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反败(诸侯国在紧要关头为何不救援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反败(诸侯国在紧要关头为何不救援赵国)赵魏韩三家同心协力用了八十年的时间,巩固了内部的统治,共同击退了外部势力的干涉,才最终确立起诸侯的政治地位,但三家封地犬牙交错,虽然经过置换得到很大程度的连接,却给三家的联盟带来裂痕。 赵国面临的生死大劫是在智襄子时,赵国拒绝智襄子要求赵魏韩三家献地,引起智襄子率兵围攻晋阳,在水淹晋阳以后,说服魏恒子与韩康子临阵倒戈,帮助赵氏击败智襄子,三家联合执政掌控晋国军政大权。 赵国都城邯郸是中原枢纽,汇集天下英才和无数财富,赵国本身也注重商业带来的利益,也会培养大量的商人,非常时期官方无法获取的物资,也都可以在私下由民间转运,只是价格有可能会高而已。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承认了其政治的合法性,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因为册封诸侯获得大量的进贡土地获得赞誉,但其实只是加速了东周的灭亡。

长平之战,如果太史公记载属实,秦赵两国总兵力超过百万,加上投降赵国的上党韩国守军,以及后续救援的魏国与楚国援军,合计达到一百五十万,即便放到任何时代,都绝对是超大规模的战争。

而长平之战的影响是,赵国损失数十万精锐,丧失抵挡秦国东出的能力,秦国再次向列国展示其强大,而楚国、魏国、齐国、韩国与燕国,全都软弱得令秦国偷笑。

战争的紧要关头,赵国发生了粮草短缺的情况,但向列国求助的过程中,却没有任何的诸侯愿意襄助,因此赵国只能选择拼死一战,如果能够得到粮草的街机,其实长平之战本可以避免或者延后。

很多人说诸侯不愿救援赵国,是赵国与秦国交往过频,导致列国无法知悉赵国的抵抗决心,担忧秦国会转打击本国引火烧身,应该说这样的说法是比较正统的,但问题是很多人都忽略了,为何民间资本也没有参与进去。

赵国都城邯郸是中原枢纽,汇集天下英才和无数财富,赵国本身也注重商业带来的利益,也会培养大量的商人,非常时期官方无法获取的物资,也都可以在私下由民间转运,只是价格有可能会高而已。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春秋与战国的分界,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为诸侯,承认了其政治的合法性,谥法:猛以刚果曰威,有功安民曰烈,因为册封诸侯获得大量的进贡土地获得赞誉,但其实只是加速了东周的灭亡。

赵国面临的生死大劫是在智襄子时,赵国拒绝智襄子要求赵魏韩三家献地,引起智襄子率兵围攻晋阳,在水淹晋阳以后,说服魏恒子与韩康子临阵倒戈,帮助赵氏击败智襄子,三家联合执政掌控晋国军政大权。

赵魏韩三家同心协力用了八十年的时间,巩固了内部的统治,共同击退了外部势力的干涉,才最终确立起诸侯的政治地位,但三家封地犬牙交错,虽然经过置换得到很大程度的连接,却给三家的联盟带来裂痕。

韩国占有山西中南部和河南中部,而魏国占有山西南部和河南东部,双方领土又被赵氏横亘,使领土交叉分隔成四块飞地,无法对辖下经济与人口进行管理,所以魏文侯便提议韩魏两国交换土地,使领土能够相连。

韩国也早有这种想法,何况魏国作出更多牺牲,韩国得到更多好处,因而对这个提议十分支持,但周朝大臣将利害关系通知楚国,楚国担忧三家强大,于是再由赵国出面去制止此事。

赵国由于中衰使得后来的封地都在北部边疆,这里经济落后人口也少,在三家之中本就是国力最弱,因此韩魏易地如果成功,赵国将处于绝对的劣势,甚至被剔除出联盟,因此极力破坏了这次的交易,使得韩魏两国愤恨不已。

魏国最先崛起,在出兵攻灭中山国以后,中山国又成为了一块飞地,魏文侯尚且顾及三晋联盟,但到了魏武侯只能付诸武力完成,同时为了复仇更是剥夺了赵国原本的土地,使得赵国只能向北部发展,但最终在赵国的阻隔下使中山桓公复国,双方积怨极深。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反败(诸侯国在紧要关头为何不救援赵国)(1)

赵魏韩错综复杂的封地

韩厥是赵氏的恩人,若无韩厥赵氏已满门尽灭,赵魏韩成为诸侯以后,韩国也对赵国颇为照顾,多次帮助赵国度过难关,可谓是尽心尽力,两国也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友睦!

