了老师的孙子,也参加了红军的队伍。 在解放高山寨胜利的那个晚上,王霁初回想着自己的爱妻,写下了——《赞妻歌》 “春爱我的妻哟笑面如牡丹。芳华灿灿,花开富贵呀在人间。 夏爱我的妻哟长裙如红莲。淠水潺湲,天仙美女呀飘下凡。 秋爱我的妻哟云鬓如鸿雁。冷肌凝目,锦书悄藏呀锈枕边。 冬爱我的妻哟香腮如琼璞。松花雪月,携程走上呀红军路。” 王霁初唱着谱写的歌,也唱着为千千万万战士所撰写赞美的歌。泪流满面地进入了梦乡……他的泪水,饱含着多少痛苦的思念、幸福的希骤! 王霁初喜欢听先生讲义和团起义,孙中山倡导的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的故事。如今自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共产主义战士,一名布尔什维克姣姣者,实事求是地奉献青春,干好文艺宣传工作,用坚定毅志与嘹亮的歌喉歌唱真理与梦想。 在书馆这颗古朴的桂花树下,他想写一首歌,写一首革命意志坚定的歌,写一首赞美理想的歌,写一首胜利之歌! 机会终于来了,柴山保苏维埃政府的成立,高敬亭命王霁初邀请他的老师参加庆典,师生俩坐在书馆旁的桂花树下,闻着缕缕诱人的清香,促膝长谈着伟大的革命胜利。当天晚上王霁初心潮起伏,写下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王霁初的眼里,浮现出了他的妻子叶丹丹,穿着节日的盛装,在红旗飘飘的党旗之中,唱着他谱写的歌曲,与战友们跳起了动人炫丽的舞蹈——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迎风摆,敲锣又打鼓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敲锣又打鼓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红军队伍真威武,百战百胜最英勇,红星头上戴呀,马刀磨得快呀,革命红旗永远放光彩,红星头上戴呀,马刀磨得快呀,革命红旗永远放光彩。
一杆红旗飘在空中,红军队伍要扩充,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红军战士最光荣,保卫工农新政权,带领群众闹革命,红军战士最光荣。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迎风摆,敲锣又打鼓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敲锣又打鼓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在庆典大会上,经领导共同研究决定,首唱了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




2016年笔耕于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