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极点科考站内部(科考队发现蓝冰机场选址区)
南极极点科考站内部(科考队发现蓝冰机场选址区)与适合大型飞机起降的蓝冰机场相比,雪面机场适合雪橇飞机起降,不适合大型飞机起降。蓝冰机场平整度较好,而雪面机场的雪需不停压实。为确保日后固定翼飞机安全运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包括在中山站附近试验性建设雪面机场。据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介绍,蓝冰机场可直接满足各类大型飞机的起降要求,且飞机原有的起落装置并不需要改造。目前,各国在南极共建有8个蓝冰机场。“蓝冰拥有良好的承载力、抗冲击性和稳定性。美国的战略运输机环球霸王C17和大力神C130、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和我国的运20大型运输机,以及诸如空客和波音等超远程商业飞机,都可在蓝冰机场安全起降。”孙波说。中国目前在南极建有4个考察站,另有一个考察站正在建设中,但尚未有一个永久性的机场。在2015年至2016年进行的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期间,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南极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航空时代来临。但中国科考队常使
科考队员在蓝冰区用冰钻钻冰了解相关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综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近日在南极冰盖考察时,发现一处适合建设大型机场的成片蓝冰区。科考队对此将展开进一步勘探考察。
选址区距中国南极内陆考察出发基地约10公里
新华社16日报道,科考队发现的这片蓝冰区位于中国南极内陆考察出发基地西南方向直线距离约10公里处。成片的蓝冰平展裸露着,走在冰面上特别滑。科考队员利用冰钻,初步了解了冰的厚度等情况。
据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领队孙波介绍,蓝冰机场可直接满足各类大型飞机的起降要求,且飞机原有的起落装置并不需要改造。目前,各国在南极共建有8个蓝冰机场。
“蓝冰拥有良好的承载力、抗冲击性和稳定性。美国的战略运输机环球霸王C17和大力神C130、俄罗斯的伊尔76运输机和我国的运20大型运输机,以及诸如空客和波音等超远程商业飞机,都可在蓝冰机场安全起降。”孙波说。
中国目前在南极建有4个考察站,另有一个考察站正在建设中,但尚未有一个永久性的机场。在2015年至2016年进行的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期间,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在南极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航空时代来临。但中国科考队常使用的机场是俄罗斯进步站的雪面机场,气象保障、机场维护等均借助国外考察站力量完成。
为确保日后固定翼飞机安全运行,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任务包括在中山站附近试验性建设雪面机场。
与适合大型飞机起降的蓝冰机场相比,雪面机场适合雪橇飞机起降,不适合大型飞机起降。蓝冰机场平整度较好,而雪面机场的雪需不停压实。
在南极冰盖上建永久机场有多难?
北京《科技日报》此前报道,“雪鹰601”之前一直在俄罗斯的南极机场停靠,需要解决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为此,3年前,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队开始筹划在南极冰盖建永久机场。后续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勘探考察工作。
那么,在南极冰盖上建永久机场有多难?
《科技日报》称,首先是位置特殊,备选位置位于冰盖。冰盖好比盖在南极大陆上的一床“被子”,但它是运动的。要建永久机场,首先要找到一个冰盖运动比较均一且流速较小的区域。为解决这个问题,一年前中国已在备选地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冰流场观测并利用无人机进行了大面积的测绘。其次,冰盖上覆盖的几米至几十米厚的积雪无法满足起降要求,需要对积雪进行“改造”。改造流程大概是这样的:先用雪铲、吹雪机对积雪进行初步处理,然后用压雪机压实,再辅以雪犁,将积雪变成摩擦力大的粒雪表面。如此反复,难度可想而知。
计划建造的这个机场规模不算大,但它对系统导航、通讯系统和气象保障系统的要求并不低。比如为解决气象保障问题,3年前,中国已在备选位置架设了自动气象观测站,积累气象相关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表示,难度首先在选址方面,比如目前中方飞机使用最多的俄罗斯的机场选址在一个冰川的侧翼,冰的流速、流向比较规则,不易产生裂隙。其次,降雪的积累率不能太大,如果积累率太大,跑道则需要经常进行压实处理。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室主任张侠认为,在南极建机场之所以很困难,是因为99.4%都是冰雪覆盖的,剩下的裸露区域很少,而且还被先发国家占据用来修建他们的机场。中国准备修建的这个机场计划适用于普通飞机,不是像之前只能起降安装雪橇的轻型飞机,这样可以帮助人员快速进出南极,大大缩短运输时间,提高科学考察效率。但这种机场跑道的要求就很高了,尤其是对于地面的硬度,南极都是冰雪覆盖的,硬度不够,这些都需要克服。
永久机场作用是什么?
曾随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出征的余建斌表示,建设永久机场,一般来说,意味着所在的科考站具备了较为雄厚的实力,成为人员、物资的主要集散地乃至中转站。比如澳大利亚凯西站有一个永久机场,经常作为从其他大洲飞来的航班降落地和中转站。建永久机场,可以满足更大规模科考计划和国际合作项目的需要,也意味着科学家可以使用飞机来提升科考实力。
张侠认为,建设永久机场的意义主要有三个:一是可以加载航空遥感设备,增加科学观测的范围;二是允许中大型运输机起降,把以考察船为核心的南极考察保障慢速系统升级为未来以运输机为核心的快速系统;三是缩短了科研人员在南极野外暴露的时间,也缩短了紧急医疗救助的时间。
程晓表示,永久机场是构建航空运输与保障能力的重要步骤,现在有飞机,但要用别人的机场,未来中国的极地飞机将可以在自己的永久机场起降。不过,中国目前的极地固定翼飞机只有一架,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与南极机场的建设,未来有必要构建更加强大的极地科考机队。
在业内人士看来,作为南极科考大国,中国必须确保自主开展南极活动的后勤保障能力,正因如此,新机场建设意义重大:它连接着中国南极战略需求、科考需求,也能为中国在南极拥有空域管理发言权提供必要条件。
新机场的建设,意味着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将拥有南极母港机场,将为中国熟悉南极机场运行体系、构建南极航空网体系、未来中国大型飞机以及多架飞机机队运行提供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