赵成侯五年(公元前370年),赵军攻打郑国占领大半郑国,却转手送给了韩国,这为韩国后来灭亡郑国,并迁都新郑都奠定基础,而韩国也将名为长子的土地送给赵国。

但赵成侯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赵魏韩三国的矛盾日益凸显,在魏国庞涓围困邯郸时,并未见到韩国出兵的记载,有可能韩国被庞涓击败,无力再对赵国救援,亦或是韩国未予理睬赵国的救援,笔者更倾向于前者,即韩国的援军被庞涓击败。

当魏国在庞涓养精蓄锐之后,对韩国采取了打击报复的行动,韩国危在旦夕,但赵国是彻底未有任何救援,韩国的真心付诸东流,国内生产经济受到重大伤害,使韩国被迫向齐国称臣,这就是韩国的旧怨。

齐国干预晋国内政,险些被赵魏韩三家打得亡国,所以两家的仇恨由来已久,在赵国遭受魏国打击之时的救援,只是为了令赵国与魏国内耗,使齐国渔翁得利。

但齐国扶助中山国复国,并长期援助中山国,使中山国成为战国第八强,这对尚且贫弱的赵国是巨大的威胁,令赵国领土陷入分裂的危机下,所以中山国成为赵国历代国君都征伐的目标,而齐国的仇恨也深深埋下。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变强,当乐毅发出联合伐齐的邀请以后,赵国更是伐齐的主力军团,廉颇占领齐国大片领地,此战令齐国几乎被灭亡,也令赵国军事实力崛起于诸侯。

复国后的齐国,已经衰落到用英雄田单换取土地,迫切需要恢复元气的时间,只有赵国被削弱,齐国才会有安全感,所以最富庶的齐国,竟然没有协助输送粮草于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反败(诸侯国在紧要关头为何不救援赵国)(2)

乐毅伐齐

至于燕国本应该是最去帮助赵国的国家,燕国的之子之乱使燕国几乎灭亡,是在赵武灵王的干预下才得以保全,更是在赵国的权利帮助下,燕昭王才能完成复兴燕国的使命。

双方长期亲密的合作在乐毅伐齐达到顶峰,赵国充当主力和先锋,为燕国后续的进展清除障碍,减轻了乐毅的压力,却只得到较少的报酬,在齐国复国过程中也帮助燕国,这份恩情实在是难以回报。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燕国不仅未能给予赵国物资资助,未派兵协助防御,可以理解为燕国在伐齐以后国内经济崩溃,真的没有多余的粮草和能力。

但长平之战赵国精锐尽失的情况下,燕国竟然趁虚攻打赵国,这种以怨报德的行径,实在不可理解,因为赵国是燕国的屏障,若是赵国衰弱而齐国崛起,那时倒霉的将会是燕国的灾难,而历史也证明失去赵国以后,燕国面对虎狼秦国不堪一击。

至于楚国其实与赵国并不接壤,因此两国不存在与其他诸侯国的旧怨,也正因为如此楚国想要救援赵国也是最说得通的。

毕竟楚国地域广大出产富余,用赵国的将士去消耗秦国的有生力量,这是十分划算的买卖,何况秦国欺负楚怀王惨死,这份仇恨楚国平民都不肯忘却,以至秦末使用楚怀王的名义。

但楚国已经患上恐惧秦国症,楚顷襄王面对秦国的旗号都不敢应战,对秦国的命令是言听计从,讽刺的是一个“亡羊补牢”的成语,就把其树立成浪子回头的英明之主,也是令人十分无奈。

长平之战赵国怎么反败(诸侯国在紧要关头为何不救援赵国)(3)

战国末期形势图

列国或许有着各种各样的新仇旧怨,但根本原因是没有政治远见的君主,没有看到赵国存亡对天下的影响。

若然有诸侯国援助赵国,都将改变赵国的形势,毕竟秦国败诸侯尚有争霸的可能,而赵国亡则秦国势必一统。

可惜历史就是偶然中的必然,从上党依附赵国这件偶然的事开始,到赵国与秦国的私下交流,以及浪费掉求助的时机,都是偶然的事件。

但秦昭襄王征召全国男丁,全力以赴的支援前线的战事,筹谋买通赵王的宠臣,以赵括替代老成持重的廉颇,再以白起替代主将王龁,秦国军民将帅的决心,是取得胜利的必然,秦国若有任意环节错失,结果都会变得不同。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