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庆生活成长档案(我的国庆节必修课)
我的国庆生活成长档案(我的国庆节必修课)到这里,国庆假期“掰棒子”的必修课按着这个流程就完成了半天或一天的课程,几乎每天都是按这个流程与环节重复“掰棒子”这堂课,不同的是每天去不同地方的地里去掰棒子。回想这么多年的国庆假期“掰棒子”的必修课,看似简单重复的劳作,里面却是隐含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和技巧,自己虽在掰了十年多的国庆假期,而这一简单的农活,干得却是很不地道的,方才觉知此事要躬行。不用心用力地做一件事,学到的也只能是浅尝辄止。其实,这么十多年,限于客观条件,老家掰棒子的作业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大规模机械化更谈不上,主要的变化就是去地里的路面都硬化了,可以开着三轮车往家里拉玉米了,不像十多年前用手推车往家里三五袋的推了,运输上方便了很多。于我这样长年在城市写字楼里上班的人,掰棒子确实就是像假期的一门必修课程一样,也是在繁忙工作之余体验下农活,而对于老家还在春种秋收的人们,那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如能更快再有更多的改善,日子会更加
99年开始有国庆节7天长假。大概是从我读大一开始,每个国庆长假的主题都是回家掰棒子,这么多年,“掰棒子”也渐渐成了我的国庆节必修课。棒子是家乡当地人对还长在玉米秸秆上的玉米的称呼,春种秋收,成熟后需要将其从玉米秸秆上掰下来,再去掉包裹的外皮就能见到里面的玉米了,有黄色的,有白色的。
由于在山区,没有成片的平地,两山之前的平坦地也是一块块的分属不同的人家,这些年来掰棒子这个伙计一直无法机械化,仍旧保留着传统的掰棒子模式。大多的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是用镰刀把带着棒子的秸秆砍倒,横放在地上一根根码成一排。这一砍一码都是有诀窍的,先说砍倒玉米秸秆,用左手握住秸秆的中部,弯下腰右手握住镰刀砍秸秆的根部,农村有句老话是说用镰刀割砍的,“不看镰刀快不快,全靠胳膊拽”,这个砍断玉米秸秆的技巧就是砍的速度要快,还要紧贴根部砍,留的茬子太高容易伤到掰棒子的人,也不利于翻地松土。砍断之后就是码放了,码放的时候既不是根部对齐也不是顶部对齐,而是长玉米的地方对齐码放,同时不能码放的太厚,这都是便于快速找到棒子而不被落下。其次就是“掰棒子”掰的关键环节,蹲在一排码放好的玉米秸秆一侧,拿住一根带着棒子的秸秆,双手撕开包裹的外皮,然后一手握住棒子的顶部,一手握住根部,按住根部,握住尖部的手前后有力将玉米从根部掰断,就把一根玉米掰下来了,这样一根根掰下去。再次就是把掰下来的玉米放到码放好的一排玉米秸秆根部的一侧,尽量把一根根掰下来的玉米放到一堆,这样便于最后装袋。
再次就是装袋和运输了,将地上的玉米一根根装到袋子里面,常用的袋子是网眼编织袋,装满后用编织袋口自带的绳子系好,装袋的时候有细致的人们将玉米一根根码放平来装,大多数人都是囫囵散装的。装好的一袋子玉米根据袋子大小不同有40斤到90斤不等,然后将这一袋袋的玉米扛到农用三轮车上,用车拉到家里。
最后就是玉米的存储了,刚掰回来的玉米是“湿”的,专业一点说就是水分高,储存不好就会发霉,当然更不能淋雨了。总体的原则就是快速风干,防潮防雨,要搭台子以保持与地面间的距离,在台子上将一袋袋的玉米码放整齐,同时准备好塑料布(防雨布)在下雨前苫盖好,避免淋雨,还有要关心的一点就是要防鼠,这一点现在简单多了,因为差不多的家里都有猫,即使左邻右舍有猫也管用的。
到这里,国庆假期“掰棒子”的必修课按着这个流程就完成了半天或一天的课程,几乎每天都是按这个流程与环节重复“掰棒子”这堂课,不同的是每天去不同地方的地里去掰棒子。回想这么多年的国庆假期“掰棒子”的必修课,看似简单重复的劳作,里面却是隐含了很多的实践经验和技巧,自己虽在掰了十年多的国庆假期,而这一简单的农活,干得却是很不地道的,方才觉知此事要躬行。不用心用力地做一件事,学到的也只能是浅尝辄止。其实,这么十多年,限于客观条件,老家掰棒子的作业模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大规模机械化更谈不上,主要的变化就是去地里的路面都硬化了,可以开着三轮车往家里拉玉米了,不像十多年前用手推车往家里三五袋的推了,运输上方便了很多。于我这样长年在城市写字楼里上班的人,掰棒子确实就是像假期的一门必修课程一样,也是在繁忙工作之余体验下农活,而对于老家还在春种秋收的人们,那就是他们每天的生活,如能更快再有更多的改善,日子会更加容易些……