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口情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筚路蓝缕走西口)
西口情这首歌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筚路蓝缕走西口)“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的内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
作者:纵横
【按】初秋(2017年9月)的天气依然炎热,和朋友在广场纳凉聊天,只听到不远处传来了歌声。细细听来,嗓音洪亮宽广,像是西北民歌,又像是歌剧。忍不住,便跑到声音播放处,“请问老先生,这个歌是什么名字?我感觉很不错”。一个老者从陶醉的歌声里转过头来“是《西口情》”。我回家后,通过网络搜索,找到了几版本的《西口情》进行对比,感觉毛唱的《西口情》,唱出了走西口人的柔情,唱出走西口人的坚韧不拔的倔强个性。现在的年轻人,对过去的东西不太熟悉,也谈不上喜欢。借此机会,就把我对毛俊丽演唱的《西口情》的理解,分享给音乐爱好者。
一、《西口情》背景的故事。
1.走西口一词的概念
走西口事件是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在这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2.走西口的历史原因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赴金山" 形成近代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西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 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3.走西口的社会价值“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开发了内蒙古地区。更重要的是,他们给处于落后游牧状态的内蒙古中西部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化,使当地的整个文化风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伴随着“走西口”移民的进程,口外的内蒙古地区以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演变为旗县双立,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在这一演变过程中,作为移民主体的山西移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由于山西移民在移民中占绝大多数,因而当地的移民文化更多地富有晋文化的特色,也可以说是晋文化在这一地区的扩展。人口的流动,带动了文化的传播,而文化的传播,又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增强了它们的认同感。“走西口”这一移民浪潮,大大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地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对我们多民族国家的繁荣稳定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的影响。 “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4.走西口是《西口情》的源泉。
在人口大迁徙过程中,最为人们记忆的人性中的感情:就是爱情和亲情。当年的走西口,绝不是一次现代意义上的长途旅游,能走出西口,本身就是生命极限的抗争,就是人类顽强拼斗的结果。因此,欣赏这首歌,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体会“走西口的眼泪” 和“祖辈的柔情”。所以,关于走西口的民歌,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保留了下来,如《走西口》等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欢。《西口情》的歌曲,也是基于走西口的故事而创作出来的。所以,让上了点年纪、有了一点经历的人,听到了这首歌,很自然地会产生共鸣,也让人性最柔软的地方,骤然被击起了泪花。
二、叙述情愁歌豪情
- 《西口情》主题思想
通过叙述走西口人筚路褴褛的艰苦奋斗,表达了走西口人为实现美丽家园的梦想而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
2.用景物叙事的方法,讲述了一个深沉的苦难故事。
《西口情》歌词深富诗意,却用了叙述的口吻,唱出了走西口的柔情和倔强。歌词中,可以看到的景物“眼泪”“大黄坡”“大黄风”“沙蓬”“哥哥”“大榆树的根”“莜面”“蒲公英”“金色收成”“山丹花”“家园”等。这些景物的组合,是走西口最具典型的景物,这些最具牵肠挂肚的细节,最具特征的特写,把苦难深重顽强不屈的性格给串连起来了,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3.寓景抒情铸坚强,是这首歌词的最大特点
“大黄坡驼铃传来的时候”用两个字,寄寓了思念的深情。“大黄风吹来流浪的沙蓬”,一个被黄沙吹成的“沙蓬”,就是沙堆、沙丘,并非一朝一夕:写出了背井离乡的人离家已久,沙丘挡住了归途,但大榆树的根是在故乡,在走西口人的心里,是吹不断的。这样一个倔强个性人物赫然在纸上,给人刚强、给人奋进、给人力量。
4.悲壮而不悲怆。苦难深重的中华儿女,在背井离乡、筚路蓝缕的进程中,流过无数次泪,流过无数次血,甚至命丧走西口的途中,命丧疾病,命丧掠夺,命丧斗争中,但一代一代的走西口的人们,吃着苦菜、流着眼泪、战天斗地,他们没有屈服没有气馁,顽强地做着“飞天的梦想”。这是歌曲要弘扬的主旋律。
三、充满豪情的西北民歌
欣赏和赏析一个艺术作品主要是从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艺术价值。《西口情》这首西北民歌,也是如此。
1.毛把《西口情》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歌唱演员,由于音域的宽窄、浑厚、响亮、高音与低音运用的不同,会演绎出不同的歌曲风格,也会对歌曲的实际效果达到超乎歌曲本身的效果。唱《西口情》歌手也很多,而毛的《西口情》就像是在唱自己,音域宽而亮,有悲壮更有激昂;有柔情更有激情。
2.毛《西口情》唱腔和表演近乎完美。
歌唱吐字清晰、感情交代清楚、嗓音运用清丽,把走西口人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风貌,演绎的绚丽多姿,尤其的花腔运用自如,不带痕迹,成为西口情歌中的精品。
3.音乐创作和乐器的选择为《西口情》增添了艺术魅力。
《西口情》歌曲引曲,用了一个长号吹出了急促奔跑式的音乐,烘托出紧张、拼搏、奋斗的场景;紧接着,唢呐声声,把走西口人的悲壮中的豪情演绎出来了;然后急促收住,奏出了轻松的节奏,为演唱提供了悲壮的气氛和豪迈的基调。整个歌曲的伴奏,长号、唢呐、二胡、弹拨琴,让宏大的主题,放的开也收的住;一会儿激情四放,一会儿又柔情似水;一起一伏,一扬一挫,
4.反复运用高八度的处理,将曲调悲情转为慷慨激情
音乐曲子创作如:口外的哥哥牵挂着故乡的亲亲:”然后“哎......”唱段。曲子用了一个高八度处理,形成跳跃感,成功完成了一个由悲情转为慷慨激昂的效果。演绎出了西北民歌的特点,为表达感情增添了色彩。
当然,对音乐的欣赏 ,也是仁者见仁。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学历,不同的音乐修养,不同的世界观,对同一首歌,也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不能强求一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