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合作(合作学习的价值)
教师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如何合作(合作学习的价值)在这里,我们整理了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策略与方法,结合一些专家的见解,供老师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参考。现在,当课堂被迁移到互联网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空间分离,组织合作学习似乎比平时更难了。何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亦称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合作学习包含同伴互助学习与共同探究学习。在学校,许多课程由于综合作业难度较高,需要几位学生共同完成,合作学习的场景比中小学阶段多。如果学生缺乏合作技能,教师缺乏组织管理方法,容易出现小组“搭便车或一人扛”等情况。
导读
合作学习是“新教学”特别提倡的一种学习形式,从“新教学”团队的研究和实践来看,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文整理了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策略与方法,结合一些专家的见解,供老师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参考。
01
何为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亦称协作学习,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合作学习包含同伴互助学习与共同探究学习。
在学校,许多课程由于综合作业难度较高,需要几位学生共同完成,合作学习的场景比中小学阶段多。如果学生缺乏合作技能,教师缺乏组织管理方法,容易出现小组“搭便车或一人扛”等情况。
现在,当课堂被迁移到互联网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空间分离,组织合作学习似乎比平时更难了。
在这里,我们整理了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知识、策略与方法,结合一些专家的见解,供老师们在做教学设计时参考。
02
合作学习有何不同
基于社会互赖理论做出的三种学习分类,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三种学习形态的不同:
研究已表明,合作学习比竞争学习、个体学习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当前形势下,脱离了传统教室的学习氛围,大学生居家完成在线自主学习时,更贴近“个体学习”的状态。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在过去的学习中养成独立、专注、持续的自主学习习惯,完成“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总结”等,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
因此,我们推荐老师务必创造合作学习机会。
03
为什么推荐合作学习
从戴尔的学习金字塔中,我们知道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是:小组讨论、实际演练/做中学、马上应用/教别人。它们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是均为主动的学习成果输出,二是均与合作学习有关。
在线学习环境中,教师发起直播课程或者推送录播课程资料,短时间内传递的知识信息量过大,即使教师在答疑时针对重要问题有的放矢,也无法面面俱到顾及全部学生。如果没有合作学习,在线教学的效果完全只受教师讲解能力与学生个人理解能力两方面因素主导。
在合作学习中,通常异质分组,不同资质的学生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落后的学生感觉到安全,在与同学的沟通中改进自己的认知、获得针对性的帮助,优生则在指导同学过程中梳理总结学习成果与方法、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每个人在“成果分享-修正认知-达成共识”的循环中提升了学习绩效。
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一种社交体验,学生在其中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在不同的观点中更容易形成辩证观和同理心,有利于使其能成长为心理健康、大度包容、视野宽阔的社会公民。
04
如何设计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本是与教师辅导、自主学习并列并存的一种学习形态。罗瑞兰德的学习循环理论框架形象展示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那么教师的在线教学设计中,应将合作学习考虑到课程整体设计中来。
促进合作学习的前提,应是建设学生之间的积极互赖关系。教师可以从目标、角色、资源、奖励等方面入手。
目标互赖:统一共同目标是合作开始的必要条件,小组目标与个人达成目标紧密相关,促使个人行为对小组成果负责。
角色(任务)互赖:成员承担不同角色,身兼不同的子任务,需要配合才能完成大任务。
资源互赖:成员分别获得不同的、有限的资源和信息,需要交换、共享、交流才能完成目标。
奖励互赖:为小组设置共同的奖励,有时情感奖励会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团队集体荣誉感,且不容易干扰其原本学习动机,如小组共同接受表扬(奖状)、让其他组向此小组学习等。
外部互赖:适度的小组外部竞争关系会让同组成员的合作关系更紧密。环境因素也是外部互赖之一。除上述策略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小组标识建立团队、开展团建活动”等方式促进积极的情感互赖关系。
教师在过程中担任设计者、指导者、支持者、评价者等角色,设计的目标明确、分配的任务清晰,提供适时的资源、信息、方法支持,鼓励每位同学参与,给予情感信任。
05
如何组织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本是与教师辅导、自主学习并列并存的一种学习形态。但是因为独特的社会知识建构的特点,学生不但要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需要协调个体知识、集体知识之间的动态关系,其中涉及的步骤繁多(如下图所示),学生很难在完全自发的情况下完成这些步骤。
注:社会知识的英文原词是social Knowledge construction 其中social 是指学生所处的环境下任何他自己以外对学习产生影响的因素,比如同伴的知识、技术平台与学生的交互等都包含在这个social范围内。
理论上讲,社会知识建构涉及如下步骤:
1.学生个体知识表达;
2.学生个体知识的协商,形成群体知识;
(这其中涉及”辩论与原理讨论、共享概念shared understanding的建立等一系列步骤);
3.学生群体知识最后被”形式化、目标化”形成小组的“人工制品”。
(注:这里的人工制品因为是外来语翻译,与我们中文理解有些出入,其英文原词为: artifacts,意为学生集体观点形成的固化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固化并非一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产物,其更多的是指认知产物,即conceptual artifacts.)
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无论是知识建构过程图,还是罗瑞兰德的学习循环理论框架均形象地展示了学生协作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即小组的人工制品是如何影响个人进行自我知识的升华,进行下一轮的社会知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