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八章讲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一章)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八章讲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一章)《道经》第一章每句话我们都搞清楚了,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老子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少有人问,也没有人能给出过一个合理的解答。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吧。老子一开篇就告诉我们,道是可以被遵循的,而且也是必须被遵循的。万物从无到有,从无名到有名,无出道的左右,都遵循着道的法则。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把世间万物从无到有的本质搞清楚,是不是也就搞懂了什么是道呢?所以,虽然表面上看老子在介绍完道的本质是可以被遵循的后,话题一转开始讲事物从无到有,从无名到有名,并且详细介绍了如果去认识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其实其目的并没有变,还是在讲“道之本”。这样一梳理,是不是对老子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了。“玄”是什么意思,有道是“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所以用玄来代表极端。“玄之又玄”可不是指比极端还极端,比遥远还遥远,那是最没有定量化概念的解释。我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从一个玄向另一个玄的转变,或者说过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一章最后一句也是最玄妙的一句,没人敢说自己的解读一定是对的。看历代大家的注释,你会发现还不如不看,因为历代大家的注释可以说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讲完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你把自己的观点给忘了,反而不知道该赞同谁的观点。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八章讲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一章)(1)

第一个问题,“两者同出”中的“两者”到底指的是哪两者,给大家展示一下历代大神的注释,王弼“两者,始与母也”,河上公“两者,谓有欲、无欲也”,王安石“两者,有、无之道,而同出于道也”,近代张松如先生的注释则为“当是承上两句‘其妙’、‘其徼’而言”,基本上把所以能拿得出来比较的“两者”都列出来了。直接说我的看法,我同意张松如先生的看法,“两者”所指就是上一句的“其妙”与“其徼”,我对“其妙”与“其徼”的理解前文已经介绍了,确实与其他前辈有比较大的出入,但是并不影响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八章讲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一章)(2)

“其妙”与“其徼”所代表的事物的永恒性和消亡的必然性是同出于对世间万物的观察的结论,虽然名称不同,甚至结论也千差万别,但是所表达却是同一件事物。简单点说就是观察同一件事物,你看到的是生生不息,我看到的是哪有不死的生物,时间就是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没人能看出来我们俩原来说的是一件事。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八章讲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一章)(3)

“玄”是什么意思,有道是“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所以用玄来代表极端。“玄之又玄”可不是指比极端还极端,比遥远还遥远,那是最没有定量化概念的解释。我认为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从一个玄向另一个玄的转变,或者说过渡也行。也就是从“消亡”到 “永恒”,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不断转变,这才是众多得以发现正确理解事物本质的方法。之所以说“众妙之门”就是因为事物的本质不尽相同,不是说格的通竹子,就能搞懂世间万物了,所以才会有一个“众”字在这里。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八章讲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一章)(4)

这句话意思整理一下,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

事物的永恒性和消亡的必然性是同出于对世间万物的观察的结论,虽然名称不同,甚至结论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极端,但是所表达的却是同一件事物。正是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不断转变,这才是众多人得以发现正确理解事物本质的方法。

道德经帛书版第三十八章讲解(品读帛书老子道经第一章)(5)

《道经》第一章每句话我们都搞清楚了,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老子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少有人问,也没有人能给出过一个合理的解答。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吧。老子一开篇就告诉我们,道是可以被遵循的,而且也是必须被遵循的。万物从无到有,从无名到有名,无出道的左右,都遵循着道的法则。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把世间万物从无到有的本质搞清楚,是不是也就搞懂了什么是道呢?所以,虽然表面上看老子在介绍完道的本质是可以被遵循的后,话题一转开始讲事物从无到有,从无名到有名,并且详细介绍了如果去认识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其实其目的并没有变,还是在讲“道之本”。这样一梳理,是不是对老子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